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8|回覆: 0

[訓詁學] 【每日一字】武·文以載道,武以振魂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監察部 發表於 2017-12-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e951c16eb3db1e2e7df879c2e5018f2.jpg

  【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和黃蓉面對氣勢洶洶的蒙古大軍,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黃蓉道:『蒙古兵不來便罷,若是來了,咱們殺得一個是一個,當真危急之際,咱們還有小紅馬可賴。天下事原也憂不得這許多。』郭靖正色道:『蓉兒,這話就不是了。咱們既學了武穆遺書中的兵法,又豈能不受岳武穆「精忠報國」四字之教?咱倆雖人微力薄,卻也要盡心竭力,為國禦侮。縱然捐軀沙場,也不枉了父母師長教養一場。』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黃蓉雖為習武之人,卻於國難當頭主動挺身而出,數十年苦守襄陽,讓人不由肅然起敬。

76f9cf03a1d0adf8e1834cda5094a2dc.jpg

  【說文解字】這樣解釋武字:『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戢是收藏兵器、止息戰爭。楚莊王的這句話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緊接着他又說:『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在楚莊王看來,武是『止戈』,是用來禁止暴力,給百姓帶來安定生活的。不過,他以『止戈為武』來解釋武,卻與『武』字本義不符。

e5bb4facc1393acfa8fa7215694d73ae.jpg

  甲骨文『武』字是個會意字,上半部分是『戈』,表示兵器,下半部分是腳趾,化為『止』,表示的不是停止,而是前進,合起來就是拿着武器前進,即武字本義為出征、征戰。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征戰或干戈行動都能算作『武』,【左傳】中說:『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就不是武,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能促使社會走向安定統一的征戰才可稱為武。因此我們就明白,為什麼周代用於祭祀的『六舞』之一、用以表現武王伐紂的樂舞被命名為【大武】;為什麼【詩經·周頌】中歌頌武王赫赫戰功的詩作有以【武】為題的;為什麼楚莊王要強調武有『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七德——在古人心中,武是為了社會的安定,是神聖的。

21f11032f50db4629f096772a7e03c49.jpg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一招一式都透露着民族的浩然正氣。所謂武術,不僅僅是技巧、身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背後習武之人的精神境界和骨氣。從炎黃到春秋,從秦漢至盛唐,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的義無反顧,那『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浩瀚氣派,那『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血性吶喊,那『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磅礴胸懷,無不在綿綿無盡的歷史流變中,令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血脈僨張。就連文人儒士,在骨血中也有深厚的武俠元素:蘇秦背劍,遊說四方;屈原『帶長劍兮挾秦弓』,以劍托志;李白『十五好劍術』、『劍擊為任俠』,青年出川,『仗劍去國』;李賀豪情書寫『男兒何不帶吳鈎』;辛棄疾常常『醉裏挑燈看劍,夢裏吹角連營』……中華武道不但技藝高超,更蘊含着中華民族仁義正直、勇敢堅韌的精神,保家衛國、自強不息的氣節。

d2fe4fff3fe541ec522f606570a422d3.jpg

  當然,武之精神,從不在於擊倒他人。『止戈為武』,雖非武字之本義,卻讓人看到一種博大而寬廣的情懷。武俠小說中真正的高手,往往無招勝有招,舉手投足間展示俠之大者的風度,而兵家最上乘的軍事智慧,總是慎用兵戈,『不戰而屈人之兵』。【司馬法】有言:『國雖大,好戰必亡』。古時人們佩劍習武,今天我們強軍興軍,從來都不是因為好勇鬥狠、恃強凌弱,而是因為每一個人都願意義無反顧為正義而戰,為國家民族而戰。

38db16b7722d5f020784d1b0af51570c.jpg

  我們今天看到的孔子像,既有面帶微笑雙手作揖狀,表達『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仁者情懷,也有佩劍而立狀,傳遞『勇者不懼』的武道精神。中華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為大本,和為大道』、『捨生取義,視死如歸』,涵養了中國特有的武文化:既自強不息、熱愛和平,但又不畏懼戰爭;既有能拿起兵器的勇氣,也有願放下兵器的仁心;既有足夠的信心『戰而必勝』,卻始終秉持和平發展的道路。這種進退自如的沉穩、張弛有度的底氣、自我約束的成熟、和平堅守的風度,正是千百年來習武、尚武帶給我們的啟示。(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郝思斯)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5-1 02: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武"之真義:從甲骨文到楚莊王的道德升華

甲骨文中的"武"字,上戈下止,本義確為持戈行進、征伐作戰之象。然細察之,此"止"非"停止"之意,實乃"趾"之初文,表行進之態。許慎【說文解字】引楚莊王"止戈為武"之說,雖與字形本義不符,卻揭示了華夏文明對"武"之本質的深刻思考——一種從形而下之徵伐升華為形而上之道德的精神歷程。

周人以【大武】樂舞祭祀,非為炫耀武力,實乃彰顯武王伐紂"一戎衣而有天下"的道德正當性。【詩經·周頌·武】云:"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其歌頌者非戰功本身,而是通過戰爭實現的"允文文王,克開厥後"的文明傳承。楚莊王提出的"武之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正是對這種深層武德的系統闡述。此七德中,前二者為消弭暴亂,後五者則直指建立秩序,恰如【周易·革卦】所言"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郭靖所謂"精忠報國",實為"武德"之現代表達。金庸先生塑造此人物,深得傳統武學精髓:其人所習降龍十八掌招招有名,"亢龍有悔"、"見龍在田"皆出自【周易】,暗合"武"之陰陽相濟之道。郭靖堅守襄陽,非為逞匹夫之勇,恰如楚莊王所言"武非吾功也",其所守護者,正是"安民和眾"的文明火種。這種"以武止戰"的精神,與【司馬法】"殺人安人,殺之可也"的戰爭倫理一脈相承。

今人解"武",當避免兩種偏頗:或拘泥於甲骨文字形而忽視其精神演化,或空談道德而遺忘其現實根基。真正的武道,必如【禮記·樂記】所述"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既有剛健之力,又有秩序之美。觀歷代武經七書,從【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到【吳子】"內修文德,外治武備",莫不體現此中平衡智慧。

"武"之真義,實乃華夏文明對暴力使用的深刻反思與升華。從甲骨文的征伐本義,到楚莊王的道德詮釋,再到郭靖的現實踐行,展現的正是一個民族將血腥征戰轉化為文明守護的精神歷程。此中智慧,對於當今世界如何規範武力使用,仍具重要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