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7|回復: 2

[家庭教育引导] 为什么孩子要去大城市读大学?最好的答案在这里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1-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a8fb38631b5bf6b0e5a2edaa2a5427ff.jpg

孩子读大学就该去大城市,而不要等到毕业了找工作才去!

读大学,要去大城市:同等情况下,首选大城市;实在不行,哪怕学校差一点儿,也最好去大城市。

在小城市读书,缺少最顶级的竞争意识和领先的思维,久了,自己已经全面落后了还不知道,可能还自我感觉良好;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和机会,在不断混日子中,可能激情和能力就不断消解了;最大的毒害就是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可能,让自己看不到可能性,误以为其实不管在哪里,大家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

但是,去大城市读书,可能完全不一样,甚至恰好相反。

1.去大城市,可以接触更多优秀的人。

大城市优秀的人,肯定要比小城市多。在大城市读书,就算你读的学校,没有那么优秀的同学、老师和著名人物,但是你完全可以走出学校,去其他学校,去社会上,和优秀的人有更多接触。接触得多了,在潜移默化当中,可能自己就变得优秀了。

2.去大城市,可以开拓思维,让自己的思维领先,甚至走在时代前列。

大城市里,大量优秀者聚集,这种聚集,能让处于其中的人开拓思维,保持思维领先,甚至走在时代前面。

在小城市读大学,容易让人思维受限,觉得差不多也就这样,你再拼再努力最后还不是找个工作,没什么太大区别,进而在行动上就怎么好混怎么混了。

在大城市读书,通过不断增长的见识和优秀者带来的思维震撼,能够帮助自己拓展视野,提升思维,开阔眼界。思维提升,努力跟上,久而久之,就在不经意间领先于很多人了。

3.去大城市,那里还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可能。

不管是学习还是实践,大城市都有更多的机会。在小城市,说学习,估计就是指四六级和期末考试,除此之外就很少有其他方面的学习机会了。

但是在大城市学习,你会发现,除了期末考试,你还可以听到本科教材上的著者亲自上的课,可以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可以跟各种行业大牛面对面交流。

如果在大城市读书,你会见识更多可能,发现原来很多事情只要不设限都可以办到:原来你可以和顶尖的人接触,甚至成为他们的一部分;原来你可以参与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会议;

原来你可以在北上广找到具有竞争力的工作,而与你同时应聘的,可能是留学回来的人;原来你可以谈论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却毫无违和感,因为你真的有可能做到;

原来你不管做什么之前被别人嘲笑为痴心妄想的事情,都会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与你相视而笑,携手同行;原来你可以拥有很多在小城市读大学根本见识和想象不到的可能……

4.最顶级的人,最领先的思维,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最大的可能,这些都是在大城市读书可以有,而在小城市读书可能感受不到的。

如果只说一点,去大城市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会发现:啊,原来还有这种可能,我还可以这样子!

但遗憾的是,这一点,对于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人,是永远理解不到的。

附:国内高校聚集的十大城市

那么,今天为大家盘点一下国内10大高校聚集的城市,在这里都是高校林立,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本文就盘点下二本及以上学校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军校除外。)

1、北京:

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d63d5cdd5041770160d8398253023d98.jpg

7f98beeb5c64cb106bf169fd54ed4fb0.jpg

1bfb7902aecbacaa5394abca8ccb9f46.jpg

cdfb09e0a3ffff2c8c0d6fb58e899f3e.jpg

2、上海:

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3c0a7f0a0370adb89467d09bb6cda5fc.jpg

298dc0a6c8a106db5d9327b73102f6ff.jpg

bbdf346b373ac1e674d13db314ac5c7f.jpg

3、武汉:

拥有全国最多的大学生在校人数,高校聚集地主要集中在东湖周边,是一个高校圈,教育资源特别丰富,还有七校联盟一说。

066826be965b0583bb5ea58bdf0e1af4.jpg

bd135d64417d7b6416e6b73e92d65240.jpg

25fc532cc5bf75de58a86df1fa346c88.jpg

4、南京:

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六朝古都,非常适合生活和学习的城市。

8ee60443f11390058c3506a5a378b04c.jpg

eeb70ef23e52f77e31aadb28d45905b9.jpg

73cf8ccef1643b57dddee8ed5855f860.jpg

5、西安:

你一定要去一次西安,即使不去读书。

d98e3daae458ad5e57eed1486da6050c.jpg

3baa7fadff14453a8f0aa5d42ecb7c47.jpg

030feea1271dee131a79e6d25fe450f8.jpg

6、广州:

『北上广』中的『广』就是广州,你懂的。

b89446af077cbf6099587aa866441f2a.jpg

fb54d310dff48ccdeae04e5f1f0c5f1e.jpg

e42df0bedb0098543c7a9184fbe335aa.jpg

7、天津:

港口城市,相比北京这里非常适合生活。

39a913c1316d9faa4b92e2698fdfb2bf.jpg

f79bd8569eef7ffae924fd57f490d04b.jpg

47912c6ae4bb7e7ad71e266142714c1b.jpg

8、成都:

应该是国内最会生活的城市,到处的茶馆和小吃,很是惬意。

77f91fc9035497435b552cda75cecf07.jpg

56e16294c0162f793af2bde9a9491847.jpg

c7c04601b66b5c2d1301d1b36d41002f.jpg

9、重庆: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

b29510b53f34769f48e4de6343d43fc4.jpg

3e8b38c300c11bfaf537351efc9ed792.jpg

10、长沙:

中部一所低调有内涵的城市!

