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41|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这些祸害孩子的口头禅,当妈的一定要阻止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bdc784937e6ac46c9ff6d990e1e8b601.jpg

目前,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能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很多家庭就会请其他的家人、育儿嫂帮忙照看孩子,如果听到她们在孩子面前说这八句话,那当妈的一定不能觉得不好意思,而是要及时出面阻止!

打桌子,谁叫它撞疼我们宝宝的!

孩子在能走能跑的年纪,磕磕碰碰的其实很正常。调皮点的一天都不知道要碰多少次。可是往往这个时候有些人总是迫不及待的冲上去抱起孩子打桌子打凳子,边打边说:『谁要你碰到我们宝宝的…』

这原本是一种心疼孩子的方式,不过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却是负面的:我摔倒了不是我的错,都是桌子凳子的错!这样的孩子你还指望他长大能三省吾身?大概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了!

别告诉你妈,她不让你吃!

对于总是在孩子面前唱红脸而让妈妈唱白脸的家长们,真让人无可奈何。比如我们不许孩子去玩一些可能存在危险的玩具,可事实上,大多数家长拗不过孩子撒娇!

不仅纵容孩子还会说出『不要告诉你妈,你妈不许你…』这样的话来!于是在孩子就形成了『妈妈对我不好,XX才好!』的心理,这简直就是挑拨离间好嘛!

没事,拿一个吃喽!

孩子看到超市各种果冻、糖果、散装饼干等,喜欢伸手拿,这个时候当妈的往往会制止孩子,告诉孩子这个没付钱不能要,可是有些人又来了『没事,拿一个吃喽!给他吃一个有什么关系!』

你是不是就妥协了?结果孩子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拿的不多就是可以的!』,变成了类似『小偷』一样的人!

710c05e9cfaa096df81be62c20d252c7.jpg

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

碰到有些人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是让人想解释的心情都没有!孩子做错什么事,就说因为他不懂事可以原谅。

我教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人又说,孩子太小不要勉强,他长大就知道了…孩子总是聪明的很,时间一长,你再要他做点什么,指不定给你来一句『XX说我还小…』到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

你妈妈不要你了,你妈妈不理你了

你是不是特别反感听到这样的话?孩子的世界比大人单纯的多,他们并不区分什么是玩笑什么是事实,可能这话换成别的无关人士说还没那么大伤害力,不过如果是家人说就不一样了。

在孩子心里只会认为『连XX都这样说了,那妈妈可能真的是不要我了』,然后恐惧、害怕、难过各种负面情绪迅速占领孩子的内心,有的甚至会对妈妈产生抵触情绪!

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叫警察来抓你!

威胁是大人们常用的伎俩,连童话故事里也有这样的桥段不是吗?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就用孩子害怕的事物来威胁他!

这样孩子往往就听话了,就乖了,即使他们不是心甘情愿的…长此以往,一方面会让孩子对大人失去信任,另一方面也侧面传达给他们『要让别人听话,可以用威胁的方式』这样的思想!

f9b510b049cf39ff884492ed89a096fa.jpg

好好吃,吃完我带你去买小饼干!

和威胁不同的是,还有很多大人们喜欢用这种奖励的方式来让孩子听话,当然,事实上就算孩子完成他们的要求了,他们也不会真的给他们承诺的奖励。

这种方式看上去比威胁斯文和文明的多,可实际上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一样恶劣,只不过把威胁两个字换成了虚假的承诺…

严肃对待,及时制止

其实。说这些话的可能并不只有奶奶,爷爷、外婆外公、街坊邻居、甚至有些父母自己也会说。

重要的是不管是谁说出这些话来,为了孩子,妈妈们一定要严肃对待,及时制止,并安抚孩子,告诉他们事实和正确的做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龙依 發表於 2025-4-18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养正:家庭教育中言语禁忌的当代启示》

当代家庭教育中,语言环境的净化实为童蒙养正之要义。观今人育儿,常见八种不当言辞,其害非浅,诚需引起重视。

一者"器物代人受过"之谬。孩童跌撞本属常事,若归咎桌椅,实乃教诿过之道。《论语》云"君子求诸己",此等言语恰与之相悖。明代吕坤《呻吟语》有言:"教子者,先要使他知分",当引导孩童明辨自身行为与结果之关联,方合"格物致知"之理。

