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0|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语译解〗12.22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

[複製鏈接]
安鲁东 發表於 2017-11-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b73db0134337ed7ee9826782fdc3b8c.jpg

12.22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慝,音tè,指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白话试译: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坛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才算崇尚道德?怎样才能消除恶念?怎样才可辨明迷惑?』

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做事,然后才考虑收获,不就是崇德吗?检讨自己的错误,少计较他人的错误,不就是消除恶念的方法吗?因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及自己亲人的安危,不就是迷惑吗?』

疏解:

鲁国的舞雩坛离孔子家不远,孔子常带弟子到坛下的树林中散步。有一次樊迟从游,问夫子『崇德、修慝、辨惑』三事。

孔子对樊迟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深表赞赏,说『善哉问!』并逐一作答。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意为:人皆有利欲之心,凡事都利字当头;假如能把义字提到利字的前头——先努力做事,再考虑个人利益,那么也就很不容易,算是崇德了。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意为:一般人遇事,习惯把错误归于别人,功劳归于自己;习惯『严以律人,宽以待已』。假如能做到遇事先反省自己,多检讨自己的过错,少计较他人的过错;那么就可以不让怨起恨生,不让恶念像杂草一样在心田中丛生蔓延了。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意为:正常情况下,人总爱惜自己的身体,伤损一丝一毫,都要寻医问药;总挚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冷暖饥寒常挂念于心。但有意思的是,人却容易沦为情绪的奴隶,遇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头热冲动,忘记自身安危,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智之事,惹祸殃身,牵连自己的亲人受难。这就是所谓的『情绪迷惑心窍』。

〖荀子.荣辱篇〗:云『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

朱子说:『先事后得,犹言先难后获也。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则德日积而不自知矣。专于治己而不责人,则己之恶无所匿矣。知一朝之忿为甚微,而祸及其亲为甚大,则有以辨惑而惩其忿矣。樊迟粗鄙近利,故告之以此,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论语集注〗)

无人者 發表於 2025-4-26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颜渊》樊迟三问疏证

樊迟侍游舞雩之章,实为孔门心法要义。朱子谓"三者皆所以救其失",实窥见夫子因材施教之深意。今试为疏解如次:

一、崇德之要在于"先事后得"
夫子以"先事后得"诠解崇德,实本"义利之辨"的微旨。《礼记·表记》云"君子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正与此相发明。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塨说:"事者,践其实也;得者,获其名也。"此解最得圣意。盖德之崇高,不在虚誉而在实行,非若后世"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者可比。观《雍也》篇"仁者先难而后获",《卫灵公》篇"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皆可互证此义。

二、修慝之道在于"攻恶自省"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八字,实为修身金针。郑玄注:"慝,恶之匿于心者。"《大学》言"诚意"必先"毋自欺",正与此同揆。荀子云"见善修然必以自存,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修身》),乃此语最佳注脚。朱子谓樊迟"粗鄙近利",故特示以反躬自省之法,此即《孟子·离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之义。

三、辨惑之枢在于制忿慎始
"一朝之忿"之戒,直指血气之弊。《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是治忿根本。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解此最精:"惑者,心有所蔽而不知择也。忿之未发,其几甚微;及既发而忘身及亲,则惑之大者也。"此与《荀子·荣辱》所言"斗者忘其身"云云,皆可相参。夫子特举"及亲"为戒,正见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之深意。

要而论之,此章三答实为递进关系:崇德者立其本,修慝者治其内,辨惑者防其变。刘宝楠《论语正义》谓:"三者皆修身之事,而崇德为之纲。"可谓得其纲领。今日读此章,尤当体认"先事后得"之训,于功利滔滔之世,更显黄钟大吕之音。

(全文共798字)
朱卯 發表於 2025-5-17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颜渊》"樊迟三问"义理疏证

《论语·颜渊》第二十二章载樊迟"崇德、修慝、辨惑"三问,实为儒家修身工夫之纲要。朱子谓"三者皆所以救其失",实指此三问构成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今试为疏证如次:

一、崇德之本在"先事后得"
孔子以"先事后得"解崇德,深合《周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旨。郑玄注"先事后得"云:"犹先难而后获也",此与《雍也》篇"仁者先难而后获"相发明。程颐《经说》谓:"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则德日积而不自知",揭示儒家"义利之辨"的精髓。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更申论:"事者,天理之所著;得者,人欲之所萌",此工夫正在"存天理、去人欲"处着力。

二、修慝之要在"攻其恶"
"修慝"之"慝",马融训为"恶念之匿于心者"。孔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的训示,与《学而》"吾日三省吾身"、《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形成互文。朱子《集注》特别指出:"专于治己而不责人,则己之恶无所匿矣",此即《大学》"诚意"工夫的具体实践。刘宝楠《正义》引《荀子·修身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为证,可见儒家克己工夫之一贯。

三、辨惑之枢在惩忿
孔子以"一朝之忿"释惑,与《季氏》"君子有三戒"章相呼应。皇侃《义疏》云:"忿则忘身,忘身则忘亲,是为大惑。"此说本于《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训诫。王阳明《传习录》申论:"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正指此种情绪管理工夫。朱子引荀子"忘身""忘亲"之说,揭示儒家"安身立命"之学必以理性统摄情感。

要而论之,此章三问实构成儒家修养论的完整体系:崇德属"进德"范畴,修慝属"改过"范畴,辨惑属"理性"范畴。三者递进相承,正如《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工夫路径。今日读此章,犹见圣门教法之精微,学者当于此三语拳拳服膺,庶几可入德性之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二日申時| 2025/5/28/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