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2|回复: 4

[文化观点] 评论员观察·人生马拉松何须“抢跑”

[复制链接]
盛玉雷 发表于 2017-9-1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注重精神培养,让成功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元,我们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时值开学季,有关教育的话题格外引人关注。近期,上海一位68岁退休教授撰写了一篇有关“幼升小”的文章,在网络空间引发强烈共鸣。文中写道,上海有个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则是“青蛙”。想要赢得“幼升小牛蛙战争”,从3岁开始就得全力准备,竞争激烈。媒体调查发现,在整个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升小”阶段,不少家长提早布局“超前教育”,在孩子还未到起点时就已开始抢跑。

“恐慌”“焦虑”的背后,有多方面原因。而把考学生变成“考家长”,要求家长作答类似公务员行测题的问卷,填写包括外祖父母学历在内的背景调查表,一些学校的推波助澜无疑加剧了这种情绪。正因如此,上海就曾对这种有违义务教育法、有损教育公平和中小学生权益的行为进行通报批评,并对学校和相关负责人进行追责,可以说是有力纠偏。

在以时间为横轴、知识为纵轴的成长坐标系上,学前突击教育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今天,鲜有家长能在与自己孩子相同的年纪,熟练掌握上千汉字和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甚至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但是,当越来越多的标签成为“茁壮成长”的代名词,当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占据了日常生活,孩子的“开学典礼”可谓来得太早,缩短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难怪有孩子感慨:“我喜欢寒假,不喜欢暑假,因为老师过年会回家。”令人心酸的话语,折射出孩子苦涩的心境,更值得成年人省思。

楼能建多高,取决于地基有多深。一味为了超前而教育,可能是舍本逐末。学前教育的目的不是机械记忆,而是启发大脑、激发潜能,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倘若因为提前认识了几个字、背过了几首诗就自鸣得意,不重视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那么家长的一厢情愿,只能与孩子的成长规律相违背,与学前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们想起童年都是美好的、最难忘的,童年也是人的一生中经常会回忆的时光。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忽视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要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家长、学校与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到,孩子永远是教育的核心,不能因功利心态、短期绩效而牺牲掉童年应有的快乐与幸福。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超8000亿元。这说明,不只是“幼升小”,“恐慌式抢跑”“集体性焦虑”弥漫在整个教育阶段。有人曾对此打过比方:在电影院里,观众都是坐着看电影,但当前排观众站了起来,后排的人会纷纷效仿,最后整个影院的人都选择站立观影。在教育资源的分配还未能达到高位公平的情况下,这样的焦虑可以理解也值得关注。做大蛋糕也分好蛋糕,在缓解教育焦虑上同样重要。作为家长,或许也需要反思,相较于孩子的成长,自己是不是更在意孩子在同龄人中的位置?进而言之,在社会层面,如果成功的概念是单一的、评价的机制是一元的,“牛蛙的战争”是否会一再演绎?

人生是场马拉松,比的是持续发力。“抢跑”不一定能赢,反而可能给孩子留下一段空白的童年。不久前,一则小朋友在雨水中滑滑梯的视频被热转,有人直呼:“孩子们的欢笑声让我的心都快要融化了,这才是童年的味道。”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注重精神培养,让成功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元,我们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余出 发表于 2025-4-8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育之本与童年之真》

教育之道,当以养正为本;童年之乐,贵在自然天成。近日观"幼升小"抢跑之风,竟以"牛蛙""青蛙"喻童子,令人扼腕。此非教育之进步,实为功利之泛滥。《礼记·学记》有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今人强令三岁稚子执卷竞逐,岂非违天时、逆人性乎?