二者"离间母子"之言尤当禁绝。"勿告汝母"之语,不啻为家庭伦理之蠹。宋代理学家朱熹《小学》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此言破坏母子天伦,易使幼童形成价值混乱。清人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载:"家人当以诚相待",纵容欺瞒实乃大忌。

三者"姑息取巧"之害。超市随意取食,看似小事,实伤廉耻之心。《礼记》言"幼子常视毋诳",孩童模仿性强,此等言行易种下侥幸之因。北宋司马光《家范》云:"俭,德之共也",当从小培养物权观念。

四者"以幼卸责"之弊。"年幼无知"实为推诿之辞。《颜氏家训》明言:"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孩童三岁可知是非,七岁能辨善恶,岂可以"年幼"为由放任?

五者"弃绝恐吓"之毒。"母不要子"之言,直如利刃伤童。《孝经》开篇即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此语动摇人伦根本。汉代贾谊《新书》载:"教太子之方,当以正事",育儿亦当如是。

至若"警察抓捕"之威吓,更违"信近于义"之训。《韩诗外传》云:"言诺而不与,其怨大于不许",虚假恐吓终将失信于子。明代吕得胜《小儿语》劝诫:"说得便须行得",方为教子正道。

综而论之,育儿言语当谨守三原则:一曰"诚",不诳不欺;二曰"正",不偏不倚;三曰"明",不晦不暗。昔孟母三迁择邻,今人更当慎言教子。言语虽微,其养正之功、败德之患,实不可不察也。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6-18 01:1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养正之道——斥八种害子俚语》

童蒙养正,圣功也。今观坊间育儿之言,多有悖逆圣贤之教者,余择其尤甚者八则,析其害而正其谬,以警为人父母者。

一、"击桌凳以诿过"之谬
《礼记》云:"教之以事而喻诸德。"孩童蹒跚学步而跌扑,本属常理。今人反责桌凳,是教子诿过也。曾子三省其身,孟子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今使稚子习于诿过,他日安能反躬自省?当正告曰:"汝自不慎,当谨记之。"

二、"阴违母命"之弊
《孝经》言:"母氏劬劳,恩同昊天。"今祖辈常阴予禁物而嘱"勿告汝母",此离间骨肉也。昔孟母三迁,严慈相济;今人姑息养奸,致子亲疏母,岂非乱人伦哉?宜共守"父母教,须敬听"之训。

三、"苟取市物"之害
《颜氏家训》戒:"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童子见市物欲取,当教"货殖有主,非礼勿取"。今纵其苟取,是启僭窃之心也。王弼注《易》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一粒之窃,可溃礼义之堤。

四、"幼不知礼"之妄
《周易·蒙卦》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俗谓"童子无知",遂任其喧哗失礼。岂不知《论语》载"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教孝教悌,正始于孩提。朱子《童蒙须知》详载洒扫应对之节,可证幼仪之重。

五、"畏葸不前"之失
《孟子》言:"志壹则动气。"今人每见子探新物,辄呼"危险勿近"。此非保赤子,实锢其志也。神农尝百草,大禹探江河,皆自童幼养其胆识。当效陆九渊"激励奋发"之法,导其慎而励其勇。

六、"夸智贬愚"之祸
《老子》云:"大智若愚。"今人逢子背诗算数,必夸"吾儿真聪",见拙者则嗤"蠢笨如牛"。此扬才露己,坏其性真。王阳明《训蒙大意》谓"导之习礼以肃威仪,讽之读书以开知觉",未尝许轻狂也。

七、"哭胁必得"之殃
《韩非子》言:"骄恣之臣,婴孩之患。"童子欲物不得则啼,遂即予之,是养暴君也。管宁割席,正为戒贪;陶母封鲊,所以教廉。当守"可予乃予,不可予弗苟"之义。

八、"戏言恐吓"之毒
《黄帝内经》警:"恐伤肾。"俗辈动言"再闹令警捕汝",致童子常怀惕惕。此非止啼术,实伐性斧也。程颢教人"存诚主敬",张载言"养其浩然",岂以魑魅之言惧童子耶?

司马光《家范》有言:"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今之八语,皆宵小之谈,非君子之道。父母祖辈当以《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为则,以《小学》"立教明伦"为本,使童子耳濡目染皆正声,目见心识尽礼法。如此,则蒙养之功成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