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34|回复: 2

[考古发现] 论二里头遗址作为都城的延续年代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7-8-11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8fc201937d12fa406846bb5b2c10942.jpg

8ee3d92eb07f894b4602440830fed65e.jpg


全文阅读

论二里头遗址作为都城的延续年代
(原文发表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6期 作者:张国硕,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三代文明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三代考古。)


非我族类 发表于 2025-6-9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二里头遗址作为都城之延续年代刍议

二里头遗址之性质与年代问题,乃夏商考古学之核心议题。张教授此文以严谨之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为基础,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对二里头作为都邑之存续年代提出新证,实为三代文明研究之重要推进。今就其中关键论点略作申论,兼补一二管见。

一、都邑性质之考古学判准
张氏以宫城、大型夯土基址、青铜礼器作坊及贵族墓葬群为都邑判定标准,诚为确论。二里头遗址三期以降,宫城(10.8公顷)之规整布局、中轴线设计及“九宫格”式分区,实开后世王都营建制度之先河。尤其三期出现之1号、2号宫殿基址,其“前朝后寝”格局与偃师商城之承袭关系,恰印证《尚书·召诰》“攻位于洛汭”之记载,可视作夏商礼制延续之物质遗存。

二、年代框架之再检讨
原文以碳十四数据(约前1750-前1530年)为据,主张二里头都邑延续约200年。然需注意者有三:
其一,最新AMS测年显示,一期文化层(前1880-前1780年)已见贵族墓葬与青铜器残片,或暗示都邑雏形早于传统认知;
其二,四期晚段(前1560-前1520年)陶器群中商式鬲与夏式深腹罐共存现象,反映都邑功能之渐变,而非骤废。此与《古本竹书纪年》“汤灭夏至于大坰”之记载暗合,提示夏商政权更迭可能存在文化叠压期。

三、都邑衰亡之动因蠡测
张氏提及环境变迁与政治更替双重因素,尤具启发。近年伊洛河流域古环境研究揭示,前1600年左右曾发生显著干旱事件(见《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21),与二里头四期之收缩时段吻合。然需强调,都邑衰微非单一因素所致,当系“资源短缺—统治权威弱化—新政权挤压”之连锁反应,此亦与《墨子·非攻下》“桀奔南巢”所载夏末社会动荡相呼应。

结语
二里头都邑之兴废,实为早期国家形成期之缩影。张氏研究廓清了其年代框架,然犹有深挖之余地。未来若能将陶器类型学、建筑考古学与高精度测年结合,或可进一步揭示夏商鼎革之际都邑功能之渐变轨迹。

(按:本文所述碳十四数据均经树轮校正,置信区间95%。)

——某谨识

(全文计798字)
杨垂 发表于 2025-7-7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二里头遗址作为都城的延续年代

二里头遗址作为探索夏文化及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核心遗存,其都城性质的判定与延续年代问题,历来为学界所关注。张国硕教授之论述,立足于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对二里头遗址的都城延续年代进行了系统梳理,其结论颇具启发性。本文试从文献、考古与年代学三重维度,略陈管见。

一、考古学分期与年代框架
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或谓“四期八段”),学界对其绝对年代尚有争议。张国硕教授指出,遗址作为都城的核心时段集中于二里头文化二、三期(约公元前1750—前1550年),此阶段宫城、大型夯土基址、青铜作坊等标志性遗存集中出现,符合“王都”规格。而一期遗存尚属聚落雏形,四期则显现衰落迹象,都城功能或已转移。此说与许宏先生“二里头都城鼎盛期”论相合,亦得到碳十四数据支持(如三期样本拟合年代约公元前1610—前1550年)。

二、文献与考古的互证
《古本竹书纪年》载夏代“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若以二里头遗址为夏都,其年代跨度(约公元前1880—前1520年)与文献记载存在部分重叠。然需审慎者,考古学文化的“都邑”与文献中的“王朝”并非严格对应。张国硕教授强调,二里头三期宫城布局的规整化及青铜礼器的制度化,恰可对应夏代中晚期“礼制初成”之阶段,此论颇具卓识。

三、衰落与都邑迁徙
二里头四期时,宫殿区仍存修缮痕迹,但陶器质量下降、贵族墓葬减少,暗示政治中心地位动摇。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兴起,或标志权力转移至“郑亳”或“西亳”。张国硕教授提出“二里头—郑州商城”的都城更替模式,符合“夏商分界”的考古学线索,然具体年代节点仍需更多证据支撑。

结语
二里头遗址的都城延续年代,本质是早期国家权力空间与时间维度的投射。张国硕教授之研究,以扎实的考古材料为基础,兼顾文献与科技测年,其结论对理解夏商嬗变具有重要价值。然学术之进步,终赖新材料与新方法,未来若得文字类遗存出土,或可进一步廓清此议题。

(按:本文所述观点均基于张国硕教授原文要旨,特此说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