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形制源流考——石峁遺址東門瓮城的考古學意義
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之瓮城結構,實爲華夏早期城防體系之重要實證。孫周勇、邵晶二位先生之研究,以考古實物與文獻互證,揭示龍山文化晚期(約公元前2000年)瓮城雛形,其學術價值可析爲三端:
一、形制淵源與軍事功能 石峁瓮城以夯土包石爲基,平面呈"外凸內凹"之態,門道設曲尺形折轉,與商周以降瓮城"瓮中捉鱉"之戰術邏輯一脈相承。考【墨子·備城門】"城上百步一樓,樓四植,植皆爲通舄",雖未明言瓮城,然其"重門擊柝"思想已現端倪。石峁遺址更以玉器埋藏於城門基址,暗示此類設施兼具禮制與戍衛雙重屬性,恰合【周禮·考工記】"王城營國,左祖右社,面朝後市"之空間秩序。
二、技術傳承與地域特徵 比較二里頭遺址宮城"三進院落"式門墉、鄭州商城"凹"字形瓮城,可見石峁瓮城之獨創性:其以石砌牆體結合夯土芯技術,呼應陝北高原地理環境,而門道折角設計較中原更顯峻急。此恰印證【詩經·大雅·綿】"乃立皋門,皋門有伉"所述早期城門防禦意識,亦爲後世長城關隘"馬面"結構之濫觴。
三、文明互動之關鍵節點 石峁地處農牧交錯帶,其瓮城形制或折射出北方石城傳統與中原土築城垣之融合。考古所見門址祭祀坑內羊骨與玉璋共存現象,暗合【禮記·祭法】"瘞埋於泰折,祭地也"之禮,揭示軍事設施與祭祀空間之疊壓關係。此恰爲張光直先生所言"中國文明連續性"之物質體現。
要之,石峁瓮城非孤立遺存,實爲史前城邑演進之關鍵環節。其以實物填補【管子·度地】"內爲之城,外爲之郭"之文獻空白,更凸顯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治理智慧。後續研究當注重與陶寺、良渚城址比較,以構建中國早期城防體系之完整譜系。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立足考古報告,參以【考工記】【墨子】等文獻,避免過度推測,謹守"二重證據法"之規範。石峁瓮城之年代學定位,猶待更多碳十四數據支持,然其作爲迄今最早瓮城實例之地位,已足資學界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