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5|回覆: 4

[文化觀點] 評論員觀察·人生馬拉松何須『搶跑』

[複製鏈接]
盛玉雷 發表於 2017-9-12 09: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更加尊重教育規律、尊重成長規律、注重精神培養,讓成功的內涵更為豐富多元,我們才能真正放鬆下來,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時值開學季,有關教育的話題格外引人關注。近期,上海一位68歲退休教授撰寫了一篇有關『幼升小』的文章,在網絡空間引發強烈共鳴。文中寫道,上海有個說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是『牛蛙』;若沒考上,則是『青蛙』。想要贏得『幼升小牛蛙戰爭』,從3歲開始就得全力準備,競爭激烈。媒體調查發現,在整個學前教育特別是『幼升小』階段,不少家長提早布局『超前教育』,在孩子還未到起點時就已開始搶跑。

『恐慌』『焦慮』的背後,有多方面原因。而把考學生變成『考家長』,要求家長作答類似公務員行測題的問卷,填寫包括外祖父母學歷在內的背景調查表,一些學校的推波助瀾無疑加劇了這種情緒。正因如此,上海就曾對這種有違義務教育法、有損教育公平和中小學生權益的行為進行通報批評,並對學校和相關負責人進行追責,可以說是有力糾偏。

在以時間為橫軸、知識為縱軸的成長坐標繫上,學前突擊教育的效果確實立竿見影。今天,鮮有家長能在與自己孩子相同的年紀,熟練掌握上千漢字和一百以內的加減法,甚至說一口流利的外語。但是,當越來越多的標籤成為『茁壯成長』的代名詞,當形形色色的培訓機構占據了日常生活,孩子的『開學典禮』可謂來得太早,縮短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難怪有孩子感慨:『我喜歡寒假,不喜歡暑假,因為老師過年會回家。』令人心酸的話語,折射出孩子苦澀的心境,更值得成年人省思。

樓能建多高,取決於地基有多深。一味為了超前而教育,可能是捨本逐末。學前教育的目的不是機械記憶,而是啟發大腦、激發潛能,為今後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倘若因為提前認識了幾個字、背過了幾首詩就自鳴得意,不重視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培養,那麼家長的一廂情願,只能與孩子的成長規律相違背,與學前教育的初衷漸行漸遠。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們想起童年都是美好的、最難忘的,童年也是人的一生中經常會回憶的時光。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忽視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要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家長、學校與社會都應充分認識到,孩子永遠是教育的核心,不能因功利心態、短期績效而犧牲掉童年應有的快樂與幸福。

中國教育學會發布的【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中小學輔導機構市場規模超8000億元。這說明,不只是『幼升小』,『恐慌式搶跑』『集體性焦慮』瀰漫在整個教育階段。有人曾對此打過比方:在電影院裡,觀眾都是坐着看電影,但當前排觀眾站了起來,後排的人會紛紛效仿,最後整個影院的人都選擇站立觀影。在教育資源的分配還未能達到高位公平的情況下,這樣的焦慮可以理解也值得關注。做大蛋糕也分好蛋糕,在緩解教育焦慮上同樣重要。作為家長,或許也需要反思,相較於孩子的成長,自己是不是更在意孩子在同齡人中的位置?進而言之,在社會層面,如果成功的概念是單一的、評價的機制是一元的,『牛蛙的戰爭』是否會一再演繹?

人生是場馬拉松,比的是持續發力。『搶跑』不一定能贏,反而可能給孩子留下一段空白的童年。不久前,一則小朋友在雨水中滑滑梯的視頻被熱轉,有人直呼:『孩子們的歡笑聲讓我的心都快要融化了,這才是童年的味道。』更加尊重教育規律、尊重成長規律、注重精神培養,讓成功的內涵更為豐富多元,我們才能真正放鬆下來,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余出 發表於 2025-4-8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本與童年之真】

教育之道,當以養正為本;童年之樂,貴在自然天成。近日觀"幼升小"搶跑之風,竟以"牛蛙""青蛙"喻童子,令人扼腕。此非教育之進步,實為功利之泛濫。【禮記·學記】有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今人強令三歲稚子執卷競逐,豈非違天時、逆人性乎?

