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4|回復: 5

[医药临床] 气血贵在流通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3-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医家张子和云:『〖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此说揭示了〖内经〗的精髓。今观临床,因气血不畅、瘀血为病者多;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均与气血运行不畅有直接关系。

    〖医学入门〗一书中记载:『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凡寒热蜷挛、痹痈、瘾疹、瘙痒、好妄、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癃闭、遗溺等症,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所谓血病,就是因瘀血所致疾病。人之血脉通而不畅,或部分不通,均可导致疾病发生。

    〖灵枢〗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也』。提示了经脉流畅也在于血液之调和,血和则经脉流畅无阻。〖内经〗很强调气血流通和『营卫生会』,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也有『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之说。

    故历来医家均把血放到首要地位,认为,血液的通与通而不畅,或部分不通,是决定健康与否的关键。

(责任编辑:高继明)

古筝 發表於 2025-4-19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血流通为养生之本》

张子和"《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之论,实为医道枢要。考《素问·调经论》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已明示气血流通乃生命活动之本。今试从三焦气化、经络运行、病理机转三端,阐发其要义。

一、气化周流为生理之常
《灵枢·营卫生会》谓"营卫者,精气也",揭示气血乃水谷精微所化。朱丹溪《格致余论》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盖三焦气化如沤渎之官,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全赖少阳枢机运转。王清任《医林改错》特重"气通血活"四字,其血府逐瘀汤诸方,皆本此旨。

二、经络阻滞为百病之由
李梴《医学入门》所论血病诸症,实与《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之说相发明。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络病,每用旋覆花汤加归须、桃仁,取其"辛润通络"之法。现代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视域中,无非"脉道泣涩"之变,《诸病源候论》早有"血瘀不通则痛"之训。

三、调和气血乃治病之要
《难经·二十二难》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二者须臾不可相离。张仲景创桂枝汤调和营卫,王肯堂《证治准绳》主张"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皆深得经旨。临床所见,凡久病入络者,必参用《本草纲目》所言"通血脉,导气药"如丹参、川芎之属。

要之,气血贵流通之理,非独为治病准则,实乃养生枢机。《圣济总录》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身气血,亦复如是。故善养生者,当法四时调摄,和喜怒以养气,节饮食以养血,使气血周流无滞,则自可臻于《内经》"阴平阳秘"之境。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4-22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血贵流通之义理及临床要旨》

张子和"《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之论,实为抉发三坟奥旨。考《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本藏》"血和则经脉流行"诸文,可知气血流通实为医道之纲纪。今就经旨要义,分三端述之:

一、气血流通之生理大义
《灵枢·营卫生会》明言"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揭示气血乃生命活动之物质基础。其运行机制,《内经》以"如环无端"为喻,强调"流行不止"的特性。张景岳《类经》注云:"血主营内,气主营外,相贯周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此中"周流"二字,最得经旨三昧。盖气血贵在"通"而非"充",犹江河贵流通而非盈满,此理自《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训已彰明较著。

二、瘀血致病之病理枢机
李梴《医学入门》所言"血为百病之胎",实本于《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之说。临床所见,瘀血为患确有层次之辨:在络则为痹痛,在经则为挛急,在腑则为癥积,在脏则为痈厥。王清任《医林改错》列血瘀证五十余种,尤以"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正合今之冠心病机要。现代所谓心脑血管病,究其本源,实不离《内经》"脉道不通"之旨。

三、调和气血之治疗准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十字,实为治法总纲。具体而言:
1. 调气以活血:取法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之说,如四逆散疏肝解郁
2. 温通以化瘀:宗仲景当归四逆汤法,治寒客经脉之证
3. 涤痰以通络:循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论,用旋覆花汤类方
尤当注意《内经》"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之戒,避免过用破血耗气之品。

结语:
气血流通之理,上应天道运行之常,下合脏腑生化之机。明乎此,则知《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训,非独指症状归类,实含调畅气血之深意。今人临证,当以"流通"二字为眼目,使气血"如水之流",则自能"营复阴阳",臻于康泰。

(按:本文所述皆本《内经》《难经》要义,间采金元诸家之说,临床运用尚需辨证施治)
金尤 發表於 2025-5-4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血流通为养生之本》
(依《内经》要旨阐微)

医道以通和为贵,此理自《内经》已彰明较著。张子和所谓"惟以气血流通为贵"者,实抉出轩岐学术之枢机。盖人身气血,犹天地之江河,贵在周流无滞。《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则百病乃变化而生,此古今医家之共识也。

一、血病为百疾之根
《医学入门》所言"血为百病之胎",深得《内经》遗意。考《灵枢·本脏》有言:"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凡临床所见痹证之拘挛、神志之狂躁、妇人经带之失常,究其本,多因血行失度。或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论,瘀血内阻则"通体器官皆受其累",此与现代医学所谓微循环障碍致脏器缺血之理,殊途而同归。

