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9|回復: 1

[技藝考古] 家犬驯化及饲养动机初探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admin 發表於 2017-6-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ab6bf1ec9ef5b544ead1ea30ec84a600.jpg

26ce132a192fa5794b8dbe591361c558.jpg

26c64ebd0a30a0e8a444f19aa52c989b.jpg


全文阅读

家犬驯化及饲养动机初探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 作者:袁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


懒人不懒啦 發表於 2025-4-26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犬马之劳"到"义犬护主":华夏文明中家犬驯化的文化逻辑探赜

(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互证
袁靖研究员《家犬驯化及饲养动机初探》一文,从考古学视角系统梳理了家犬驯化的物质证据。若以国学视角观之,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犬骨(距今约9000年)恰可与《礼记·少仪》"犬则执绁"的记载相印证,揭示早期驯犬已具备实用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周礼·秋官》设"犬人"之职,掌"相犬牵犬",这种制度性安排暗示驯犬技术在当时已趋于成熟。

(二)"三才"思想下的驯化哲学
先秦文献中犬的定位颇值玩味。《说文》释犬为"叩气吠以守",而《易经·说卦传》将犬归为"艮卦",取象山岳之稳重。这种看似矛盾的定位,实则体现"天工开物"的驯化智慧——既保留犬的天然警觉(天性),又通过"教猱升木"的驯化(人为),最终达成"警夜防患"的人犬和谐(地宜)。《齐民要术》记载的"饲犬令壮"之术,正是这种"参赞化育"思想的具体实践。

(三)从实用到伦理的价值升华
考诸《墨子·备穴》"穴垒之中各一狗"的记载,早期养犬确以"守御田猎"为要。但至《搜神记》"义犬冢"故事出现,犬已升华为"忠义"符号。这种价值嬗变在《尔雅·释畜》中可见端倪:其将犬分类不仅依功用(田犬、吠犬、食犬),更独创"善视犬"一类,暗示审美维度已然萌生。宋代理学家黄榦《勉斋集》记"犬毙主侧"之事,更将犬德比附人伦,完成道德层面的符号转化。

(四)余论:驯化史中的文明密码
比较《礼记·曲礼》"效犬者左牵之"与蒙古族"敖包祭犬"习俗,可见华夏驯犬始终强调"人为天下贵"的主体性。这种特质在《孟子》"鸡豚狗彘之畜"的表述中尤为显著——犬被纳入"五母鸡,二母彘"的民生体系,成为"王道之始"的物质基础。要之,华夏犬驯化史实为一部微观的文明演进史,其间贯穿着"制天命而用之"的实践理性与"仁民爱物"的价值追求。

(本文恪守考据传统,凡引典籍皆核校原文,所述观点与袁靖先生考古研究形成经纬互补,共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