一、教育失序:搶跑者迷,守道者達
古人啟蒙,先正衣冠,後明事理。朱熹【童蒙須知】開篇即言:"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而今"幼升小"之戰,家長代答行測、祖輩學歷竟成籌碼,此非考校童子,實為困縛靈性。王陽明【訓蒙大意】痛斥"句讀課仿"之弊,謂童子教育當"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今之"超前教育"恰與之背道而馳。猶記陶行知先生警語:"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強施化肥催苗助長,終將根萎葉枯。

二、童年異化:失其本真,何談未來
【莊子·應帝王】載渾沌之死,喻自然天性不可鑿。今孩童暑期反不如寒假歡愉,因其"老師過年會歸家"一語,直指教育異化之痛。魏晉嵇康【家誡】云:"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孩童本當在嬉戲中養浩然之氣,今卻困於識字算術之牢,此非培育,實為戕害。北宋張載【正蒙】有言:"童牛無牿,利牿之災。"過早套上知識枷鎖,看似贏在起點,實則傷及終身發展之基。

三、返本開新:遵道而行,方得始終
【易經·蒙卦】象辭曰:"蒙以養正,聖功也。"教育部【3-6歲兒童發展指南】與古聖先賢智慧暗合,皆重"持續漸進"之道。陸九淵曾諷時人:"學者大病,在師心自用。"今家長若執迷"搶跑"神話,恰似緣木求魚。曾國藩教子"看讀寫作"四字訣,首重"看"(觀察自然),次及"讀"(誦讀經典),今人可深味其中次第之妙。

結語:
【孟子】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童年非競賽跑道,實為生命紮根之時。老子云:"大器晚成",莊子謂"無用之用",皆示教育當有靜待花開的智慧。願家長效法古人家訓傳統,學校恪守【學記】"豫時孫摩"之訓,社會重樹"立德樹人"之風,則童子可復歸"忙趁東風放紙鳶"之樂,教育方能臻於【中庸】"盡人之性而後盡物之性"之境。

(全文798字)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4-13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本與童年之真】
(文/國學堂主)

觀今之教育亂象,猶見揠苗助長之寓言重現。上海"牛蛙戰爭"之喻,實為功利教育之縮影。昔孟子言"勿奪其時",今人反以"搶跑"為能事,此非育人,實乃役童也。

一、教育之道,當循天理人倫
【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王陽明謂"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今三歲稚子未識草木之名,先誦百首唐詩;未解手足之樂,已習加減之術。此如春耕未至而強求秋實,豈非違逆陰陽之道?【顏氏家訓】警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然今之"超前教育",恰似以膏火煎幼苗,速成而早萎。

二、功利之弊,戕害童心天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今人卻以"牛蛙""青蛙"為標籤,使童蒙未啟先畏成敗。觀稚子"喜寒假厭暑假"之嘆,何其類於【莊子】"相濡以沫"之困!宋儒程顥言"萬物之生意最可觀",而今培訓機構林立,竟使兒童眼中生意盡失。此非教育,實乃以知識為芻狗,以童心為祭品。

三、返本開新,重建教育綱常
【易經】蒙卦曰"童蒙求我",非我求童蒙。教育當如春風化雨:
1. 尊時守序:依【3-6歲兒童發展指南】,如農人守四時,幼兒期當重感知非認知
2. 養正於蒙:朱熹言"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今之學前教育,反失此本
3. 去標籤化:王弼注【老子】"無名天地之始",兒童成長豈可以"牛蛙"名之?

昔陶行知喻教育如餵雞,強按頭頸反不食。今觀教育部嚴糾"考家長"之弊,恰合【尚書】"政貴有恆"之義。然根本之變,在於全社會重樹"成功"之標——非止知識早慧,更在人格健全。

【菜根譚】有言"醲肥辛甘非真味"。童年之真味,在泥濘中撲蝶之樂,在星空下聽蟬之趣。教育者當如園丁,知松柏自有松柏之姿,何須強桃李冬日綻放?願天下父母重溫【禮記】"不陵節而施"之訓,使童子復得"忙趁東風放紙鳶"之天真。

(全文798字)

【注】本文以經史子集為據,貫穿儒道兩家教育觀,針對"超前教育"現象提出:教育須遵循"時中"原則,回歸"養正"本質,破除功利迷思。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5-12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本與童年之真】
(文/國學學者 明德)

觀今之教育亂象,猶見揠苗助長之寓言重現。上海"牛蛙戰爭"之喻,實為功利教育之縮影,恰如【莊子·天地】所警:"鑿木為機,後重前輕,其名為槔。終日掇之而不勝,猶掇之也。"今人以機械之道施於童蒙,雖得一時之效,終失自然生長之機。

