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57|回覆: 1

[文化觀點] 冬日裡的火爐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7-2-18 15: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寒冬已至,不由得想起早年間家鄉冬日裡的火爐。

家鄉的火爐分兩種。一是手提小火爐,也稱手爐,即白居易所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火爐里燃著木炭,覆蓋薄灰,故也稱火籠,用手提著微取暖,也可暖腳。舊時城鎮和農村婦女,常在腰間系一條雙層圍裙,既暖和也抵髒。圍裙外層是可掀起的搭布,烤火時將搭布掀起蓋住提著火爐的手,忙碌之餘享受一點寒冬里的溫暖,那種舒適可謂愜意而溫情。【紅樓夢】第六回寫,劉姥姥第一次進大觀園拜見王熙鳳,只見『那鳳姐兒家常帶著秋板貂鼠昭君套,圍著攢珠勒子,穿著桃紅撒花襖……粉光脂艷,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黛玉的忠實大丫鬟紫娟總是時時照顧著弱柳扶風的姑娘,一見她出門,便喊:『雪雁,趕緊的,送手爐去!』,她還時時守著小火爐,給姑娘熬藥,『用小戥子稱量好,一分一厘不馬虎,然後倒進砂鍋里,守著小火爐,咕嘟咕嘟慢慢熬。』這些是寫小火爐。

另一種是大火爐,又稱火盆,或圓或方,或陶瓷或鐵器加木架製成。火盆里放置木炭,用引火柴架起來燃燒引燃木炭。後來城鎮和鄉村都用上了煤,將木炭放在煤爐里燃著了再夾進火盆,可省去燒柴燃炭帶來的煙霧。客廳里放一個燃著的火盆,只消十幾分鐘,屋子裡便很快暖和起來。那時的市井人家,冬日裡大多用小火爐取暖,春節時則家家都要燒火盆,特別是年三十晚上的火盆至關重要。倘或節氣逢暖,不冷也要燒上火盆,所謂『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除夕夜的火盆一要旺,二要綿延不絕,哪怕人去睡了,也要在火盆里留下足夠的火種埋入灰燼中,講究的是初一早上不用生火,扒開灰燼加入新炭就能燃燒。

從年三十晚到初一,家鄉城鎮居民家裡都得燒火盆,火盆里可順帶烤食物,熱湯菜,溫茶烤餅吃。有條件的人家,整個冬季里都燒著火盆,全家都洇潤在一種融融的暖意中。【紅樓夢】寫丫鬟們『擁爐倦繡』,指她們都靠在暖暖的火爐旁,以至懈怠了手中的針線活;第49回寫『琉璃世界白雪紅梅』,眾姐妹們擁爐作詩,還圍著火爐兒燒糟鵝掌鴨信吃。這樣的描寫浪漫溫馨,令人動容。

但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斷痴情】中關於火爐的描寫則讓人悸動和心痛。林黛玉得知寶玉和寶釵訂婚的消息後一病不起,流著淚掙扎在臥榻邊,狠命撕扯寶玉所送寫有詩文的絹子和舊帕,撕不動,便叫雪雁點燈籠上火盆,黛玉將絹子丟進火盆,雪雁趕緊去搶,從火里抓起來撂在地下亂踩,卻已燒得所剩無幾了,黛玉隨後氣絕身亡。

大火盆最有意思的是可供多人圍坐取暖。白居易的【別春爐】詩曰:『暖閣春初入,溫爐興稍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慾別難。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可見冬日裡的火爐最適宜與人共享,三五好友圍爐暢談最是別有風味。試想,在細雨飄灑的傍晚,有朋不期而至,誰不喜出望外:『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聯想到古人圍爐夜話,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壺酒,一張琴,那份雅致和超然令人欽敬。

現今城市的冬天,人們都用上了空調和暖氣。但昔日冬日裡的火爐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冬日裡的火爐,是親情凝聚的美好時光,是友人小酌的唇齒留香,是共敘衷腸的人生況味,是物我兩忘的歲月靜好。

丁央 發表於 2025-4-6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爐火三昧:論冬日火爐中的生命溫度

火爐之爲物,實乃華夏民族對抗嚴寒的智慧結晶。手爐與火盆之分野,不僅在於形制大小,更在於其承載的文化意蘊與生命體驗。手爐精巧便攜,恰似文人雅士的隨身雅玩;火盆厚重沉穩,猶如家族團聚的溫暖核心。二者共同構成了中國人冬日生活的精神圖譜。

手爐之雅,在於其與文人生活的深度契合。白居易"紅泥小火爐"之句,道出了手爐與詩酒風流的天然聯繫。觀【紅樓夢】中鳳姐撥弄手爐灰燼的細節,可見手爐已不僅是取暖工具,更成爲身份與情調的象徵。紫鵑爲黛玉熬藥時對手爐的精心使用,則展現了手爐在日常生活護理中的實用價值。手爐之小,恰能容納中國人"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生活哲學——於細微處見精神,在方寸間顯境界。

火盆之盛,則體現了中國人對"團圓"二字的執著追求。除夕火盆必須旺盛不熄的習俗,暗合"薪火相傳"的文化隱喻。火盆周圍聚集的不僅是體溫,更是血脈親情。【紅樓夢】中姐妹們圍爐賦詩、共享美食的場景,正是這種"圍爐文化"的生動寫照。火盆之大,足以容納整個家族的溫暖記憶,成爲冬日裡最動人的生活劇場。

尤爲深刻的是,火爐在中國文學中常被賦予超越實用功能的情感象徵。黛玉焚稿一幕,火盆成爲愛情幻滅的見證,火焰吞噬的不僅是詩帕,更是一顆熾熱的心。此情此景,令人想起【禮記·祭義】中"燔柴於泰壇"的記載——火自古就是中國人表達極致情感的媒介。火爐在此超越了物質層面,成爲承載大喜大悲的精神容器。

當今時代,暖氣空調雖已取代傳統火爐的實用功能,但火爐所代表的那種圍爐夜話、促膝談心的生活藝術,仍是現代人內心深處的溫暖嚮往。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我們或許更應思考:如何重建那種爐火旁的心靈交流?如何在效率至上的時代,保留一份"擁爐倦繡"的從容?

冬日火爐,終究不只是一件取暖器物,它是中國人對抗嚴寒的智慧結晶,是家族情感的凝聚中心,更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寄託。爐火雖已漸行漸遠,但其承載的文化溫度,仍值得我們在現代生活中細細體味與傳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