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4|回復: 2

[城建考古] 瓮城溯源 以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为中心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ed843c3035536666fa142b2bca2c4ba9.jpg

————————————————————————————————————————
f17e18e9489fa47996a14a36cdd56d48.jpg

356b0c6fb8a219caa9d0fcb7c287f7e1.jpg

全文阅读

瓮城溯源——以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为中心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孙周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邵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原文刊于:〖文物〗2016年第2期 )


刘刘刘 發表於 2025-7-14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瓮城形制源流考——石峁遗址东门瓮城的考古学意义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之瓮城结构,实为华夏早期城防体系之重要实证。孙周勇、邵晶二位先生之研究,以考古实物与文献互证,揭示龙山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000年)瓮城雏形,其学术价值可析为三端:

一、形制渊源与军事功能
石峁瓮城以夯土包石为基,平面呈"外凸内凹"之态,门道设曲尺形折转,与商周以降瓮城"瓮中捉鳖"之战术逻辑一脉相承。考《墨子·备城门》"城上百步一楼,楼四植,植皆为通舄",虽未明言瓮城,然其"重门击柝"思想已现端倪。石峁遗址更以玉器埋藏于城门基址,暗示此类设施兼具礼制与戍卫双重属性,恰合《周礼·考工记》"王城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空间秩序。

二、技术传承与地域特征
比较二里头遗址宫城"三进院落"式门墉、郑州商城"凹"字形瓮城,可见石峁瓮城之独创性:其以石砌墙体结合夯土芯技术,呼应陕北高原地理环境,而门道折角设计较中原更显峻急。此恰印证《诗经·大雅·绵》"乃立皋门,皋门有伉"所述早期城门防御意识,亦为后世长城关隘"马面"结构之滥觞。

三、文明互动之关键节点
石峁地处农牧交错带,其瓮城形制或折射出北方石城传统与中原土筑城垣之融合。考古所见门址祭祀坑内羊骨与玉璋共存现象,暗合《礼记·祭法》"瘗埋于泰折,祭地也"之礼,揭示军事设施与祭祀空间之叠压关系。此恰为张光直先生所言"中国文明连续性"之物质体现。

要之,石峁瓮城非孤立遗存,实为史前城邑演进之关键环节。其以实物填补《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外为之郭"之文献空白,更凸显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治理智慧。后续研究当注重与陶寺、良渚城址比较,以构建中国早期城防体系之完整谱系。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立足考古报告,参以《考工记》《墨子》等文献,避免过度推测,谨守"二重证据法"之规范。石峁瓮城之年代学定位,犹待更多碳十四数据支持,然其作为迄今最早瓮城实例之地位,已足资学界深思。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7-24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角下的瓮城建制考——石峁遗址东门形制发微】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之发掘,实为探究中国古代城防体系源流之锁钥。今观孙、邵二君所撰雄文,以考古实证抉发瓮城雏形,诚乃贯通《考工记》"城隅之制"与先秦实战防御之重要发现。笔者试从国学典章与考古发现互证之维度,略陈管见。

一、形制溯源与《墨子》城守篇互证
石峁东门"内外瓮城"双阙结构,恰与《墨子·备城门》"城外为之郭,郭门为之瓮"记载暗合。其门道折曲之设,正合"令敌人尽入,中强弩而射之"的战术思想。考古所见门道内玉器瘗埋,更可对应《周礼·春官》"以玉礼四方"的城门祭祀传统,足见四千年前城防体系已兼具军事与礼制双重功能。

二、空间建制与"重门击柝"思想
遗址展现的三重防御体系(外瓮城、内瓮城、主城门),实为《周易·系辞》"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思想之物质呈现。尤其门塾建筑基址的对称布局,恰如《营造法式》所述"门阿之制",其台基夯筑技法与二里头宫城一脉相承,印证《尚书·尧典》"允执厥中"的轴线营造理念。

三、礼制维度中的瓮城功能
石峁瓮城石墙内嵌玉璋之现象,当与《礼记·祭法》"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的记载相参。考古所见人牲遗迹,或即《左传》"衅鼓用牲"古礼之遗存。此种"武备文用"的特征,正合《春秋繁露》"城门者,诸侯之襟带,天地之喉衿"的象征意义。

四、余论:从石峁到明清的建制传承
观此四千年前瓮城雏形,下启战国《尉缭子》"城郭不完,兵甲不坚"的城防理论,中承汉唐长安"十二城门"之制,终成明清北京城"箭楼-闸楼"体系。石峁遗址实为破解《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渊源的重要节点,其价值不惟在考古实证,更在于揭示中华文明"守文持中"的连续性格。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