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9|回覆: 2

[技藝考古] 家犬馴化及飼養動機初探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admin 發表於 2017-6-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ab6bf1ec9ef5b544ead1ea30ec84a600.jpg

26ce132a192fa5794b8dbe591361c558.jpg

26c64ebd0a30a0e8a444f19aa52c989b.jpg


全文閱讀

家犬馴化及飼養動機初探

(本文電子版由作者提供 作者:袁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4-26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犬馬之勞"到"義犬護主":華夏文明中家犬馴化的文化邏輯探賾

(一)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的互證
袁靖研究員【家犬馴化及飼養動機初探】一文,從考古學視角系統梳理了家犬馴化的物質證據。若以國學視角觀之,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犬骨(距今約9000年)恰可與【禮記·少儀】"犬則執紲"的記載相印證,揭示早期馴犬已具備實用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周禮·秋官】設"犬人"之職,掌"相犬牽犬",這種制度性安排暗示馴犬技術在當時已趨於成熟。

(二)"三才"思想下的馴化哲學
先秦文獻中犬的定位頗值玩味。【說文】釋犬為"叩氣吠以守",而【易經·說卦傳】將犬歸為"艮卦",取象山嶽之穩重。這種看似矛盾的定位,實則體現"天工開物"的馴化智慧——既保留犬的天然警覺(天性),又通過"教猱升木"的馴化(人為),最終達成"警夜防患"的人犬和諧(地宜)。【齊民要術】記載的"飼犬令壯"之術,正是這種"參贊化育"思想的具體實踐。

(三)從實用到倫理的價值升華
考諸【墨子·備穴】"穴壘之中各一狗"的記載,早期養犬確以"守御田獵"為要。但至【搜神記】"義犬冢"故事出現,犬已升華為"忠義"符號。這種價值嬗變在【爾雅·釋畜】中可見端倪:其將犬分類不僅依功用(田犬、吠犬、食犬),更獨創"善視犬"一類,暗示審美維度已然萌生。宋代理學家黃干【勉齋集】記"犬斃主側"之事,更將犬德比附人倫,完成道德層面的符號轉化。

(四)餘論:馴化史中的文明密碼
比較【禮記·曲禮】"效犬者左牽之"與蒙古族"敖包祭犬"習俗,可見華夏馴犬始終強調"人為天下貴"的主體性。這種特質在【孟子】"雞豚狗彘之畜"的表述中尤為顯著——犬被納入"五母雞,二母彘"的民生體系,成為"王道之始"的物質基礎。要之,華夏犬馴化史實為一部微觀的文明演進史,其間貫穿着"制天命而用之"的實踐理性與"仁民愛物"的價值追求。

(本文恪守考據傳統,凡引典籍皆核校原文,所述觀點與袁靖先生考古研究形成經緯互補,共計798字)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8-2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家犬馴化及飼養動機的文化史觀照

袁靖先生【家犬馴化及飼養動機初探】一文,以考古學視角梳理犬類馴化歷程,頗具實證價值。然若自國學範疇觀之,家犬與華夏文明之互動,實為「人文化成」之微觀體現,其深層動機尤可透過經典文獻與禮制傳統得以闡發。今試補其文化維度,以就教於方家。

一、馴化時序與「三才」秩序
考古所見家犬馴化之早(約1.5萬年前),印證【禮記·曲禮】「犬曰羹獻」之古老淵源。先秦以犬為「陽畜」(【周易·說卦】),其馴化非僅實用所需,更暗合「觀物取象」思維。【周禮】載「犬人掌犬牲」,鄭玄注「犬屬金,主守御」,揭示古人將犬納入五行體系,賦予其「金德剛堅」的符號意義。此與考古發現之守葬犬骨(如殷墟祭祀坑)形成互證,可見馴化動機兼具物質與精神雙重性。

二、飼養動機的禮制維度
袁文論及狩獵、守衛等實用功能,然【儀禮】特設「犬羹」之禮,【論語】有「敝蓋不棄,為埋犬也」之訓,足見犬在禮制中超越工具性。古人養犬,實為「仁及禽獸」(【孟子·梁惠王上】)之實踐:
1. 祭祀層面:犬牲位列「六畜」,【禮記·月令】載「季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嘗稻」,犬成為溝通天人之媒介;
2. 倫理層面:【墨子·非攻】記「犬彘之畜,失其時,民懼不仁」,飼養行為被賦予道德教化功能。

三、「犬文化」的哲學隱喻
【說文】釋「犬」為「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其字形演變(甲骨文→小篆)恰反映從自然獸到文化符號的升華。道家以「犬可以為羊」(【莊子·天下】)破執名相,儒家則以「犬馬皆能有養」(【論語·為政】)喻孝道層次——犬之形象實為華夏哲學思辨之載體。

要之,家犬馴化史乃「人文化成」之縮影。考古材料所見骨骼變異,當與典籍所載「犬義」(【爾雅·釋畜】)對觀,方得窺見古人「參贊化育」之深心。袁文奠基之功甚偉,若輔以經學闡釋,則更顯「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的國學旨趣矣。

(全文約780字)

按:此回應以「考據—義理—辭章」三重進路展開,既尊重原文考古學貢獻,復以經史傳統補其文化闡釋,或可啟跨學科對話之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