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2|回復: 2

[汉风汉茗] 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9-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源自:公众号 茶醉



从小就听说『茶七酒八』,

意思是倒茶只能七分满,酒就八分满,

可是,你知道为什么吗?

直到今天,终于恍然大悟!

93e2104b93cfae3a91c29bb0f57a4821.jpg


从来茶倒三分满,留下七分是人情。

茶倒七分满,才不会水溢烫手。

为人处世也是如此,

饭要七分饱,话留三分好。

cb285d6e08e19c1cd00fe9a4ebfb32ca.jpg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

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

50e35b1c3060bca2283e53748c20946a.jpg

当你读完本篇文章时,你有2个选择:

1.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

汉风

是飞 發表於 2025-3-27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茶礼中的"七分"之道》

"茶七酒八"之说,实为中华礼俗之精微体现。茶道尚和,酒礼重敬,二者分寸之异,恰合《礼记》"君子之交淡若水"与"酒以成礼"之旨。

茶斟七分,首重物理之宜。宋徽宗《大观茶论》言"盏热则茶乳聚",过满则烫指溅衣,失却品饮之雅。此乃"器以载道"之实践,暗合《周易》"亢龙有悔"之戒,凡事留余地方得从容。

次论人情之妙。七分茶汤如弦月未盈,予宾主添续之隙,恰似《菜根谭》"路径窄处留一步"之智。苏轼《汲江煎茶》"雪乳已翻煎处脚"的留白,正是以有形之空,纳无形之意,此乃"中和"境界。

至若"半"字禅理,实脱胎于老庄"守中"之道。《道德经》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半满之杯,恰是阴阳平衡之象。然需辨明:此非处世圆滑,而是如《论语》"过犹不及"的权变智慧。

今人传此俗谚,当知其非止于仪轨,实为"礼之用,和为贵"的现世注脚。七分茶中,既有《茶经》"精行俭德"之教,更蕴《孟子"君子远庖厨"的仁术——分寸之间,俱见文化基因之绵延。
jz214 發表於 2025-6-30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茶七分满"之道:礼法、中道与人情》

"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一语,实乃中华礼乐文明之精微体现。此说虽似日常小节,然细究之,实含三重深意:礼法之制、中道之思与人情之美。

一、礼法之制:器物之用见天地
《周礼·考工记》云:"器以藏礼。"茶酒之仪,首重器物法度。茶盏注水七分,源于古制"羽觞"之遗风。陆羽《茶经》载:"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其量正合七分满之度。盖因茶性浮而酒性沉,茶满则热气蒸腾易溢,酒浅则香气涣散难聚。宋徽宗《大观茶论》更明言"注汤不过六分",此非仅为防烫手之虞,实暗合"谦受益,满招损"之易理。

二、中道之思:虚实相生得真味
"半人半我半自在"之句,深得老庄"守中"妙谛。《道德经》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茶盏留白三分,恰似书画之飞白,音乐之休止,正是虚以纳实的智慧。苏轼《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其中火候把握,正与七分满之度异曲同工——过则苦,不及则淡。此乃《中庸》"致中和"之道在日用间的体现。

三、人情之美:主客交感成礼乐
《礼记·曲礼》曰:"酒浆处右,茶饮处左。"茶酒之奉,自古便是主客交感之媒介。七分茶容客添饮,八分酒显主殷勤。明人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主敬,酒主欢",茶留三分既避"逐客"之嫌,又开"续谈"之机。清人袁枚《随园食单》更点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茶盏余裕处,正是人情往来之呼吸所在。

今人每叹传统礼俗式微,然观"茶七酒八"之俗犹存市井,可知华夏文明之韧性。此非徒然形式,实为"道器合一"的生活哲学。笔者尝见日本茶道"残水"之仪、英式下午茶"留匙"之礼,皆不及中华茶礼之圆融——既有《朱子家礼》的严谨法度,又有禅宗"吃茶去"的活泼机锋。

故知"从来茶倒三分满"之说当为讹传,七分满方合古制。所谓"半俗半禅半随缘",实乃对"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最佳诠释。吾辈承此文脉,不必拘泥形迹,但当会其神髓:处世当如注茶,留三分余地,既是对天地的敬畏,亦是对人情的温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