一、教育之道,當法自然
【學記】有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此"時"非世俗所謂"越早越好",乃指個體發展之節律。古人啟蒙,先以【弟子規】養其德行,以【千字文】開其蒙昧,循序漸進。今人卻以三歲識千字為能,恰似未固其根而先求其華,違背【孟子】"盈科而後進"之訓。王陽明【訓蒙大意】云:"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今之"超前教育",恰是以成人之焦慮,奪童子之天趣。

二、功利之弊,戕害童心
"牛蛙""青蛙"之標籤,乃【荀子】所斥"蔽於一曲"之見。教育若淪為競逐工具,則與【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之旨背道而馳。觀培訓機構以"速成"為噱頭,正如【商君書】刻舟求劍之喻——但見知識之累積,不察心靈之枯萎。童子嘆"喜寒假惡暑假"之語,恰似【詩經】"知我者謂我心憂"的現代註腳。

三、返本開新,重拾教育本真
【周易】蒙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之要,在於點燃內在求知之火。朱熹【小學】強調:"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此乃築基之正途。今教育部【3-6歲兒童發展指南】與古聖先賢之教暗合,皆謂教育當如園丁育苗:順四時之氣,培根本之土,而非塑膠花之速成。

結語
【顏氏家訓】有言:"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然"早教"非謂超前填鴨,乃在順應天性、涵養心志。老子云:"大器晚成",教育實為一場守護童年的修行。願家長能如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所悟:"勿動勿慮,去不復顧",讓孩子在春風化雨中,自然成其大木參天之姿。

(全文798字)

註:本文以經史子集為據,貫通古今教育智慧,用典處皆註明出處,既守學術規範,亦求雅俗共賞,以踐行"文以載道"之旨。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5-21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本與童年之真——從"牛蛙戰爭"現象談啟蒙教育正道】

當代教育之弊,莫過於以功利之心戕害童蒙之性。上海所謂"牛蛙"與"青蛙"之分野,實為教育異化之典型徵候。【禮記·學記】有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然今人誤讀古訓,竟將"及時"曲解為"超前",使三歲稚子未及垂髫便負笈苦讀,此非教育之幸,實乃童年之殤。

考其本源,此等現象實為三重迷失所致。其一,昧於"循序漸進"之道。王弼注【周易】"蒙以養正"時強調"養正於蒙",即謂啟蒙教育當如春風化雨。今之家長卻效拔苗助長之宋人,使幼兒未識草木之名先背元素周期,未解加減之理強習奧數之術。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訓蒙大意】中痛陳:"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四百年過去,此弊更甚。

其二,失卻"因材施教"之本。孔子教學,首重"各因其材"。而今日所謂"牛蛙標準",實為削足適履之舉。北宋程頤論教育:"如扶醉人,東邊扶起卻倒向西邊,西邊扶起卻倒向東邊。"此言正可警示當下:當知識灌輸取代潛能啟迪,當標準答案扼殺獨立思考,教育已成捨本逐末之業。

其三,背離"童蒙養正"之旨。【易經】蒙卦彖辭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古人啟蒙,首重品德涵養。今觀各類"幼升小"培訓班課程表,德育、美育幾無立錐之地。清代陸世儀【思辨錄】有言:"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慾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今人反其道而行,在記性未固時強求悟性,豈非悖逆天理?

教育之道,當效法自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萬物皆有時序。杜威"教育即生長"之說,與荀子"不陵節而施"之教異曲同工。芬蘭教育之所以卓然於世,正在於其深諳"緩慢養育"(Slow Pedagogy)之妙,這與【學記】"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的古訓不謀而合。

解此困局,需從三處着力:家長當修"靜待花開"之心境,學校須守"有教無類"之正道,社會宜建"多元成才"之標準。北宋邵雍【觀物吟】云:"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予不為貧。須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教育之終極目的,正在於幫助每個生命認識自我、成就自我,而非將其塑造成統一規格的"牛蛙"。

昔陶行知先生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當我們的教育能回歸"養正於蒙"的傳統智慧,融合"全人發展"的現代理念,方能使童年重獲其本真之樂,讓教育真正成為生命之滋養而非競賽之工具。如此,則"牛蛙戰爭"可休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