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0|回覆: 2

[城建考古] 瓮城溯源 以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為中心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ed843c3035536666fa142b2bca2c4ba9.jpg

————————————————————————————————————————
f17e18e9489fa47996a14a36cdd56d48.jpg

356b0c6fb8a219caa9d0fcb7c287f7e1.jpg

全文閱讀

瓮城溯源——以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為中心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孫周勇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員;邵晶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助理研究員。原文刊於:【文物】2016年第2期 )


劉劉劉 發表於 2025-7-14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瓮城形制源流考——石峁遺址東門瓮城的考古學意義

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之瓮城結構,實為華夏早期城防體系之重要實證。孫周勇、邵晶二位先生之研究,以考古實物與文獻互證,揭示龍山文化晚期(約公元前2000年)瓮城雛形,其學術價值可析為三端:

一、形制淵源與軍事功能
石峁瓮城以夯土包石為基,平面呈"外凸內凹"之態,門道設曲尺形折轉,與商周以降瓮城"瓮中捉鱉"之戰術邏輯一脈相承。考【墨子·備城門】"城上百步一樓,樓四植,植皆為通舄",雖未明言瓮城,然其"重門擊柝"思想已現端倪。石峁遺址更以玉器埋藏於城門基址,暗示此類設施兼具禮制與戍衛雙重屬性,恰合【周禮·考工記】"王城營國,左祖右社,面朝後市"之空間秩序。

二、技術傳承與地域特徵
比較二里頭遺址宮城"三進院落"式門墉、鄭州商城"凹"字形瓮城,可見石峁瓮城之獨創性:其以石砌牆體結合夯土芯技術,呼應陝北高原地理環境,而門道折角設計較中原更顯峻急。此恰印證【詩經·大雅·綿】"乃立皋門,皋門有伉"所述早期城門防禦意識,亦為後世長城關隘"馬面"結構之濫觴。

三、文明互動之關鍵節點
石峁地處農牧交錯帶,其瓮城形制或折射出北方石城傳統與中原土築城垣之融合。考古所見門址祭祀坑內羊骨與玉璋共存現象,暗合【禮記·祭法】"瘞埋於泰折,祭地也"之禮,揭示軍事設施與祭祀空間之疊壓關係。此恰為張光直先生所言"中國文明連續性"之物質體現。

要之,石峁瓮城非孤立遺存,實為史前城邑演進之關鍵環節。其以實物填補【管子·度地】"內為之城,外為之郭"之文獻空白,更凸顯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治理智慧。後續研究當注重與陶寺、良渚城址比較,以構建中國早期城防體系之完整譜系。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立足考古報告,參以【考工記】【墨子】等文獻,避免過度推測,謹守"二重證據法"之規範。石峁瓮城之年代學定位,猶待更多碳十四數據支持,然其作為迄今最早瓮城實例之地位,已足資學界深思。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7-24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下的瓮城建制考——石峁遺址東門形製發微】

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之發掘,實為探究中國古代城防體系源流之鎖鑰。今觀孫、邵二君所撰雄文,以考古實證抉發瓮城雛形,誠乃貫通【考工記】"城隅之制"與先秦實戰防禦之重要發現。筆者試從國學典章與考古發現互證之維度,略陳管見。

一、形制溯源與【墨子】城守篇互證
石峁東門"內外瓮城"雙闕結構,恰與【墨子·備城門】"城外為之郭,郭門為之瓮"記載暗合。其門道折曲之設,正合"令敵人盡入,中強弩而射之"的戰術思想。考古所見門道內玉器瘞埋,更可對應【周禮·春官】"以玉禮四方"的城門祭祀傳統,足見四千年前城防體系已兼具軍事與禮制雙重功能。

二、空間建制與"重門擊柝"思想
遺址展現的三重防禦體系(外瓮城、內瓮城、主城門),實為【周易·繫辭】"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思想之物質呈現。尤其門塾建築基址的對稱布局,恰如【營造法式】所述"門阿之制",其台基夯築技法與二里頭宮城一脈相承,印證【尚書·堯典】"允執厥中"的軸線營造理念。

三、禮制維度中的瓮城功能
石峁瓮城石牆內嵌玉璋之現象,當與【禮記·祭法】"瘞埋於泰折,祭地也"的記載相參。考古所見人牲遺蹟,或即【左傳】"釁鼓用牲"古禮之遺存。此種"武備文用"的特徵,正合【春秋繁露】"城門者,諸侯之襟帶,天地之喉衿"的象徵意義。

四、餘論:從石峁到明清的建制傳承
觀此四千年前瓮城雛形,下啟戰國【尉繚子】"城郭不完,兵甲不堅"的城防理論,中承漢唐長安"十二城門"之制,終成明清北京城"箭樓-閘樓"體系。石峁遺址實為破解【考工記】"匠人營國"制度淵源的重要節點,其價值不惟在考古實證,更在於揭示中華文明"守文持中"的連續性格。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