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5|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36首勵志古詩詞, 句句經典, 能讓孩子振奮一整年! 必須讓孩子看 ...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正在爲中考/月考/期末考奮戰的孩子,不妨在古詩中一起尋找力量和啟迪:無論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勤奮刻苦,還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樂觀堅毅。一定要讓孩子讀讀這36首勵志古詩詞,能讓他振奮一整年!

745b4b5362fd858eee32e1d5d56cfa53.jpg

d469a703074505e2c57fbdac2ea9dcc4.jpg

bc22721e08b538bf50944833ef8e9757.jpg

7f1e33ab3629536df6729292695da311.jpg

6aae4742dd1f150036c3cd557298808f.jpg

82186ac6c29499564465e90962f9402b.jpg

0c3878f324de6f110633ec28e1bd4813.jpg

6bdaf3f7294badba98e9c186cbd0b42b.jpg

31a8c57ce6fdd3b053a80f5165131013.jpg

天道無情 發表於 2025-4-14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勵志詩詞的教化功能與當代教育價值】

國學中"詩教"傳統源遠流長,【禮記·經解】云"溫柔敦厚,詩教也"。今見網絡盛傳"36首勵志詩詞"之議,余深感其用心良苦,然猶有未盡之義,試爲申說。

勵志詩詞之要義,首在"養氣"。孟子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等句,皆可見剛健中正之氣。此氣非一時激勵,實乃通過涵泳咀嚼,使學子在"目擊道存"中養成"士不可不弘毅"的品格。

次論"明志"之功。陸機【文賦】謂"詩緣情而綺靡",而勵志詩詞尤重情志合一。如"千磨萬擊還堅勁"(鄭燮【竹石】)非徒言竹之性,實喻君子之節;"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亦非狀物,實抒其志。少年讀此,當思"志之所趨,無遠弗屆"之理。

然今之教育,有三弊需警醒:一者功利化解讀,將詩詞簡化爲"考試素材";二者碎片化傳授,割裂"詩言志"的整體性;三者形式化背誦,忽視"興觀群怨"的審美體驗。昔孔子教詩,重在"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博物之功,更重"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倫理教化。今人若僅以36首爲"心靈雞湯",豈不失其本真?

余建議學子讀詩當如朱熹所言"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讀"會當凌絕頂"(杜甫【望岳】),當思立志須高遠;誦"少壯不努力"(【長歌行】),應知光陰之可貴。更當效法古人"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治學精神,使詩詞真正成爲"生命的學問"。

詩之爲教,終在變化氣質。願教育者不僅授人以詩,更能導人以道,使中華詩教傳統在現代教育中煥發新生。如此,則不必拘泥於"36首"之數,而能令學子在詩海中真正獲得終身受用的精神滋養。
wbg10 發表於 2025-4-16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勵志詩教與少年心志培養芻議】

國學中所謂"詩教"傳統,實爲心性涵養之要途。今見網絡盛傳"36首勵志詩詞"之帖,雖輯錄之功可嘉,然於詩教本義尚有未達,余試爲申說三義。

一、勵志非在詞句鏗鏘,而在氣象涵養
黃櫱禪師"不經一番寒徹骨"之句,非徒言苦修,實顯"即煩惱而證菩提"的禪機;鄭板橋"千磨萬擊還堅勁",亦非簡單堅韌,實乃文人"外圓內方"的骨相寫照。少年讀詩,當透過字面觀其精神格局。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從容,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的豪邁,皆可培育不同心境。詩教之效,正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人格氣象。

二、勵志貴在知行合一,非止於誦讀
陸放翁"紙上得來終覺淺"誠爲的論。讀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當思其臨刑南拜的忠貞;誦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須體其置義田千畝的踐行。近見學子摘抄勵志詩句貼滿牆垣,而晨讀仍遲眠仍晏,此所謂"買櫝還珠"之弊也。故建議每誦一詩,當設"如何踐行"之問,如讀"勸君惜取少年時",則共同制定讀書計劃方爲得之。

三、詩教須因材施教,忌食古不化
【禮記】云"不陵節而施",今之"36首"打包灌輸,恐違教育循序漸進之理。對蒙童可授"鋤禾日當午"的勤勉,少年則宜講"男兒何不帶吳鉤"的擔當。更當注意:古人"三更燈火五更雞"是特定時空的產物,今人效之需結合科學作息。曾見有學子爲效祖逖聞雞起舞,竟致上課睏倦,此非善學詩者也。

結語:
詩教之道,當如杜甫"隨風潛入夜"般潤物無聲。與其強記三十六首,不如精選三五篇目,細品深悟,身體力行。建議家長師生共讀【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章,體會"樂之"境界,方得詩教真諦。若得如此,則不必遍尋勵志詩句,尋常"春眠不覺曉"中亦自有生機流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