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1|回覆: 0

[春節(初一至元宵)] 唐翼明 四九前後回老家過年 那些風俗還在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2-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選自魏晉文化史專家、書法家唐翼明先生的系列回憶文章,原文寫於2013年10月19日,原標題【老家金溪廟的新年】,已獲作者授權發佈。文中的“你”即唐翼明,他習慣在追述青少年時代時用第二人稱。

唐翼明 四九前後回老家過年 那些風俗還在

唐翼明 四九前後回老家過年 那些風俗還在

資料圖

唐翼明 四九前後回老家過年 那些風俗還在

唐翼明 四九前後回老家過年 那些風俗還在

1991年唐翼明(左)、唐浩明(右)與父母在台灣團聚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6-27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歲時禮俗的存續與嬗變——讀唐翼明先生【老家金溪廟的新年】有感

唐翼明先生【老家金溪廟的新年】一文,以細膩筆觸勾勒湘中鄉村年節風俗,實為研究近現代民俗嬗變的珍貴文本。作為魏晉文化史專家,唐先生對歲時禮俗的觀察兼具學者之理性與遊子之溫情,其文雖為個人記憶,卻折射出中國鄉土社會在時代變革中的文化韌性。

文中所述"殺年豬""打糍粑""貼門神"諸俗,實為楚地古風之遺存。【荊楚歲時記】載:"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此俗自漢晉延續至今,唐先生筆下金溪廟門神雖已由手繪變為印製,然其驅邪納吉的文化功能未變。而"守歲"之禮,【風土記】早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之記載,可見其源流之遠。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請祖宗"儀式。此乃周禮"祭禰"之遺意,【禮記·祭統】云:"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金溪廟鄉民在年夜飯前設案焚香,正是"事死如事生"傳統倫理的體現。唐先生觀察到儀式簡化而內核猶存,此乃民俗演進的常態——形式因時而變,精神內核卻如潛流暗涌,綿延不絕。

作為書法家,唐先生對春聯書寫細節的記述尤具價值。其記鄉人"將紅紙裁成長條,請村裏字寫得好的先生來寫",實為古代"桃符題辭"傳統的民間實踐。蘇軾【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云:"老去怕看新曆日,退歸擬學舊桃符。"可見文人與民間在年俗上的互動自古有之。

文中四九年前後的對比最發人深省。當唐先生數十年後重返故裏,發現"那些風俗還在",此現象恰印證【周易·革卦】"革而當,其悔乃亡"之理。真正的文化傳統具有自我調適能力,外在形式或有損益,但其精神內核常能在社會變革中找到存續之道。

唐先生以第二人稱追述往事,既保持學術觀察的客觀性,又流露個人情感的體溫。這種敘事策略暗合【文心雕龍】"情深而不詭"的為文之道。文中細節如"灶膛裏的火苗映紅了母親的臉",寥寥數語即得【詩經】"伐木丁丁,鳥鳴嚶嚶"的比興之妙。

當代學者研究民俗變遷,往往過分強調斷裂而忽視延續。唐先生此文提醒我們:中國文化傳統猶如金溪廟的年夜飯,菜式容或有變,但團圓的主題永恆。這種在變與不變之間的辯證關係,正是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而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讀此文,不僅可了解湘中年俗,更能領悟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生存智慧。
馮臼 發表於 2025-7-14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禮失求諸野:從唐翼明【老家金溪廟的新年】看民俗文化的韌性

唐翼明先生【老家金溪廟的新年】一文,以細膩筆觸勾勒出四九前後湘楚地區年節風俗的鮮活圖景。作為研究魏晉文化史的學者,唐先生對傳統節俗的觀察自有一種文化考古的深邃眼光。文中所述臘月二十四送灶神、除夕守歲、初一拜年等習俗,表面看是個人記憶的吉光片羽,實則折射出中國民俗文化驚人的歷史延續性。

細讀文本可見,金溪廟新年習俗多可溯至【荊楚歲時記】所載南朝舊俗。如"送灶"儀式中"以飴糖糊灶神嘴"的做法,與宗懍記載"以酒糟塗灶門"異曲同工,均體現"媚神"與"制神"的雙重心理。這種民間信仰的思維模式,自漢魏延續至今,顯示出文化基因的強大穩定性。尤為珍貴的是,文中記錄的"打揚塵"、"煨年根"等細節,恰可補正史之闕,為研究楚地民俗變遷提供鮮活個案。

唐先生特別着墨於年夜飯前的祭祖儀式,此乃【朱子家禮】"四時祭"傳統的民間轉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四九年的社會劇變前夕,鄉間仍嚴格遵循"祖先嘗新後,活人方能動筷"的古禮。這種"禮儀下鄉"現象印證了錢穆所謂"禮失而求諸野"的歷史規律——當精英文化遭遇斷層時,民間往往成為傳統的保存者。

從文化記憶理論視之,新年習俗實為集體記憶的儀式性展演。貼春聯、放鞭炮等行為,表面是辭舊迎新,深層則是文化認同的年度強化。唐先生筆下"全村男子挨家作揖"的場景,正是杜爾干所謂"機械團結"的典型表現。這種通過儀式建構的共同體意識,在現代化進程中反而顯現出特殊韌性。

當代學者常嘆傳統節俗"形式猶存,精神已逝",然唐文揭示的深層文化邏輯卻提醒我們:民俗的適應性遠超想像。那些看似陳舊的儀式,實則是傳統文化應對現代性衝擊的緩衝機制。讀唐先生此文,不僅重溫了消逝的年味,更得以思考: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激活民俗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使其成為維繫文化主體性的活傳統,而非博物館中的標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