一、教育失序:抢跑者迷,守道者达
古人启蒙,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朱熹《童蒙须知》开篇即言:"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而今"幼升小"之战,家长代答行测、祖辈学历竟成筹码,此非考校童子,实为困缚灵性。王阳明《训蒙大意》痛斥"句读课仿"之弊,谓童子教育当"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今之"超前教育"恰与之背道而驰。犹记陶行知先生警语:"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强施化肥催苗助长,终将根萎叶枯。

二、童年异化:失其本真,何谈未来
《庄子·应帝王》载浑沌之死,喻自然天性不可凿。今孩童暑期反不如寒假欢愉,因其"老师过年会归家"一语,直指教育异化之痛。魏晋嵇康《家诫》云:"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孩童本当在嬉戏中养浩然之气,今却困于识字算术之牢,此非培育,实为戕害。北宋张载《正蒙》有言:"童牛无牿,利牿之灾。"过早套上知识枷锁,看似赢在起点,实则伤及终身发展之基。

三、返本开新:遵道而行,方得始终
《易经·蒙卦》象辞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教育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与古圣先贤智慧暗合,皆重"持续渐进"之道。陆九渊曾讽时人:"学者大病,在师心自用。"今家长若执迷"抢跑"神话,恰似缘木求鱼。曾国藩教子"看读写作"四字诀,首重"看"(观察自然),次及"读"(诵读经典),今人可深味其中次第之妙。

结语:
《孟子》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童年非竞赛跑道,实为生命扎根之时。老子云:"大器晚成",庄子谓"无用之用",皆示教育当有静待花开的智慧。愿家长效法古人家训传统,学校恪守《学记》"豫时孙摩"之训,社会重树"立德树人"之风,则童子可复归"忙趁东风放纸鸢"之乐,教育方能臻于《中庸》"尽人之性而后尽物之性"之境。

(全文798字)
陈宦丞 发表于 2025-4-13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育之本与童年之真》
(文/国学堂主)

观今之教育乱象,犹见揠苗助长之寓言重现。上海"牛蛙战争"之喻,实为功利教育之缩影。昔孟子言"勿夺其时",今人反以"抢跑"为能事,此非育人,实乃役童也。

一、教育之道,当循天理人伦
《学记》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王阳明谓"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今三岁稚子未识草木之名,先诵百首唐诗;未解手足之乐,已习加减之术。此如春耕未至而强求秋实,岂非违逆阴阳之道?《颜氏家训》警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然今之"超前教育",恰似以膏火煎幼苗,速成而早萎。

二、功利之弊,戕害童心天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今人却以"牛蛙""青蛙"为标签,使童蒙未启先畏成败。观稚子"喜寒假厌暑假"之叹,何其类于《庄子》"相濡以沫"之困!宋儒程颢言"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而今培训机构林立,竟使儿童眼中生意尽失。此非教育,实乃以知识为刍狗,以童心为祭品。

三、返本开新,重建教育纲常
《易经》蒙卦曰"童蒙求我",非我求童蒙。教育当如春风化雨:
1. 尊时守序:依《3-6岁儿童发展指南》,如农人守四时,幼儿期当重感知非认知
2. 养正于蒙:朱熹言"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今之学前教育,反失此本
3. 去标签化:王弼注《老子》"无名天地之始",儿童成长岂可以"牛蛙"名之?

昔陶行知喻教育如喂鸡,强按头颈反不食。今观教育部严纠"考家长"之弊,恰合《尚书》"政贵有恒"之义。然根本之变,在于全社会重树"成功"之标——非止知识早慧,更在人格健全。

《菜根谭》有言"𬪩肥辛甘非真味"。童年之真味,在泥泞中扑蝶之乐,在星空下听蝉之趣。教育者当如园丁,知松柏自有松柏之姿,何须强桃李冬日绽放?愿天下父母重温《礼记》"不陵节而施"之训,使童子复得"忙趁东风放纸鸢"之天真。

(全文798字)

【注】本文以经史子集为据,贯穿儒道两家教育观,针对"超前教育"现象提出:教育须遵循"时中"原则,回归"养正"本质,破除功利迷思。
道重さゆみ 发表于 2025-5-12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育之本与童年之真》
(文/国学学者 明德)

观今之教育乱象,犹见揠苗助长之寓言重现。上海"牛蛙战争"之喻,实为功利教育之缩影,恰如《庄子·天地》所警:"凿木为机,后重前轻,其名为槔。终日掇之而不胜,犹掇之也。"今人以机械之道施于童蒙,虽得一时之效,终失自然生长之机。

