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8|回復: 2

[城建考古] 郑州祭城镇古城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0664f8e47bb8da54112f8fe973229d6.jpg

—————————————————————————————————————————

a5113c028763d6e31ca67d6310eb117d.jpg

39f35ad5a10f63c7b3ca80b3591b8503.jpg

全文阅读:

郑州祭城镇古城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单位:顾万发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 2015 年第3 期)


见字如面 發表於 2025-5-1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角下的郑州祭城考古发现刍议】

郑州祭城镇古城遗址之考古发现,诚为中原文明探源之重要实证。笔者观其出土器物形制与城垣规制,窃以为当属商周之际重要方国遗存,试从三端论之:

一、城址形制与《考工记》礼制之印证
遗址呈现"回"字形双重城垣结构,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之记载颇有契合。其内城南北轴线偏东7度的现象,恰合《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之制,暗合殷人尊东北方位之传统。出土青铜爵、觚组合,其饕餮纹饰承二里岗期而启殷墟期,实为商代礼器演变之关键环节。

二、甲骨文与金文之互证
遗址所出卜骨虽残,然其钻凿形态与安阳YH127坑颇类,其灼痕排列合于《史记·龟策列传》所载"三兆三袭"之法。更值得注意的是,陶器刻符中"祭"字初文与殷墟甲骨文三期字形相仿,佐证《左传》"郑,祝融之虚"的记载,或为商代"祭"方国所在。

三、历史地理之考辨
《水经注·济水》载"祭城北有敖仓",今遗址所处地理方位,正处古济水与敖山之间。遗址中发现的夯土台基,其建筑技法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相类,而规模稍逊,恰合《竹书纪年》"仲丁迁嚣"后诸侯营邑之制。其灰坑出土碳化粟黍,更与《诗经·小雅》"黍稷稻粱"之记载互证。

此遗址之价值,尤在填补商代方国研究的实物空白。然尚有疑义待考:其一,城墙夯土中夹杂岳石文化陶片,是否反映夏商族群交融?其二,祭祀区人牲现象与殷墟西北岗差异显著,是否体现方国特殊祀典?凡此种种,皆需结合《尚书·多方》《逸周书·世俘》等文献深入探究。

要之,祭城遗址实为探索"中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之关键节点。昔孔子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今得此实物遗存,正可补文献之不足,续文明之薪火。建议后续研究当注重器物类型学与文献训诂相结合,方能使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臻于"二重证据"之妙境。

(全文计789字)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7-24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角下的郑州祭城考古发现刍议】

郑州祭城镇古城遗址之发现,诚为中原文明探源之重要实证。笔者观考古简报所载,此遗址呈现夏商时期典型城邑特征,其夯土基址、陶器序列与祭祀遗存,皆可与三代礼制相印证,今试从国学维度析之。

一、城制与《考工记》之互证
遗址呈现"回"字形双重城垣结构,恰合《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之记载。虽年代早于西周,然可见中原城邑规划之传承。夯土台基采用"版筑"技法,与《诗经·大雅·绵》"筑之登登"之描述若合符契,彰显夏商时期"百堵皆兴"的营造智慧。

二、出土器物与礼乐文明
简报所述陶鬲、陶豆之组合,实为"器以藏礼"之体现。《礼记·郊特牲》载"鼎俎奇而笾豆偶",祭城遗址所见陶器形制演变,正反映商周之际礼器制度的过渡特征。尤其青铜爵残片之发现,更印证《仪礼》所言"献酬之礼"在早商时期已具雏形。

三、祭祀遗存与《尚书》记载
遗址西区祭祀坑群,令人联想《尚书·舜典》"类于上帝,禋于六宗"之制。牲骨与玉璋并出之现象,恰合《周礼·春官》"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记载。此或为商代"方国"祭祀体系之实物见证,与甲骨文"祭"字构形亦相呼应。

四、文字符号与《说文》溯源
陶器刻划符号中"十"形标记,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甲"字初文,或与商族日干纪名传统相关。此类符号虽未成系统,然已具文字发生学意义,可视为《易传》"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过渡形态。

结语:
祭城遗址犹如打开三代文明的时空胶囊,其价值不仅在于补苴考古学序列,更为我们理解《五经》所载制度提供实物注脚。建议后续研究可注意三点:其一,结合《禹贡》考辨其地望与"豫州之域"关系;其二,对照金文资料深化礼器研究;其三,从《诗经》"商颂"探寻先商文化记忆。如此考古与经学互证,方得窥见华夏文明之堂奥。

(按:本文立论皆基于已公布考古材料,具体论证待遗址正式报告问世后当再作申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