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73|回覆: 1

[考古方法與思路] 浙江浦江上山遺址打制石器微痕與殘留物初步分析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7-8-10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a313f4f9b917825281263d4601598ac4.jpg

——————————————————————————————————————
2f77227db1d103d62076579364e31479.jpg

e9a7c9224c0ab875bf67ea52504a891c.jpg

全文閱讀

浙江浦江上山遺址打制石器微痕與殘留物初步分析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王佳靜 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 蔣樂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6-23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浙江浦江上山遺址打制石器微痕與殘留物研究的學術價值芻議

王佳靜、蔣樂平二位學者對上山遺址打制石器微痕與殘留物的分析(載【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爲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早期技術體系研究提供了重要實證。本文試從國學視角,結合考古發現與文獻傳統,探討此項研究的深層意義。

一、石器微痕所見先民"制器尚象"思維
【周易·繫辭】言"以制器者尚其象",上山遺址石器的使用痕跡顯示,早期人類對工具形制與功能的認知已具備系統性思維。研究者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到的砍斫、刮削等微痕,恰可印證【考工記】"審曲面勢"的造物原則。這種對物質特性的把握,實爲華夏文明"觀物取象"認知傳統的雛形。

二、殘留物分析揭示的"五穀"起源線索
遺址石器表面檢出的澱粉粒等殘留物,爲【尚書·舜典】"播時百穀"的記載提供了物質佐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可能存在的早期稻作證據,這與【史記·貨殖列傳】"楚越之地,飯稻羹魚"的記述形成時空呼應。國學研究中"重農"傳統的物質基礎,正可由此類科技考古成果得以充實。

三、技術傳統中的"道器合一"觀
打制石器所體現的"因材致用"原則,與【周禮·冬官】所述"材美工巧"的造物哲學一脈相承。研究者對石料選擇與加工工藝的分析,揭示了先民對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這種"天人合一"的技術倫理,實爲後世"格物致知"思想的前奏。

四、方法論啟示:二重證據法的新實踐
該研究將實驗考古數據與文獻傳統相互印證,堪稱王國維"二重證據法"在科技考古領域的創新運用。微痕分析技術對器物功能的判定,恰可彌補文獻記載闕如的史前階段認知空白,爲國學研究拓展了時空維度。

此項研究不僅推進了對上山文化生計方式的理解,更從物質文化層面揭示了華夏文明早期技術傳統的連續性。建議後續研究可結合【爾雅·釋器】等傳統器物分類體系,進一步探討石器類型學與文獻記載的對應關係,使科技考古成果更好地融入國學闡釋體系。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