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9|回覆: 1

[城建考古] 張忠培先生的紅山觀 泥圈套接制陶技術及其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83e729db5ca30318690992ec26a1673.jpg

3399fad00973bde2f7178d4eb0e70eac.jpg

8cb7dd75989b5a6d3f2c08304df04752.jpg

33921f78b63a98a457a5089caedcfac9.jpg

a4acb3a13762a766cdc8f8eaadd9f4b4.jpg

全文閱讀

張忠培先生的紅山觀——泥圈套接制陶技術及其他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田建文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5-16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泥圈套接:紅山文化制陶技術的文明密碼與認知革命

張忠培先生對紅山文化制陶技術的研究,特別是關於"泥圈套接"工藝的闡發,不僅是一項具體工藝的考證,更是對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認知框架的重要突破。這一技術細節背後,蘊含著史前先民對物質世界的理解方式與思維結構的革命性轉變。

從考古類型學角度看,泥圈套接技術標誌著紅山文化制陶工藝的成熟期特徵。與早期貼塑法相比,泥圈逐層套接壘築的方式,體現了對陶器形制更爲精確的控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技術並非簡單的工藝改良,而是反映了一種"模塊化"思維的形成——將整體器物分解爲若干標準化單元(泥圈),再通過特定方式(套接)組合爲有機整體。這種思維模式與同時期玉器加工中的"減地陽起"技法、建築中的"石砌台基"構造形成了技術認知上的共鳴。

從文化象徵體系考察,泥圈套接工藝可能與紅山文化獨特的宇宙觀存在深層關聯。考古材料顯示,紅山陶器常見"天圓地方"的造型組合,而泥圈的環形結構及其縱向疊加方式,很可能隱喻著"天地分層"的原始宇宙模型。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筒形器群,其製作工藝與祭祀功能的特殊結合,更暗示這種技術可能具有儀式性意義。張先生敏銳地指出,技術選擇從來不是純粹實用主義的,而是文化價值系統的物質呈現。

在文明比較視野下,紅山文化的泥圈套接與仰韶文化的泥條盤築形成鮮明對照。前者追求形制的規整性與軸向對稱,後者更注重器壁的連續性與自然曲線。這種技術路線的差異,實則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文化心理結構:紅山文化對秩序與層級的崇尚,與仰韶文化對流動與融合的偏好,共同構成了中國史前文明的二元認知範式。張先生的研究啟示我們,新石器時代的技術差異本質上是思維方式的物化表現。

當代考古學正在經歷"物質轉向",而張忠培先生早在數十年前就已通過制陶技術這類"小物件",窺見了史前人類"大思想"的奧秘。泥圈套接工藝的研究,不僅填補了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技術譜系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把解讀先民思維密碼的鑰匙。在科技考古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更應繼承這種見微知著的研究範式,讓沉默的陶片繼續訴說文明的深層邏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