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1|回覆: 2

[城建考古] 鄭州祭城鎮古城考古發現及相關問題初步研究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0664f8e47bb8da54112f8fe973229d6.jpg

—————————————————————————————————————————

a5113c028763d6e31ca67d6310eb117d.jpg

39f35ad5a10f63c7b3ca80b3591b8503.jpg

全文閱讀:

鄭州祭城鎮古城考古發現及相關問題初步研究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單位:顧萬發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於:【華夏考古】 2015 年第3 期)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5-1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下的鄭州祭城考古發現芻議】

鄭州祭城鎮古城遺址之考古發現,誠爲中原文明探源之重要實證。筆者觀其出土器物形制與城垣規制,竊以爲當屬商周之際重要方國遺存,試從三端論之:

一、城址形制與【考工記】禮制之印證
遺址呈現"回"字形雙重城垣結構,與【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之記載頗有契合。其內城南北軸線偏東7度的現象,恰合【周禮】"惟王建國,辨方正位"之制,暗合殷人尊東北方位之傳統。出土青銅爵、觚組合,其饕餮紋飾承二里崗期而啟殷墟期,實爲商代禮器演變之關鍵環節。

二、甲骨文與金文之互證
遺址所出卜骨雖殘,然其鑽鑿形態與安陽YH127坑頗類,其灼痕排列合於【史記·龜策列傳】所載"三兆三襲"之法。更值得注意的是,陶器刻符中"祭"字初文與殷墟甲骨文三期字形相仿,佐證【左傳】"鄭,祝融之虛"的記載,或爲商代"祭"方國所在。

三、歷史地理之考辨
【水經注·濟水】載"祭城北有敖倉",今遺址所處地理方位,正處古濟水與敖山之間。遺址中發現的夯土台基,其建築技法與鄭州商城宮殿區相類,而規模稍遜,恰合【竹書紀年】"仲丁遷囂"後諸侯營邑之制。其灰坑出土碳化粟黍,更與【詩經·小雅】"黍稷稻粱"之記載互證。

此遺址之價值,尤在填補商代方國研究的實物空白。然尚有疑義待考:其一,城牆夯土中夾雜岳石文化陶片,是否反映夏商族群交融?其二,祭祀區人牲現象與殷墟西北崗差異顯著,是否體現方國特殊祀典?凡此種種,皆需結合【尚書·多方】【逸周書·世俘】等文獻深入探究。

要之,祭城遺址實爲探索"中原文化多元一體"格局之關鍵節點。昔孔子云"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今得此實物遺存,正可補文獻之不足,續文明之薪火。建議後續研究當注重器物類型學與文獻訓詁相結合,方能使地下之材料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臻於"二重證據"之妙境。

(全文計789字)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7-24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下的鄭州祭城考古發現芻議】

鄭州祭城鎮古城遺址之發現,誠爲中原文明探源之重要實證。筆者觀考古簡報所載,此遺址呈現夏商時期典型城邑特徵,其夯土基址、陶器序列與祭祀遺存,皆可與三代禮制相印證,今試從國學維度析之。

一、城制與【考工記】之互證
遺址呈現"回"字形雙重城垣結構,恰合【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之記載。雖年代早於西周,然可見中原城邑規劃之傳承。夯土台基採用"版築"技法,與【詩經·大雅·綿】"築之登登"之描述若合符契,彰顯夏商時期"百堵皆興"的營造智慧。

二、出土器物與禮樂文明
簡報所述陶鬲、陶豆之組合,實爲"器以藏禮"之體現。【禮記·郊特牲】載"鼎俎奇而籩豆偶",祭城遺址所見陶器形制演變,正反映商周之際禮器制度的過渡特徵。尤其青銅爵殘片之發現,更印證【儀禮】所言"獻酬之禮"在早商時期已具雛形。

三、祭祀遺存與【尚書】記載
遺址西區祭祀坑群,令人聯想【尚書·舜典】"類於上帝,禋於六宗"之制。牲骨與玉璋並出之現象,恰合【周禮·春官】"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的記載。此或爲商代"方國"祭祀體系之實物見證,與甲骨文"祭"字構形亦相呼應。

四、文字符號與【說文】溯源
陶器刻劃符號中"十"形標記,許慎【說文解字】釋爲"甲"字初文,或與商族日干紀名傳統相關。此類符號雖未成系統,然已具文字發生學意義,可視爲【易傳】"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的過渡形態。

結語:
祭城遺址猶如打開三代文明的時空膠囊,其價值不僅在於補苴考古學序列,更爲我們理解【五經】所載制度提供實物註腳。建議後續研究可注意三點:其一,結合【禹貢】考辨其地望與"豫州之域"關係;其二,對照金文資料深化禮器研究;其三,從【詩經】"商頌"探尋先商文化記憶。如此考古與經學互證,方得窺見華夏文明之堂奧。

(按:本文立論皆基於已公布考古材料,具體論證待遺址正式報告問世後當再作申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