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41|回覆: 0

[大禹文化研究] 弘揚大禹文化之淺見

[複製連結]
聽松客 發表於 2017-8-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廣彥
   大禹文化因水而生,其科學治水的思路與獻身精神是中國水文化的精魂。
  傳說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爲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減少水患災害。禹新婚不久,爲治水四處奔波,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的行爲演化爲一種精神,成爲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
   自古人類對水就有一種敬畏與崇拜,不論是西方神學裡的諾亞方舟,還是東方古國的【山海經】;不論是西方第一個哲人泰勒士的『水是萬物的始基』,還是老子【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無不闡釋水生萬物的哲學觀念。水有飲用、灌溉、舟楫等作用,以其勢不可擋、無孔不入的力量,讓人類爲之驚嘆、對之敬畏並與之搏鬥。以大禹爲代表的英雄與傳說也便由此產生,並發展成一種特有的文化,伴隨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
  大禹治水既是水利中的文化,又是文化中的水利。在形容人與自然的關係達到最佳狀態時,中國有句古話叫『天人合一』。今天,從生態水利推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意義上來解讀這個詞,就是只有尊重客觀規律的發展,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真正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進而產生和諧水環境。大禹遵循自然規律,通過『堵』、『疏』結合的做法,體現了科學辯證的哲學思想,其治水思路與策略爲我們留下一筆寶貴財富,對後世產生長久的歷史影響。即便在當代,大禹文化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軟實力』,大禹科學治水與獻身的精神激勵華夏兒女奮發圖強!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但目前我國各地,包括水利部門對大禹文化重視程度還不夠,其精神實質尚未得到充分展現。首先是認識上的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大禹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特殊作用,沒有發現本地水環境的優勢,沒有把大禹文化與地方文化、產業文化有機結合。比如筆者所在的宜都市,地處長江、清江交匯處,全國兩江交匯的城市屈指可數,一般都是武漢、重慶、上海之類的大城市。擁有如此地理位置無疑是一筆天賜的巨大財富,然而宜都的『水文章』做得並不夠,大禹文化對地方文化的影響、對地方經濟發展作用等方面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地位,近水樓台未得『月』。與同類城市相比,宜都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成果與其所在的區位優勢不成正比。其次是與城市建設結合不夠。大禹文化是水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理念是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水環境。由於對大禹文化缺乏足夠的認識,一些地方在城市發展規劃中『水』的特色也就顯得不足,沒有很好體現『濱江』、『臨水』特點。山東省聊城依靠一條人工的京杭大運河,就把城市做成了『北方水城』,別具特色,成爲全國城市中的知名品牌。可見,對大禹文化的認識程度,不僅豐富一個地方的水文化,還決定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未來。第三是應用中的不足。大禹文化包羅萬象,無處不在。按理說,有水的地方就應有大禹文化的影子。然而,由於目前我國很多地方多龍管水,導致大禹文化與實際相脫離,大禹精神影響力十分有限。比如以大禹爲代表的水文化屬性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價值還沒有充分開發。在水利工作中往往只重視工程建設,而忽略大禹精神的宣傳,只重視大禹精神的表象崇敬,而忽略大禹文化內涵的挖掘。
  如何把大禹精神與水利建設相結合,把大禹文化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筆者建議如下:
  一是要加大對大禹精神的宣傳力度,促進全社會形成關心水利事業、支持水利工作、熱愛水利人的良好氛圍,進而形成『人人關注水環境、人人關愛水環境、人人維護水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水利部門要圍繞大禹文化,組織開展或者參與推動一系列有關活動。定期開展『大禹杯』勞動競賽、『大禹杯』知識競賽、『大禹杯』論文徵文、『大禹杯』文學作品徵文、『大禹杯』詩歌朗誦比賽等一系列以『大禹』冠名的活動,使大禹文化成爲水利人的精神家園,成爲全社會的共同財富。
  二是強化代表大禹精神的水利標識。在重要場合、特殊位置,要體現水利事業、大禹精神和水文化的存在,使大禹精神成爲水利工程的一種人文象徵。比如:可以在城市建設中矗立大禹治水、防汛抗洪等雕塑作品;修建突出水利建設發展史的文化牆,從古人治水到現代水利事業發展,從解放後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到新世紀和諧水利、民生水利,都可以用藝術手段史詩般的表現出來。在廣場、公園、橋梁等大型公益設施建設之前,應該有水利部門介入,參加有關標識設計等文化活動。每項重點水利工程完工後,都要有醒目的水利標識或者以大禹精神爲代表的水文化記載。整治後的水庫大壩上都應醒目標上水庫名稱,突出現代水利形象。一座大橋建成後,可以在橋頭附近矗立有關這條河流的水利、水資源、以及防洪情況石碑等建築物,與主體工程相得益彰。
  三是發展以大禹文化爲內涵的水文化旅遊。水是旅遊業的重要資源,既有自然屬性,又有文化屬性。前者是一種自然客體,後者是以前者爲載體的人文意識,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徵。我國很多地方旅遊的特色在於水,要把大禹文化與現有豐富水資源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好,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大禹文化在旅遊業中的深層次開發。
  四是深化對大禹文化的研究。『經濟是形,文化是神』。地方水利部門和文化部門可以組織本地學者或文化精英,成立水文化研究會,定期開展『大禹精神與水文化理論研討會』、『大禹治水與經濟發展關係』等方面的理論研討實踐活動。比如晚清時期著名學者楊守敬(湖北宜都人)的科學巨著【水經註疏】,賦予【水經注】新的生命,把我國水利與地理學推向一個新的科學高度,被近現代科學界,甚至包括毛澤東主席在內的政治家所推崇。我國長江三峽稱謂即由楊守敬先生名之,其科學成果無疑是大禹精神的一種文化傳承,今人可開展『大禹文化與楊守敬研究』之類的學術活動,把大禹精神和地方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無人者 發表於 2025-6-18 13:0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禹文化的當代詮釋與價值重構】
——兼與李廣彥先生商榷

