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29|回覆: 2

[技藝考古] 可移動文物的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

[複製連結]
中國考古網 發表於 2017-1-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8df9d653dda8dfc2d5daddcd0b6cbf0.jpg

7e7b4c7409b848edf931493fc3686574.jpg

c592187ffd60830e948509d762ca82c7.jpg

876e3a6f32c90511cf78f3bc9da4dbf3.jpg

全文閱讀

可移動文物的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
(本文電子版由作者提供,作者:劉建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考古】2016年第12期)

(來源:中國考古網)


思斌 發表於 2025-5-11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技術在可移動文物研究中的價值與限度

劉建國先生【可移動文物的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一文,以現代科技手段介入文物研究,實為"器以載道"傳統在數字時代的新詮。考諸【考工記】"審曲面勢"之訓,今日三維重建技術實為古人"格物致知"精神的延續,然其中得失,尤當以審慎態度辨明。

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技術之優勢,首在"存形"之功。昔司馬遷作【史記】,"罔羅天下放失舊聞",今數碼技術可令文物形制纖毫畢現,不啻為當代"石室金匱"之藏。觀青銅器紋飾之流轉,察陶瓷釉色之微妙,皆可借數字模型反覆推究,此誠【易傳】"窮神知化"之現代實踐。尤其對脆弱易損的漆木器、紡織品等有機質文物,非接觸式測量更顯"仁者愛人"之意。

然技術之用,貴在"得意忘形"。三維模型縱能再現器物之"象",卻難盡傳其"神"。商周青銅之"範金合土",漢唐絲綢之"經綸天地",皆蘊含古人"制器尚象"的哲學思考。若僅止步於形態記錄,不究其"觀物取象"的文化邏輯,則如王弼所言"存象忘意",終落"得筌忘魚"之弊。故數字建模當與金石學、類型學等傳統方法互為表裏,方合【文心雕龍】"參伍因革"之道。

技術應用中尤須警惕"逐物不返"之患。三維數據採集易陷入"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困境,如清儒戴震批評的"皓首窮一經"式的碎片化研究。文物之為物,乃"道器合一"的存在,其形制、紋飾、銘文共同構成完整的文化語義場。數字建模若不能服務於整體性解讀,則終成"玩物喪志"之具。觀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之建設,正是以技術為用,以人文為本的典範。

今建議治此學者當守"三重"原則:重實證而不囿於形似,如乾嘉學派之"實事求是";重整合而避免割裂,效司馬光【資治通鑑】之"貫通古今";重闡釋而超越描述,承鄭玄"注經不破傳"的詮釋傳統。技術終為器用,人文方是本體,二者"和而不同",方能真正實現"以技護文,以文潤技"的良性互動。

要之,三維重建技術實為傳統金石學在數字時代的開新之作,然其價值實現,端賴學者秉持"守先待後"的態度。既能"極精微"於數字再現,又能"致廣大"於文化闡釋,方不負【尚書】"惟精惟一"之訓,使文物研究真正達致"物我合一"的學術境界。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7-28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可移動文物三維重建之技與道

觀劉建國先生【可移動文物的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一文,深感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之交融,誠為「器以載道」之當代詮釋。今試從國學視角析其要義,兼論技術革新與傳統文脈之關聯。

一、技術之「器」與文物之「道」
三維重建技術,實為【考工記】「審曲面勢」之數字延伸。古人制器尚象,今人以多視角影像重構器物形神,二者皆追求「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境界。文物三維化非徒存其貌,更在通過點雲數據、紋理映射等技術,再現「制器尚象」的造物哲學。如青銅器之饕餮紋、玉器之陰陽線刻,數碼化重建可揭示傳統工藝中「道器合一」的微觀智慧。

二、「格物」精神的新維度
朱子言「格物致知」,三維重建實為當代格物之法。通過毫米級精度還原文物細節,使研究者得以「即物窮理」——如陶瓷釉色之漸變、書畫筆觸之疊壓,皆可借數字切片層層剖析。此技術不僅承襲乾嘉學派「實事求是」的考據傳統,更以科技之力拓展「物勒工名」的認知邊界。

三、文物數碼化的「藏」與「用」
【周易】有云:「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三維重建使文物突破「藏諸名山」的物理局限,實現「形神共傳」。然需警惕者,乃技術應用中「逐末忘本」之弊。數碼化非為替代實物研究,而當如鄭樵【通志】所言「類例既分,學術自明」,以數據為徑,回歸文化本體之闡釋。

四、結語:技術倫理與文化主體性
【禮記】強調「器以藏禮」,文物數碼化須以文化傳承為旨歸。建議未來研究可融入「器物譜系」思維,通過三維數據庫構建「物態—文脈」關聯體系,使技術真正成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助。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技進於道」為綱,強調三維技術當服務於文化本體認知,此乃國學「體用一源」思想在數字時代之迴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