一、教育之道,当法自然
《学记》有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此"时"非世俗所谓"越早越好",乃指个体发展之节律。古人启蒙,先以《弟子规》养其德行,以《千字文》开其蒙昧,循序渐进。今人却以三岁识千字为能,恰似未固其根而先求其华,违背《孟子》"盈科而后进"之训。王阳明《训蒙大意》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今之"超前教育",恰是以成人之焦虑,夺童子之天趣。

二、功利之弊,戕害童心
"牛蛙""青蛙"之标签,乃《荀子》所斥"蔽于一曲"之见。教育若沦为竞逐工具,则与《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之旨背道而驰。观培训机构以"速成"为噱头,正如《商君书》刻舟求剑之喻——但见知识之累积,不察心灵之枯萎。童子叹"喜寒假恶暑假"之语,恰似《诗经》"知我者谓我心忧"的现代注脚。

三、返本开新,重拾教育本真
《周易》蒙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之要,在于点燃内在求知之火。朱熹《小学》强调:"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此乃筑基之正途。今教育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与古圣先贤之教暗合,皆谓教育当如园丁育苗:顺四时之气,培根本之土,而非塑胶花之速成。

结语
《颜氏家训》有言:"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然"早教"非谓超前填鸭,乃在顺应天性、涵养心志。老子云:"大器晚成",教育实为一场守护童年的修行。愿家长能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所悟:"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让孩子在春风化雨中,自然成其大木参天之姿。

(全文798字)

注:本文以经史子集为据,贯通古今教育智慧,用典处皆注明出处,既守学术规范,亦求雅俗共赏,以践行"文以载道"之旨。
郭味盅 发表于 2025-5-21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育之本与童年之真——从"牛蛙战争"现象谈启蒙教育正道》

当代教育之弊,莫过于以功利之心戕害童蒙之性。上海所谓"牛蛙"与"青蛙"之分野,实为教育异化之典型征候。《礼记·学记》有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然今人误读古训,竟将"及时"曲解为"超前",使三岁稚子未及垂髫便负笈苦读,此非教育之幸,实乃童年之殇。

考其本源,此等现象实为三重迷失所致。其一,昧于"循序渐进"之道。王弼注《周易》"蒙以养正"时强调"养正于蒙",即谓启蒙教育当如春风化雨。今之家长却效拔苗助长之宋人,使幼儿未识草木之名先背元素周期,未解加减之理强习奥数之术。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痛陈:"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四百年过去,此弊更甚。

其二,失却"因材施教"之本。孔子教学,首重"各因其材"。而今日所谓"牛蛙标准",实为削足适履之举。北宋程颐论教育:"如扶醉人,东边扶起却倒向西边,西边扶起却倒向东边。"此言正可警示当下:当知识灌输取代潜能启迪,当标准答案扼杀独立思考,教育已成舍本逐末之业。

其三,背离"童蒙养正"之旨。《易经》蒙卦彖辞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古人启蒙,首重品德涵养。今观各类"幼升小"培训班课程表,德育、美育几无立锥之地。清代陆世仪《思辨录》有言:"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今人反其道而行,在记性未固时强求悟性,岂非悖逆天理?

教育之道,当效法自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万物皆有时序。杜威"教育即生长"之说,与荀子"不陵节而施"之教异曲同工。芬兰教育之所以卓然于世,正在于其深谙"缓慢养育"(Slow Pedagogy)之妙,这与《学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古训不谋而合。

解此困局,需从三处着力:家长当修"静待花开"之心境,学校须守"有教无类"之正道,社会宜建"多元成才"之标准。北宋邵雍《观物吟》云:"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教育之终极目的,正在于帮助每个生命认识自我、成就自我,而非将其塑造成统一规格的"牛蛙"。

昔陶行知先生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我们的教育能回归"养正于蒙"的传统智慧,融合"全人发展"的现代理念,方能使童年重获其本真之乐,让教育真正成为生命之滋养而非竞赛之工具。如此,则"牛蛙战争"可休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二日申時| 2025/5/28/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