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96|回復: 2

[思維啟發] 媒体探讨·穿汉服就是弘扬传统文化?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17 22: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媒体探讨·穿汉服就是弘扬传统文化?

媒体探讨·穿汉服就是弘扬传统文化?

近日四川一所大学的学生在圣诞节那天身着汉服在知名旅游景点举牌呼吁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洋节在中国大行其道,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拥趸不少。与此同时,国学热、汉服热等传统文化热也在持续升温。一些人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呼吁抵制洋节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洋节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背景,而中国人自古就是世俗化的民族,外来的宗教性节日只能成为特定群体的节日而难以成为主流。洋节之所以吸引年轻人,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的营销策略,恰好迎合了年轻人找个理由呼朋唤友聚餐玩乐的需求。中国人根本不在乎这些节日的内涵和来源。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这些洋节和淘宝的双十一购物节没有本质区别。用抵制的方式来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显然是没必要的。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的一是形式化、二是极端化。汉服热也好、国学热也好、祭孔热也好,都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没有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历数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是因为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构建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的生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践行。换句话说,不管一种外来的文化看起来如何强势,如果它不能内化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就根本不可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

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回答被誉为道德金句,是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支柱之一。但我认为,子贡所问中的那个行字是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为紧要的。会背几句国学名言而日常行为却与传统提倡的为人处世相悖,只会造就令人厌恶的伪君子。只有让这些历久弥新、仍具进步意义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算是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比,穿什么服装、过什么节都是小事。不务根本而关注细枝末节,岂不是本末倒置?

强调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没有任何问题,即便在全球化的时代,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传统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凡事过犹不及,不能走极端,否则很容易滑进极端民族主义的泥潭,走到排外、封闭、保守的老路上去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开放、包容已经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我们今天的吃穿住用行很多源于国外,但没有人会因为我们开汽车而不坐马车,穿西服而不穿马褂,见面握手而不打躬作揖,就认为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还是应该有一点文化自信的。

其实,中国人过洋节的同时,外国人也在过春节。欧美不少国家和城市都把春节作为法定节日,比如加拿大国会今年就宣布春节为法定的非假期节日。西方过春节的人注定是一小部分,中国过洋节的人也一定不会多到影响传统节日地位的程度。而我们有的高校竟然采取关闭校门禁止学生外出的方式来抵制洋节。其实,形式化和走极端才是影响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障碍。

陆刁 發表於 2025-6-20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化传承之体用本末》
(甲辰年仲夏 于金陵)

近日川中诸生着汉服、举木牌以拒圣诞之事,引发学界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之深思。余以为,此现象折射当代文化自觉意识之觉醒,然其践行方式犹有可商榷处。昔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今观汉服运动之兴,当审其文质相济之理。

一、衣冠之礼,当明本末
《礼记》有云:"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汉服之美,固可彰华夏衣冠之制,然若止步于形制考据、纹样复刻,则近乎"买椟还珠"。明末大儒顾炎武《日知录》尝言:"服饰之变,可以观世。"今人着汉服,当思"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文明初义,而非徒争胡服汉装之分别。清儒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即器明道",服饰实为载道之器,其要在使人由外而内生发文化认同。

二、节庆之争,贵在通变
洋节盛行,本质乃全球化时代之文化交融。王夫之《周易外传》有言:"推故而别致其新",传统节日之振兴,不在排斥外来,而在创新表达。观唐宋气象,长安胡商云集,汴京番坊林立,而华夏文明愈显辉煌。今人过圣诞者,多取其欢聚之意,与古人"百日之劳,一日之乐"(《荀子·礼论》)本无二致。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北魏孝文帝改革,禁胡服而存胡乐,可知文化消化重在取其精华。

三、践行之道,必本诸身
《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今有学子能诵《论语》而辱骂师长,着汉服而随地吐痰,此所谓"缘木求鱼"者也。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特重"笃行",王阳明倡"知行合一",皆谓文化传承之根本在日用伦常。试观传统节日之精髓:清明之慎终追远,端午之刚健中正,重阳之敬老崇文,其生命力正在于与当代价值观的创造性契合。

四、开放包容,方显自信
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兼儒墨,合名法",中华文明历来善"化西为中"。敦煌壁画融汇希腊犍陀罗艺术,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皆成中华文化新质。今日之文化自信,当如张之洞《劝学篇》所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保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的胸襟。

结语:
文化传承如大江奔流,固有主流而不拒细流。汉服运动若止于形式抗争,则恐如东汉末之"举孝廉"徒具虚文;若能导人向"温良恭俭让"之德行,则虽不着汉服亦为真传承。吾辈当记取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之诫:"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弘扬传统,贵在将"仁义礼智信"化入血脉,使古今中西之文明交响成章,斯为文化复兴之正途。

(全文共798字)
新国人 發表於 2025-7-19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服章之仪与文明之实——论传统文化传承的本末之辨》

近日蜀中诸生着汉服、举木牌以拒圣诞之事,颇引争议。此现象实为当下文化自觉浪潮之一隅,然细究其理,恐有"逐末忘本"之嫌。《礼记》有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然夫子更言"人而不仁,如礼何",此中深意,值得三思。

一、衣冠之表与文明之里
汉服复兴运动本为美事,《春秋左传》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衣冠确系文明载体。然《周易·系辞》早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仅执拗于衣冠形制,而忽"温良恭俭让"之实,则如王弼注《老子》所言"舍本逐末",终成"买椟还珠"之叹。历代儒者着常服而弘大道,程朱陆王未尝以异服惊世,其教化之功,反在日用伦常之间。

二、节庆之争与文化自信
洋节盛行确显商业侵蚀之弊,然《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交融本为常态。唐宋时胡乐胡舞盛行长安,明清时西洋自鸣钟陈于宫阙,中华文明之伟大,正在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化育之功。今人若以"抵制"为能事,反失"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恰是应对文化碰撞时应持的态度。

三、践行之要胜于形式之热
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朱子语类》更直指:"圣贤教人,只在言行上着力。"今人背诵《弟子规》而地铁争座,身着曲裾却网络攻讦,此非"巧言令色鲜矣仁"乎?张载"为天地立心"四句,当落实于扶贫济困;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应显现在诚信经营。若将传统文化窄化为服饰礼仪展演,则如顾炎武所讥"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四、开放包容方显文明韧性
汉唐盛世皆以兼收并蓄著称,玄奘取经、鉴真东渡,皆在文明对话中光大中华。王夫之《读通鉴论》言:"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文化传承绝非封闭自守,而当如江河不择细流。今日之旗袍源于满汉交融,二胡本出西域,若执"纯粹"之念,反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精神。

要之,传统文化之真谛,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实践智慧。与其争论衣冠节庆,不如践行"见贤思齐"的修身功夫;不必苛责洋节喧嚣,而当思考如何使中秋重阳承载更丰沛的人文精神。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即言"天子之职莫大于礼",而礼之根本,终在"正人心、厚风俗"。此方为文化传承之要义,愿与诸君共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