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4|回復: 2

[技藝考古] 可移动文物的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

[複製鏈接]
中国考古网 發表於 2017-1-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8df9d653dda8dfc2d5daddcd0b6cbf0.jpg

7e7b4c7409b848edf931493fc3686574.jpg

c592187ffd60830e948509d762ca82c7.jpg

876e3a6f32c90511cf78f3bc9da4dbf3.jpg

全文阅读

可移动文物的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作者:刘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考古〗2016年第12期)

(来源:中国考古网)


思斌 發表於 2025-5-11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在可移动文物研究中的价值与限度

刘建国先生《可移动文物的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一文,以现代科技手段介入文物研究,实为"器以载道"传统在数字时代的新诠。考诸《考工记》"审曲面势"之训,今日三维重建技术实为古人"格物致知"精神的延续,然其中得失,尤当以审慎态度辨明。

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之优势,首在"存形"之功。昔司马迁作《史记》,"罔罗天下放失旧闻",今数字技术可令文物形制纤毫毕现,不啻为当代"石室金匮"之藏。观青铜器纹饰之流转,察陶瓷釉色之微妙,皆可借数字模型反复推究,此诚《易传》"穷神知化"之现代实践。尤其对脆弱易损的漆木器、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非接触式测量更显"仁者爱人"之意。

然技术之用,贵在"得意忘形"。三维模型纵能再现器物之"象",却难尽传其"神"。商周青铜之"范金合土",汉唐丝绸之"经纶天地",皆蕴含古人"制器尚象"的哲学思考。若仅止步于形态记录,不究其"观物取象"的文化逻辑,则如王弼所言"存象忘意",终落"得筌忘鱼"之弊。故数字建模当与金石学、类型学等传统方法互为表里,方合《文心雕龙》"参伍因革"之道。

技术应用中尤须警惕"逐物不返"之患。三维数据采集易陷入"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如清儒戴震批评的"皓首穷一经"式的碎片化研究。文物之为物,乃"道器合一"的存在,其形制、纹饰、铭文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语义场。数字建模若不能服务于整体性解读,则终成"玩物丧志"之具。观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之建设,正是以技术为用,以人文为本的典范。

今建议治此学者当守"三重"原则:重实证而不囿于形似,如乾嘉学派之"实事求是";重整合而避免割裂,效司马光《资治通鉴》之"贯通古今";重阐释而超越描述,承郑玄"注经不破传"的诠释传统。技术终为器用,人文方是本体,二者"和而不同",方能真正实现"以技护文,以文润技"的良性互动。

要之,三维重建技术实为传统金石学在数字时代的开新之作,然其价值实现,端赖学者秉持"守先待后"的态度。既能"极精微"于数字再现,又能"致广大"于文化阐释,方不负《尚书》"惟精惟一"之训,使文物研究真正达致"物我合一"的学术境界。
菠萝吹雪 發表於 2025-7-28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之技与道

观刘建国先生《可移动文物的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一文,深感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之交融,诚为「器以载道」之当代诠释。今试从国学视角析其要义,兼论技术革新与传统文脉之关联。

一、技术之「器」与文物之「道」
三维重建技术,实为《考工记》「审曲面势」之数字延伸。古人制器尚象,今人以多视角影像重构器物形神,二者皆追求「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境界。文物三维化非徒存其貌,更在通过点云数据、纹理映射等技术,再现「制器尚象」的造物哲学。如青铜器之饕餮纹、玉器之阴阳线刻,数字化重建可揭示传统工艺中「道器合一」的微观智慧。

二、「格物」精神的新维度
朱子言「格物致知」,三维重建实为当代格物之法。通过毫米级精度还原文物细节,使研究者得以「即物穷理」——如陶瓷釉色之渐变、书画笔触之叠压,皆可借数字切片层层剖析。此技术不仅承袭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的考据传统,更以科技之力拓展「物勒工名」的认知边界。

三、文物数字化的「藏」与「用」
《周易》有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三维重建使文物突破「藏诸名山」的物理局限,实现「形神共传」。然需警惕者,乃技术应用中「逐末忘本」之弊。数字化非为替代实物研究,而当如郑樵《通志》所言「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数据为径,回归文化本体之阐释。

四、结语:技术伦理与文化主体性
《礼记》强调「器以藏礼」,文物数字化须以文化传承为旨归。建议未来研究可融入「器物谱系」思维,通过三维数据库构建「物态—文脉」关联体系,使技术真正成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助。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技进于道」为纲,强调三维技术当服务于文化本体认知,此乃国学「体用一源」思想在数字时代之回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