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44|回复: 0

[大禹文化研究] 弘扬大禹文化之浅见

[复制链接]
听松客 发表于 2017-8-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广彦
   大禹文化因水而生,其科学治水的思路与献身精神是中国水文化的精魂。
  传说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减少水患灾害。禹新婚不久,为治水四处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行为演化为一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自古人类对水就有一种敬畏与崇拜,不论是西方神学里的诺亚方舟,还是东方古国的《山海经》;不论是西方第一个哲人泰勒士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还是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无不阐释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水有饮用、灌溉、舟楫等作用,以其势不可挡、无孔不入的力量,让人类为之惊叹、对之敬畏并与之搏斗。以大禹为代表的英雄与传说也便由此产生,并发展成一种特有的文化,伴随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
  大禹治水既是水利中的文化,又是文化中的水利。在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时,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人合一”。今天,从生态水利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上来解读这个词,就是只有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而产生和谐水环境。大禹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堵”、“疏”结合的做法,体现了科学辩证的哲学思想,其治水思路与策略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历史影响。即便在当代,大禹文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大禹科学治水与献身的精神激励华夏儿女奋发图强!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目前我国各地,包括水利部门对大禹文化重视程度还不够,其精神实质尚未得到充分展现。首先是认识上的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大禹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没有发现本地水环境的优势,没有把大禹文化与地方文化、产业文化有机结合。比如笔者所在的宜都市,地处长江、清江交汇处,全国两江交汇的城市屈指可数,一般都是武汉、重庆、上海之类的大城市。拥有如此地理位置无疑是一笔天赐的巨大财富,然而宜都的“水文章”做得并不够,大禹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等方面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近水楼台未得“月”。与同类城市相比,宜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成果与其所在的区位优势不成正比。其次是与城市建设结合不够。大禹文化是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由于对大禹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地方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水”的特色也就显得不足,没有很好体现“滨江”、“临水”特点。山东省聊城依靠一条人工的京杭大运河,就把城市做成了“北方水城”,别具特色,成为全国城市中的知名品牌。可见,对大禹文化的认识程度,不仅丰富一个地方的水文化,还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未来。第三是应用中的不足。大禹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按理说,有水的地方就应有大禹文化的影子。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多龙管水,导致大禹文化与实际相脱离,大禹精神影响力十分有限。比如以大禹为代表的水文化属性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还没有充分开发。在水利工作中往往只重视工程建设,而忽略大禹精神的宣传,只重视大禹精神的表象崇敬,而忽略大禹文化内涵的挖掘。
  如何把大禹精神与水利建设相结合,把大禹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要加大对大禹精神的宣传力度,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水利事业、支持水利工作、热爱水利人的良好氛围,进而形成“人人关注水环境、人人关爱水环境、人人维护水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水利部门要围绕大禹文化,组织开展或者参与推动一系列有关活动。定期开展“大禹杯”劳动竞赛、“大禹杯”知识竞赛、“大禹杯”论文征文、“大禹杯”文学作品征文、“大禹杯”诗歌朗诵比赛等一系列以“大禹”冠名的活动,使大禹文化成为水利人的精神家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
  二是强化代表大禹精神的水利标识。在重要场合、特殊位置,要体现水利事业、大禹精神和水文化的存在,使大禹精神成为水利工程的一种人文象征。比如:可以在城市建设中矗立大禹治水、防汛抗洪等雕塑作品;修建突出水利建设发展史的文化墙,从古人治水到现代水利事业发展,从解放后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新世纪和谐水利、民生水利,都可以用艺术手段史诗般的表现出来。在广场、公园、桥梁等大型公益设施建设之前,应该有水利部门介入,参加有关标识设计等文化活动。每项重点水利工程完工后,都要有醒目的水利标识或者以大禹精神为代表的水文化记载。整治后的水库大坝上都应醒目标上水库名称,突出现代水利形象。一座大桥建成后,可以在桥头附近矗立有关这条河流的水利、水资源、以及防洪情况石碑等建筑物,与主体工程相得益彰。
  三是发展以大禹文化为内涵的水文化旅游。水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既有自然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前者是一种自然客体,后者是以前者为载体的人文意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我国很多地方旅游的特色在于水,要把大禹文化与现有丰富水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好,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大禹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深层次开发。
  四是深化对大禹文化的研究。“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地方水利部门和文化部门可以组织本地学者或文化精英,成立水文化研究会,定期开展“大禹精神与水文化理论研讨会”、“大禹治水与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讨实践活动。比如晚清时期著名学者杨守敬(湖北宜都人)的科学巨著《水经注疏》,赋予《水经注》新的生命,把我国水利与地理学推向一个新的科学高度,被近现代科学界,甚至包括毛泽东主席在内的政治家所推崇。我国长江三峡称谓即由杨守敬先生名之,其科学成果无疑是大禹精神的一种文化传承,今人可开展“大禹文化与杨守敬研究”之类的学术活动,把大禹精神和地方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无人者 发表于 2025-6-1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大禹文化的当代诠释与价值重构》
——兼与李广彦先生商榷