1255c44dbc85d23c06cbe71e18b51f86.jpg

7e6c12a6ca6fa165185d54f186121c21.jpg

67d7c6769f7f8bc03589af57ec9627ae.jpg

是飞 發表於 2025-3-28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择地就学与格局养成》

择大学之地,实为择成长之境。古人云"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今之学子赴大城就学,正是此理。大城市之于青年,非徒楼宇之高、街市之繁,实为三种境界之锤炼:

其一,得风气之先。大城乃文明交汇之所,前沿思潮、学术动态、技术革新皆先汇于此。学子耳濡目染,自能开阔胸襟。如王阳明龙场悟道前必先历京师繁华,苏轼文章境界亦得开封气象滋养。今之北上广深,犹古之长安、洛阳,聚天下英才而化之。

其二,见天地之广。大城高校林立,讲座、展览、赛事纷呈。清人龚自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今之学子跨校选修、参与学术沙龙,实为"转益多师"之现代践行。更兼国际交往频繁,不出城郭而观四海,较之僻壤学子,自多几分从容气度。

其三,炼竞争之志。《周易》云"君子以朋友讲习",大城优胜劣汰之势,恰合"见贤思齐"之训。梁启超谓"少年强则国强",其青年时负笈京沪,在康有为门下与诸俊切磋,终成经世之才。今之学子处竞争激烈之地,更易激发"天行健"之进取精神。

然择地就学亦需量力。若资质未达而强求名校,反失"因材施教"之本;家境困顿而勉强赴都,亦有违"量入为出"之训。要之,大城就学贵在善用其利:既入宝山,当勤采撷;非为慕虚名,实为开眼界。

昔孔子周游列国以广见闻,今学子择大城而学,亦是此心。但记"登高必自卑"之理,纵处繁华,不忘笃学之本,方不负此择地远游之志。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26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学择地之要:大城市求学之利刍议

今人论子女求学之地,多有「非大城市不可」之议。此说虽似功利,然细究其理,实含古今教育之道。昔孔子周游列国,孟子游说诸侯,皆以「行万里路」为学问之本。今之学子赴大城市求学,亦暗合此理。试析其要,盖有三端。

一、观人而自砺:见贤思齐之益
《论语》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城市者,贤者荟萃之地也。高等学府毗邻,学术泰斗云集,纵使己身所处学馆未臻顶尖,亦可跨校听讲、参研论坛。昔程颢、程颐讲学洛阳,四方学子趋之若鹜,非独为听经,更为熏染气象。今之学子置身大城,耳濡目染间,气质自异于困守一隅者。若终日处庸常之境,虽欲奋发,然「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非,岂不悲哉?

二、眼界即境界:思维格局之拓
《荀子·劝学》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小城学堂,课业多囿于应试;而大城之中,学术讲座、国际会议、前沿展览俯拾皆是。譬如北大清华一堂公开课,或可闻诺奖得主亲授;沪上金融区一席实习,或得窥全球经济脉动。此非徒增见闻,实为思维破壁。王阳明龙场悟道,正因绝境中打破旧窠;今人于大城见天地广阔,方知「夏虫不可语冰」之限,乃在方寸之间耳。

三、资源为阶,机遇为翼:发展可能之盛
《周易》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然大城之「时」与「器」,远非小城可比。昔司马迁游历天下,方成《史记》;今学子北上广深求学,图书馆藏浩如烟海,名企实习触手可及。更兼创业园区、风投资本环伺,一纸策划书或可直抵投资人案头。反观僻壤之学,纵有英才,亦恐「骈死于槽枥之间」。非才智不逮,实平台之异也。

或诘曰:「小城清静,非更宜治学乎?」此言差矣。古之书院虽隐山林,然岳麓、白鹿洞皆在通衢要冲,非真绝俗。今之大城非必喧嚣,择善而处,反得「闹中取静」之妙。且夫「读万卷书」终须「行万里路」,若未识乾坤之大,安敢妄言学问之深?

要之,择大学如择师。大城市者,非徒楼宇之高,实为当代之「杏坛」。学子于此,得师得友得机遇,如木入山林,鸟翔穹宇,其生长之势,自非盆盎中所能企及。然亦须申明:大城非万能,若心无向学之志,身陷物欲之沼,反为所累。故「择地」之上,更需「择心」,方不负此中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