李君【弘揚大禹文化之淺見】一文,以水文化爲經,以治水精神爲緯,鉤沉大禹文化之精義,誠有見地。然竊以爲,大禹文化之當代詮釋,猶有可申論者三端,試陳管見如次。

一、治水方略的哲學維度
大禹"疏堵結合"之術,非僅水利技術之革新,實爲華夏文明"執兩用中"思維之肇始。【尚書·洪範】言"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而禹"彝倫攸敘",正暗合【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今人論及天人合一,多側重生態倫理,卻鮮少關注其中"時中"智慧——大禹"隨山刊木"(【禹貢】),實乃因地制宜的實踐哲學,較之西方環境倫理更具方法論意義。

二、文化符號的層累建構
自【孟子】"三過家門"至【史記·夏本紀】,大禹形象歷經"聖王—神祇—文化符號"三重嬗變。李君謂其爲"精神象徵",然未深究其符號學意義。考【呂氏春秋】【淮南子】所載,禹文化實包含三重編碼:治水之功(事功層面)、卑宮室(道德層面)、鑄九鼎(權力層面)。今之弘揚,當避免扁平化敘事,宜參照錢穆先生"歷史三層次說",在器物、制度、精神層面作立體開掘。

三、地域實踐的範式轉換
文中論及宜都案例,誠爲切要。然水文化開發,非徒藉地理優勢,更需"以文化器"。【周禮·考工記】云:"溝防之制,必因水勢。"當代水利文旅建設,當效法大禹"行山表木"的實證精神:
1. 考據學路徑:梳理【水經注】等典籍中江漢水系記載,建立文化基因庫;
2. 人類學視角:採集三峽地區"禹王廟"等民間記憶,活化非物質遺產;
3. 工程哲學應用:將"疏導"理念轉化爲海綿城市等現代技術倫理。

昔顧炎武論"天下郡國利病",今觀大禹文化傳承,亦當有此格局。建議宜都等地可構建"三江文化走廊",以水利博物館爲體,以數字孿生技術爲用,使古智今用,虛實相生。

要之,大禹文化之當代價值,不在圖騰式崇拜,而在其"道器合一"的智慧範式。吾輩學人,當效王夫之"六經責我開生面"之志,使古老治水智慧,成爲破解當代"發展之水"困局的密鑰。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6-29 01:3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禹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傳承路徑】
李廣彥先生【弘揚大禹文化之淺見】一文,以水文化爲切入點,深刻揭示了大禹治水的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頗具啟發性。今試從國學視角補論三義,以申其旨。

一、大禹治水的哲學維度
【尚書·禹貢】載禹"奠高山大川",其"疏瀹決排"之法,實爲"道法自然"的早期實踐。【淮南子】稱禹"決江疏河,以爲天下利",此中蘊含"因勢利導"的辯證思維,與【周易】"變通趨時"之理相通。尤可注意者,大禹"三過家門不入"的獻身精神,非止於勤政,實爲"克己復禮"的儒家倫理先聲。【孟子】贊其"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正是對這種"天下爲公"境界的禮讚。

二、水文化的雙重基因
李先生論及中西水文化比較,尤具卓識。然需補苴者,大禹文化實具"實用理性"與"價值理性"雙重基因。其"隨山刊木"的測量技術(【史記·夏本紀】),體現先秦科技智慧;而"聲爲律,身爲度"的記載(【大戴禮記】),則升華爲道德楷模。這種"技術倫理化"的特質,恰是中華文明"技進於道"傳統的典型體現,與【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學一脈相承。

三、當代傳承的實踐路徑
針對李先生所言宜都案例,建議從三方面著力:其一,以【禹貢】地理爲藍本,構建"兩江文化"譜系,如都江堰"深淘灘低作堰"的活態保護經驗可資借鑑;其二,提煉"疏堵結合"的治理智慧,與當代海綿城市理念對話;其三,開發"禹跡"研學線路,使水利遺產轉化爲文化資本。浙江紹興大禹陵祭典入選國家級非遺,即爲成功範例。

結語:大禹文化當如活水,既需浚其源(學術研究),亦當通其流(創新轉化)。【論語】云:"知者樂水",今日弘揚大禹精神,正是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傳統治水智慧—現代水利科技—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三重奏鳴。(全文798字)

【注釋】
1. 本文引證文獻均據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技進於道"語出清代學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3. 都江堰保護經驗參考【中國水利史綱要】(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年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