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8|回復: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打制石器微痕与残留物初步分析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7-8-10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a313f4f9b917825281263d4601598ac4.jpg

——————————————————————————————————————
2f77227db1d103d62076579364e31479.jpg

e9a7c9224c0ab875bf67ea52504a891c.jpg

全文阅读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打制石器微痕与残留物初步分析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王佳静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 蒋乐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6-23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打制石器微痕与残留物研究的学术价值刍议

王佳静、蒋乐平二位学者对上山遗址打制石器微痕与残留物的分析(载《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技术体系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本文试从国学视角,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传统,探讨此项研究的深层意义。

一、石器微痕所见先民"制器尚象"思维
《周易·系辞》言"以制器者尚其象",上山遗址石器的使用痕迹显示,早期人类对工具形制与功能的认知已具备系统性思维。研究者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砍斫、刮削等微痕,恰可印证《考工记》"审曲面势"的造物原则。这种对物质特性的把握,实为华夏文明"观物取象"认知传统的雏形。

二、残留物分析揭示的"五谷"起源线索
遗址石器表面检出的淀粉粒等残留物,为《尚书·舜典》"播时百谷"的记载提供了物质佐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可能存在的早期稻作证据,这与《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述形成时空呼应。国学研究中"重农"传统的物质基础,正可由此类科技考古成果得以充实。

三、技术传统中的"道器合一"观
打制石器所体现的"因材致用"原则,与《周礼·冬官》所述"材美工巧"的造物哲学一脉相承。研究者对石料选择与加工工艺的分析,揭示了先民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这种"天人合一"的技术伦理,实为后世"格物致知"思想的前奏。

四、方法论启示:二重证据法的新实践
该研究将实验考古数据与文献传统相互印证,堪称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在科技考古领域的创新运用。微痕分析技术对器物功能的判定,恰可弥补文献记载阙如的史前阶段认知空白,为国学研究拓展了时空维度。

此项研究不仅推进了对上山文化生计方式的理解,更从物质文化层面揭示了华夏文明早期技术传统的连续性。建议后续研究可结合《尔雅·释器》等传统器物分类体系,进一步探讨石器类型学与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使科技考古成果更好地融入国学阐释体系。

(全文798字)
凤杰 發表於 2025-7-15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角下的上山遗址石器研究刍议】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之打制石器微痕与残留物研究,实为贯通古今文明锁钥之重要发现。今观王佳静、蒋乐平二位学者之论著,以显微科技证史,诚可谓"格物致知"之现代诠释。兹从国学维度略陈管见:

一、器以载道:石器的文明象征
《周礼·考工记》云:"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上山遗址之打制石器,虽朴拙无华,然其微痕所显使用轨迹,恰合《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理。观其刃缘磨损,非惟劳动痕迹,实乃先民"制器尚象"之实证。残留物中若现稻谷淀粉,则与《诗经》"诞降嘉种"之记载遥相呼应,可证江南稻作文明之源远流长。

二、显微见著:科技与经学的对话
学者以高倍显微镜析石器微痕,此法虽新,其理却暗合汉代郑玄"由表及里"之注经方法。残留物分析更类《尚书·洪范》"稼穑作甘"之实证,使"粒食之民"的文献记载得物质佐证。此种"以今证古"之法,恰如清代朴学家"实事求是"之精神在现代之延伸。

三、时空互鉴:考古发现与文献印证
遗址年代距今约万年,虽早于三代文献,然其石器形制与《越绝书》所载"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可互为发明。尤当注意者,石器功能分化(如砍砸器、刮削器)正合《礼记》"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雏形,或为华夏礼制文明之物质源头。

四、余论:器道相济的研究启示
建议后续研究可参酌宋代金石学"物勒工名"传统,建立更系统的石器类型谱系;残留物分析不妨结合《齐民要术》等农书,探究作物加工技艺之演变。昔孔子观欹器而悟"虚则欹,中则正"之理,今人研石器微痕,亦当有此通古今之变之胸怀。

要之,上山遗址研究非仅考古学课题,实为理解"华夏何以华夏"之关键。昔张载言"为往圣继绝学",今以科技手段释读先民遗存,正是对国学"通经致用"精神的最佳践行。(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