二、经脉乃气血之枢
《灵枢·本藏》明训经脉"行气血而营阴阳"之功,其理有二:一则如江河之载运,血行脉中而灌溉四末;二则似沟渠之疏导,"壅遏营气"而"令无所避"(《灵枢·决气》)。故张介宾注云:"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气血流通之要,正在于此经脉脏腑之互动。

三、通调之法贵在燮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八字,实为治法纲领。仲景创桃核承气汤治蓄血,叶天士用虫类药通络,皆本此旨。然通之之道,非独攻伐,如《金匮要略》之温经汤,乃通中寓补,示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素问·八正神明论》)之机。

今观冠心病、中风等疾,其标在痰瘀互结,其本在气血失畅。故《内经》"营卫生会"之说,尤当深思。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血载气而行,气推血以运,二者相失则病,相得则和。此即《灵枢·天年》"血气和通,精气内守"之真义。

要之,养生治病,首重流通。然通之之道,须知常达变:少年贵在疏泄,中年务求调和,老年宜参补通。能明此理,则近《内经》"阴平阳秘"之旨矣。

(本文谨依《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典籍立论,参酌历代注家之说而成)
熊季 發表於 2025-5-14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血流通为养生之本——兼释古典医籍要义》

拜读高继明先生所辑医论,深感气血流通之说实为中医精髓。今不揣浅陋,谨就《内经》以降诸家要旨,稍作申论。

一、气血流通乃生命之本
《素问·调经论》明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张子和所谓"惟以气血流通为贵",实本于《灵枢·营卫生会》"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之论。观《内经》全书,凡言生理必及气血运行,论病理必涉经脉阻滞,此即"流通为贵"之真谛。现代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经》中早有"脉道不通,气不往来"(《素问·玉机真脏论》)之预判。

二、血病机要发微
李梴《医学入门》所论血病诸症,实承《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之说。细考之:
1. 寒热蜷挛属"荣卫不行"(《伤寒论》)
2. 痹痈瘙痒本于"血凝于肤者为痹"(《灵枢·贼风》)
3. 神志诸症源于"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素问·调经论》)
此皆可印证"血为百病之胎"实非虚言。王清任《医林改错》更立五逐瘀汤,皆本此理。

三、经脉调和之要义
《灵枢·本藏》所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当与《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互参。血和之说,尤当注意:
1. 质的要求:"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灵枢·决气》)
2. 量的标准:"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灵枢·邪客》)
3. 行的规范:"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

四、临证启示
今人治未病,当遵《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训。具体而言:
1. 调气以活血:取法张仲景黄芪建中汤
2. 温通以化瘀:效仿张景岳右归丸法
3. 疏泄以畅机:宗朱丹溪越鞠丸意

结语:
气血流通之说,非独治病法要,实乃养生枢机。诚如《景岳全书》所言:"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然今之学者,当知气血虽分言,实则相济,犹天地之絪缊,岂可偏执一端?愿与诸君共参此理。

(按:本文凡引经典,皆据通行校注本,为省篇幅未标具体页码。)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5-23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血流通为养生枢要》

医道以通为用,气血贵在流通,此乃《内经》之奥旨,亦为历代医家临证之圭臬。子和先生"惟以气血流通为贵"一语,实抉出《素问》《灵枢》之精髓。今试申其义,以明气血周流与生命健康之要谛。

一、气血失和乃百病之由
《医学入门》所言"血为百病之胎",实本《内经》"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论。观今之冠心病、中风等症,其本皆在血脉瘀滞。盖血行如江河,贵在周流不息,稍有壅滞,则痛痹乃生。张仲景立活血化瘀诸法,叶天士创"久病入络"之说,皆为此证。尤当注意者,现代所谓代谢疾病、免疫失调诸症,细究其本,多与微循环障碍相关,此即古人"血病"范畴之延伸。

二、经脉为气血之通路
《灵枢》明言经脉"行气血而营阴阳",其机理尤当深究:
1. 结构层面:十二经脉如环无端,孙络渗灌溪谷,构成"血络-经隧-脏腑"三级输布体系。
2. 功能层面:血之"和"非仅指成分均衡,更包含流变学特性(如《诸病源候论》所谓"血性得温则宣流")。王清任《医林改错》特别强调"血通其流,何病之有",正指此理。

三、调气活血乃治病大法
历代治法虽繁,要不出"通"字:
药物:当归、川芎"辛以润之"(《本经疏证》),桃仁、红花破滞,皆遵"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至真要大论》)之旨。
针灸:《标幽赋》云"拯救之法,妙用者针,调和气血",尤重候气、得气,以激发经气自调之力。
导引:五禽戏、八段锦等,皆含"动摇肢体以利关节"(《千金要方》)之深意。

结语
今人养生,当知"流通"二字实为性命之根。《圣济总录》谓"血荣气卫,常相流通,则病何由生",诚哉斯言!然需注意:通之太过则耗气,通之不及则留瘀,必如《内经》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方得中和之道。

(按:本文所述皆本《黄帝内经》《难经》及金元四大家论著,特此申明学术渊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