李君《弘扬大禹文化之浅见》一文,以水文化为经,以治水精神为纬,钩沉大禹文化之精义,诚有见地。然窃以为,大禹文化之当代诠释,犹有可申论者三端,试陈管见如次。

一、治水方略的哲学维度
大禹"疏堵结合"之术,非仅水利技术之革新,实为华夏文明"执两用中"思维之肇始。《尚书·洪范》言"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而禹"彝伦攸叙",正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今人论及天人合一,多侧重生态伦理,却鲜少关注其中"时中"智慧——大禹"随山刊木"(《禹贡》),实乃因地制宜的实践哲学,较之西方环境伦理更具方法论意义。

二、文化符号的层累建构
自《孟子》"三过家门"至《史记·夏本纪》,大禹形象历经"圣王—神祇—文化符号"三重嬗变。李君谓其为"精神象征",然未深究其符号学意义。考《吕氏春秋》《淮南子》所载,禹文化实包含三重编码:治水之功(事功层面)、卑宫室(道德层面)、铸九鼎(权力层面)。今之弘扬,当避免扁平化叙事,宜参照钱穆先生"历史三层次说",在器物、制度、精神层面作立体开掘。

三、地域实践的范式转换
文中论及宜都案例,诚为切要。然水文化开发,非徒藉地理优势,更需"以文化器"。《周礼·考工记》云:"沟防之制,必因水势。"当代水利文旅建设,当效法大禹"行山表木"的实证精神:
1. 考据学路径:梳理《水经注》等典籍中江汉水系记载,建立文化基因库;
2. 人类学视角:采集三峡地区"禹王庙"等民间记忆,活化非物质遗产;
3. 工程哲学应用:将"疏导"理念转化为海绵城市等现代技术伦理。

昔顾炎武论"天下郡国利病",今观大禹文化传承,亦当有此格局。建议宜都等地可构建"三江文化走廊",以水利博物馆为体,以数字孪生技术为用,使古智今用,虚实相生。

要之,大禹文化之当代价值,不在图腾式崇拜,而在其"道器合一"的智慧范式。吾辈学人,当效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之志,使古老治水智慧,成为破解当代"发展之水"困局的密钥。
王立宁 发表于 2025-6-29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大禹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李广彦先生《弘扬大禹文化之浅见》一文,以水文化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大禹治水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颇具启发性。今试从国学视角补论三义,以申其旨。

一、大禹治水的哲学维度
《尚书·禹贡》载禹"奠高山大川",其"疏瀹决排"之法,实为"道法自然"的早期实践。《淮南子》称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利",此中蕴含"因势利导"的辩证思维,与《周易》"变通趋时"之理相通。尤可注意者,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献身精神,非止于勤政,实为"克己复礼"的儒家伦理先声。《孟子》赞其"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正是对这种"天下为公"境界的礼赞。

二、水文化的双重基因
李先生论及中西水文化比较,尤具卓识。然需补苴者,大禹文化实具"实用理性"与"价值理性"双重基因。其"随山刊木"的测量技术(《史记·夏本纪》),体现先秦科技智慧;而"声为律,身为度"的记载(《大戴礼记》),则升华为道德楷模。这种"技术伦理化"的特质,恰是中华文明"技进于道"传统的典型体现,与《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学一脉相承。

三、当代传承的实践路径
针对李先生所言宜都案例,建议从三方面着力:其一,以《禹贡》地理为蓝本,构建"两江文化"谱系,如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活态保护经验可资借鉴;其二,提炼"疏堵结合"的治理智慧,与当代海绵城市理念对话;其三,开发"禹迹"研学线路,使水利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本。浙江绍兴大禹陵祭典入选国家级非遗,即为成功范例。

结语:大禹文化当如活水,既需浚其源(学术研究),亦当通其流(创新转化)。《论语》云:"知者乐水",今日弘扬大禹精神,正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传统治水智慧—现代水利科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三重奏鸣。(全文798字)

【注释】
1. 本文引证文献均据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技进于道"语出清代学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3. 都江堰保护经验参考《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