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6|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捻管技法 常見還是異見?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096ad61318145b9274447305043a821.jpg

捻管法

書法愛好者都知道書法中的藏鋒、露鋒、提、頓、按、挫等技法,在書寫用力方面包括臂力、腕力、掌力、指力的運用等。而捻管或稱轉管、使轉,是書寫毛筆字的一種技法,通俗地說就是書寫毛筆字時,根據實際需要將毛筆筆管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進行捻動或轉動。

捻管技法的作用與目的

捻管技法的第一個作用是使筆鋒保持順暢的態勢,確保書寫的流暢;第二個作用是通過捻管隨時調整筆鋒在筆劃的中央位置運行,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中鋒運筆,只有通過中鋒運筆,最終才能達到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

說白了,通過捻管才能使楷書的起筆穩健,使行、草書的筆畫似流動的水、飄逸的雲,使楷、魏體書法收鋒做到蒼勁有力的藝術效果。

b1ec7db7272b42faea4ce754328bfc32.jpg

捻管技法的藝術效果

何謂力透紙背?力透紙背不是潑墨成堆去暈染透宣紙的背部,而是通過中鋒運筆使筆鋒時刻在點畫的中央運行,毛筆在運行的過程中將最後的餘墨通過筆鋒留在點畫的中央位置,在宣紙背面表現出來的則是點畫中間是一道濃濃的墨跡。所以說,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只有通過捻管才能實現,如果不捻管,整幅作品全是側鋒運筆,力透紙背無從談起,何談書法呢?

eb3d5847ed0e97eb7a0c0d59d0c0f52f.jpg

捻管動作的適用範圍

捻管動作的適用範圍很廣。小楷、中楷、榜書需要捻管,行、草、隸、篆書的大小字更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運筆的過程中就做不到中鋒運筆。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篆書只有橫、豎、弧三個點畫,橫劃與豎劃把握藏、運、收就行,但弧的書寫不捻管則做不到中鋒運筆。

不論寫哪種字體都要捻管,如孫過庭在【書譜》裡說:『真以點畫爲形質,使轉爲情性;草以點畫爲情性,使轉爲形質。草乖使轉,不成文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也就是說,真書以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表現情感;草書用點畫顯露靈性,靠使轉構成形體。草書用不好使轉的筆法,便寫不成樣子;真書如欠缺點畫功夫,就可記述文辭。兩種書體形態彼此不同,但使轉的規則是大致相通的。所以,用書法的標準衡量字的優劣,不用捻管的技法都是不行的。

fae2a3f45aaee10ab7c71e72907bba2c.jpg

捻管書寫的必要性

書法創作中,捻管技法的運用是很必要的,不可或缺。

一是書法表現效果不允許,書寫中如果缺乏捻管技法的運用將很難表現出書法作品的藝術效果。

二是草書的字轉動360度以上是不允許的。這裡講中鋒運筆是通過捻管而實現的,要保持中鋒運筆,必須大度數地轉動或捻動筆管才能保持中鋒運筆。

9e20c38fb6e2fd2538e89c68cd1007b4.jpg

目前好多書法愛好者存在著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書寫中將毛筆抓的太死,沒有捻筆管動作,而是任意揮灑塗抹,整幅作品側鋒比比皆是,這是沒能對書寫法則徹底領悟。雖然有的人在收鋒的時候運用腕力去調整筆鋒,但這個動作與捻管是大不相同的。

捻管只是書法技巧的一種,是思想文化水平和個人修養的綜合體現。想要寫好毛筆字,達到書法的藝術境界,就要潛心去學去練,就會有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喜悅。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4-29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捻管技法在書法實踐中的辯證思考

關於捻管技法的討論,實爲書法筆法體系中的核心命題。筆者以爲,此技法既非簡單的常見技藝,亦非標新立異的異端手法,而是貫穿於中國書法發展脈絡的重要筆法傳統。

從技法本質而言,捻管實爲"使轉"的具體表現。考諸古代書論,王羲之【筆勢論】已有"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的記載,此"掉管"即今所謂捻管。唐代孫過庭【書譜】更明確將"使轉"列爲草書根本,其"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的論斷,正揭示了捻管在維持中鋒行筆中的關鍵作用。宋代米芾"八面出鋒"之說,亦隱含指腕協同的捻轉動作。

就實踐層面分析,捻管技法具有三重核心價值:
其一,維持筆鋒的自我調節功能。在書寫弧轉筆畫時,通過筆管微旋(約30-45度),可使散鋒自然聚攏,此即趙孟頫所謂"用筆千古不易"之理。試觀【蘭亭序】中"之"字的連續變奏,若無捻管配合,斷難成就其靈動之姿。

其二,實現墨色的立體滲透。真正的中鋒行筆,需筆毫與紙面形成垂直動態平衡。蘇軾【寒食帖】墨跡背面可見的"屋漏痕",正是通過持續捻管調整筆鋒角度的結果。若僅靠拖曳行筆,必成"偏鋒浮滑"之弊。

其三,完成書體特性的轉換表達。篆書弧線的圓勁、隸書波磔的張力、行草連帶的韻律,皆需不同幅度的捻管配合。張旭【古詩四帖】中驚電般的連綿線條,實爲高速捻管與擺腕的完美結合。

然需特別指出,捻管非機械旋轉,而是與提按、頓挫有機結合的複合動作。當代書家常見兩種誤區:或過分強調捻轉致筆畫做作,如"擰毛巾"般生硬;或完全排斥捻管,純以平拖行筆,終失書法"錐畫沙"的立體質感。王鐸大幅立軸中的漲墨效果,恰證明適度捻管對墨色調控的重要作用。

筆者建議習書者當以"三要"爲度:一要明理,理解捻管作爲力學傳導的媒介作用;二要適度,根據字體大小調整捻轉幅度;三要自然,使指腕動作融入整體運筆節奏。可先從篆隸入手訓練基礎捻轉,漸次過渡到行草的複合運用。

總而言之,捻管技法實爲書法筆法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價值不在炫技,而在服務於"筆筆中鋒"這一根本審美追求。書道精深,正在於將此類微觀技法化爲無形,最終達到"不捻而捻"的自然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