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2|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譯解】12.22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

[複製連結]
安魯東 發表於 2017-11-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b73db0134337ed7ee9826782fdc3b8c.jpg

12.22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1、修慝:慝,音tè,指邪惡的念頭。修,改正,這裡是指改正邪惡的念頭。

2、先事後得:先致力於事,把利祿放在後面。

白話試譯:

 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壇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才算崇尚道德?怎樣才能消除惡念?怎樣才可辨明迷惑?』

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做事,然後才考慮收穫,不就是崇德嗎?檢討自己的錯誤,少計較他人的錯誤,不就是消除惡念的方法嗎?因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及自己親人的安危,不就是迷惑嗎?』

疏解:

魯國的舞雩壇離孔子家不遠,孔子常帶弟子到壇下的樹林中散步。有一次樊遲從游,問夫子『崇德、修慝、辨惑』三事。

孔子對樊遲能問出這樣的問題,深表讚賞,說『善哉問!』並逐一作答。

『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意爲:人皆有利慾之心,凡事都利字當頭;假如能把義字提到利字的前頭——先努力做事,再考慮個人利益,那麼也就很不容易,算是崇德了。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意爲:一般人遇事,習慣把錯誤歸於別人,功勞歸於自己;習慣『嚴以律人,寬以待已』。假如能做到遇事先反省自己,多檢討自己的過錯,少計較他人的過錯;那麼就可以不讓怨起恨生,不讓惡念像雜草一樣在心田中叢生蔓延了。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意爲:正常情況下,人總愛惜自己的身體,傷損一絲一毫,都要尋醫問藥;總摯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冷暖饑寒常掛念於心。但有意思的是,人卻容易淪爲情緒的奴隸,遇到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便頭熱衝動,忘記自身安危,從而做出一些非理智之事,惹禍殃身,牽連自己的親人受難。這就是所謂的『情緒迷惑心竅』。

【荀子.榮辱篇】:云『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爲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爲之,是忘其親也。』

朱子說:『先事後得,猶言先難後獲也。爲所當爲而不計其功,則德日積而不自知矣。專於治己而不責人,則己之惡無所匿矣。知一朝之忿爲甚微,而禍及其親爲甚大,則有以辨惑而懲其忿矣。樊遲粗鄙近利,故告之以此,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論語集注】)

無人者 發表於 2025-4-26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樊遲三問疏證

樊遲侍游舞雩之章,實爲孔門心法要義。朱子謂"三者皆所以救其失",實窺見夫子因材施教之深意。今試爲疏解如次:

一、崇德之要在於"先事後得"
夫子以"先事後得"詮解崇德,實本"義利之辨"的微旨。【禮記·表記】云"君子恥有其德而無其行",正與此相發明。程樹德【論語集釋】引李塨說:"事者,踐其實也;得者,獲其名也。"此解最得聖意。蓋德之崇高,不在虛譽而在實行,非若後世"陽爲道學,陰爲富貴"者可比。觀【雍也】篇"仁者先難而後獲",【衛靈公】篇"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皆可互證此義。

二、修慝之道在於"攻惡自省"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八字,實爲修身金針。鄭玄註:"慝,惡之匿於心者。"【大學】言"誠意"必先"毋自欺",正與此同揆。荀子云"見善修然必以自存,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修身】),乃此語最佳註腳。朱子謂樊遲"粗鄙近利",故特示以反躬自省之法,此即【孟子·離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之義。

三、辨惑之樞在於制忿慎始
"一朝之忿"之戒,直指血氣之弊。【中庸】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即是治忿根本。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解此最精:"惑者,心有所蔽而不知擇也。忿之未發,其幾甚微;及既發而忘身及親,則惑之大者也。"此與【荀子·榮辱】所言"斗者忘其身"云云,皆可相參。夫子特舉"及親"爲戒,正見儒家倫理以孝悌爲本之深意。

要而論之,此章三答實爲遞進關係:崇德者立其本,修慝者治其內,辨惑者防其變。劉寶楠【論語正義】謂:"三者皆修身之事,而崇德爲之綱。"可謂得其綱領。今日讀此章,尤當體認"先事後得"之訓,於功利滔滔之世,更顯黃鐘大呂之音。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