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65|回復: 1

[雑家] 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张成讲易】

[複製鏈接]
大成易经 發表於 2017-11-27 15: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们在学习易经时常常见到,元、亨、利、贞,这些字眼,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说大体不明白什么意思,下面就带大家浅谈了解一下元亨利贞,通常认为语出《易经》乾卦的卦辞,原文“乾,元、亨、利、贞。”实际在《易经》全文中,这个四字组合出现了相当多次。

自《易传》起,古人释此四字,大都一字一逗,认为代表了乾卦的四种基本性质,往往引申为四季、四德等等,各家之言不一而足。如“元”,为大、为始,引义为善长,为春;“亨”为通,引义为嘉会,为夏;“利”为美利,引义为义和,为秋;“贞”为正,引义为干事,为冬。在人事上,“元亨利贞”分别代表仁、礼、义、智,具有万物创始的伟大天圆,亨通顺利的成长,祥和有益前进,贞正坚固。

但近代通过对甲骨文和其它出土文献的进一步研究,学术界基本认定此四字中的“贞”就是“占卜”(不但如此,整个《易经》中所有类似的“贞”字都是这个意思),因此此四字被重新点逗为“元亨,利贞”,是“大吉,吉占”的意思。

在《易经》中,“元亨,利贞”是占筮之辞,原无哲学涵义。原文“乾,元亨利贞。”代表乾卦的四种基本性质。“元”,为大、为始,引义为善长;“亨”为通,引义为嘉会。“利”为美利,引义为义和,“贞”为正,引义为干事。在人事上,“元亨利贞”分别代表仁、礼、义、智。具有万物创始的伟大天圆,亨通顺利的成长,祥和有益前进,贞正坚固。
元亨利贞,语出《周易·乾》,代表乾卦的四种基本性质。“元”,为大、为始,引义为善长;“亨”为通,引义为嘉会。“利”为美利,引义为义和,“贞”为正,引义为干事。在人事上,“元亨利贞”分别代表仁、礼、义、智。《周易·乾·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乾·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人足从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又说:“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孔颖达疏:“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

近人认为高亨、元为大,亨为享即享祭,利为利益或有利,贞为占问或卜问。合起来说即:“古人举行祭祀时,若卜得此卦,乃是有利之贞问,可举行大享之祭。〔《周易大传今注》卷一)北宋周敦颐以元亨利贞配四时,发挥了《周易·乾·象》所谓“天行健”的解释,叫元,始也,子时配春。言万物始生,得其元始之序。发育长养。亨,通也,于时配夏。夏以通畅含其嘉美之道。利,义也,于时配秋。秋以成实得其利物之宜;贞,正也,于时配冬。冬以物之终,纳干正之道”。《《周子全书》)另外,亦有人将元亨利贞配四方(汉扬雄)、配“一二三四”的序数(今人尚秉和)等等。有学者则认为元、亨、利、贞,分别涉及气、形、命、性。“元以始物,亨以通物,利以宜物,贞以干物,始者其气也,通者其形也,宜者其命也,干者其性也。

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根据张成老师喜马拉雅FM易经应用智慧内容整理而成。
p58012868.jpg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4-26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元亨利贞"四字解诂

(一)训诂本源
"元亨利贞"作为《周易》乾卦卦辞,其本义当从甲骨文、金文用字习惯考之。据殷墟卜辞所见,"贞"确为占卜专用术语,王国维《观堂集林》已证"贞"即"卜问"之义。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周易》更佐证早期文本作"元亨,利贞"断句,与传世文献"元、亨、利、贞"四字分读传统迥异。马王堆帛书《周易》作"元享,利贞","享"字尤存祭祀本义。

(二)经学诠释流变
1. 先秦诠释:《彖传》首倡四德说,以"大哉乾元"统摄四字,将占卜术语哲学化。子夏《易传》更明确以"元始、亨通、利和、贞正"对应四时运行。
2. 汉代象数:京房《易传》纳入五行体系,配属"木火金水"四行(土旺四季不占),孟喜则以"仁礼义信"配之。郑玄注《周易》时已注意到"贞"有"正固"与"占问"二义。
3. 宋代理学:程颐《伊川易传》创发"天理四德"说,朱熹《周易本义》折中古注,既承认占卜本义,又强调"物之终始"的理学内涵。

(三)现代学术共识
1. 文字学层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指出"元"本义为"首",引申为初始;"亨"即"烹"本字,表祭祀通达神明;"利"从刀从禾,会收获之意。
2. 哲学转化: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认为,从卜辞到《易传》的诠释史,体现华夏文明"由巫到史"的理性化进程。四德说的形成,实为周人"以德配天"思想在易学中的投射。
3. 占筮本相:李镜池《周易探源》强调,卦辞原为占断术语,"元亨"谓大祭,"利贞"言宜占,与后世道德诠释无涉。近年出土的西周甲骨中"贞"字用法可证此说。

(四)会通古今之见
今人读《易》,当持"二重证据法":既尊重出土文献揭示的卜筮本相,亦不可轻忽两千年诠释史积淀的哲学智慧。正如高亨先生所言:"经学诠释虽非本义,然已构成中华思想史之事实。"《周易》的生命力,正在于这种"诠释的创造性转化"。

(五)当代启示
1. 学术研究:当区分"周易本经"与"易学传统"两个层面,前者属殷周巫史文化,后者为轴心时代哲学突破的产物。
2. 文化传承:四德说虽非本义,却深刻塑造了传统价值观。王弼《周易注》"贞者,事之干也"的训解,至今仍影响着国人的处世哲学。
3. 跨文化互鉴:西方汉学家李约瑟将"元亨利贞"比拟为亚里士多德"四因说",这种创造性误读恰彰显《周易》诠释的开放性特征。

结语:治《易》当如焦循所言"以经解经,以传明经",既需文字训诂的严谨,又要哲学诠释的洞见。"元亨利贞"从卜辞到经学的演变史,正是中华文明"旧邦新命"的微观缩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