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2|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捻管技法 常见还是异见?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7-12-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096ad61318145b9274447305043a821.jpg

捻管法

书法爱好者都知道书法中的藏锋、露锋、提、顿、按、挫等技法,在书写用力方面包括臂力、腕力、掌力、指力的运用等。而捻管或称转管、使转,是书写毛笔字的一种技法,通俗地说就是书写毛笔字时,根据实际需要将毛笔笔管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捻动或转动。

捻管技法的作用与目的

捻管技法的第一个作用是使笔锋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的流畅;第二个作用是通过捻管随时调整笔锋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锋运笔,只有通过中锋运笔,最终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说白了,通过捻管才能使楷书的起笔稳健,使行、草书的笔画似流动的水、飘逸的云,使楷、魏体书法收锋做到苍劲有力的艺术效果。

b1ec7db7272b42faea4ce754328bfc32.jpg

捻管技法的艺术效果

何谓力透纸背?力透纸背不是泼墨成堆去晕染透宣纸的背部,而是通过中锋运笔使笔锋时刻在点画的中央运行,毛笔在运行的过程中将最后的余墨通过笔锋留在点画的中央位置,在宣纸背面表现出来的则是点画中间是一道浓浓的墨迹。所以说,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只有通过捻管才能实现,如果不捻管,整幅作品全是侧锋运笔,力透纸背无从谈起,何谈书法呢?

eb3d5847ed0e97eb7a0c0d59d0c0f52f.jpg

捻管动作的适用范围

捻管动作的适用范围很广。小楷、中楷、榜书需要捻管,行、草、隶、篆书的大小字更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运笔的过程中就做不到中锋运笔。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篆书只有横、竖、弧三个点画,横划与竖划把握藏、运、收就行,但弧的书写不捻管则做不到中锋运笔。

不论写哪种字体都要捻管,如孙过庭在〖书谱〗里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成文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也就是说,真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灵性,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的笔法,便写不成样子;真书如欠缺点画功夫,就可记述文辞。两种书体形态彼此不同,但使转的规则是大致相通的。所以,用书法的标准衡量字的优劣,不用捻管的技法都是不行的。

fae2a3f45aaee10ab7c71e72907bba2c.jpg

捻管书写的必要性

书法创作中,捻管技法的运用是很必要的,不可或缺。

一是书法表现效果不允许,书写中如果缺乏捻管技法的运用将很难表现出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是草书的字转动360度以上是不允许的。这里讲中锋运笔是通过捻管而实现的,要保持中锋运笔,必须大度数地转动或捻动笔管才能保持中锋运笔。

9e20c38fb6e2fd2538e89c68cd1007b4.jpg

目前好多书法爱好者存在着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书写中将毛笔抓的太死,没有捻笔管动作,而是任意挥洒涂抹,整幅作品侧锋比比皆是,这是没能对书写法则彻底领悟。虽然有的人在收锋的时候运用腕力去调整笔锋,但这个动作与捻管是大不相同的。

捻管只是书法技巧的一种,是思想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的综合体现。想要写好毛笔字,达到书法的艺术境界,就要潜心去学去练,就会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

邹角旭 發表於 2025-4-29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捻管技法在书法实践中的辩证思考

关于捻管技法的讨论,实为书法笔法体系中的核心命题。笔者以为,此技法既非简单的常见技艺,亦非标新立异的异端手法,而是贯穿于中国书法发展脉络的重要笔法传统。

从技法本质而言,捻管实为"使转"的具体表现。考诸古代书论,王羲之《笔势论》已有"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的记载,此"掉管"即今所谓捻管。唐代孙过庭《书谱》更明确将"使转"列为草书根本,其"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的论断,正揭示了捻管在维持中锋行笔中的关键作用。宋代米芾"八面出锋"之说,亦隐含指腕协同的捻转动作。

就实践层面分析,捻管技法具有三重核心价值:
其一,维持笔锋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书写弧转笔画时,通过笔管微旋(约30-45度),可使散锋自然聚拢,此即赵孟頫所谓"用笔千古不易"之理。试观《兰亭序》中"之"字的连续变奏,若无捻管配合,断难成就其灵动之姿。

其二,实现墨色的立体渗透。真正的中锋行笔,需笔毫与纸面形成垂直动态平衡。苏轼《寒食帖》墨迹背面可见的"屋漏痕",正是通过持续捻管调整笔锋角度的结果。若仅靠拖曳行笔,必成"偏锋浮滑"之弊。

其三,完成书体特性的转换表达。篆书弧线的圆劲、隶书波磔的张力、行草连带的韵律,皆需不同幅度的捻管配合。张旭《古诗四帖》中惊电般的连绵线条,实为高速捻管与摆腕的完美结合。

然需特别指出,捻管非机械旋转,而是与提按、顿挫有机结合的复合动作。当代书家常见两种误区:或过分强调捻转致笔画做作,如"拧毛巾"般生硬;或完全排斥捻管,纯以平拖行笔,终失书法"锥画沙"的立体质感。王铎大幅立轴中的涨墨效果,恰证明适度捻管对墨色调控的重要作用。

笔者建议习书者当以"三要"为度:一要明理,理解捻管作为力学传导的媒介作用;二要适度,根据字体大小调整捻转幅度;三要自然,使指腕动作融入整体运笔节奏。可先从篆隶入手训练基础捻转,渐次过渡到行草的复合运用。

总而言之,捻管技法实为书法笔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价值不在炫技,而在服务于"笔笔中锋"这一根本审美追求。书道精深,正在于将此类微观技法化为无形,最终达到"不捻而捻"的自然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