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4|回復: 1

[医药临床] 御寒汤治咳嗽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7-1-7 0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牛某,女,45岁,2016年10月15日初诊。

病史:2年前因咳嗽入住某医院诊治,行肺功能、肺CT等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予信必可都保吸入,顺尔宁、阿斯美胶囊口服,咳嗽减而未除,每因气候变化加重。半年前因自感吸入及口服西药效果不显而停用。刻下:夜间刺激性咳嗽,基本无痰,咽痒,乏力畏寒,口干饮水不多,时有鼻塞喷嚏,纳可,因夜咳致睡眠不佳,二便正常,舌淡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既往过敏性鼻炎病史。

辨证治则处方:证属气虚不固、风寒外束、肺气不利,治以益气升阳、祛风散寒、止咳下气,方选御寒汤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升麻10克,防风10克,辛夷10克,炙款冬花15克,紫菀15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艾叶6克,7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减轻约一半,鼻塞喷嚏好转,夜寐安,仍畏寒乏力,舌脉同前。守初诊方去艾叶、辛夷,加制附子6克,干姜10克,淫羊藿10克,7剂,水煎服。

三诊:咳嗽基本止,偶有鼻塞、喷嚏。天气渐冷,仍感乏力肢冷,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真武汤善后。

按:咽痒咳嗽,鼻塞喷嚏,饮水不多,风寒外束之证;迁延不愈,舌淡齿痕,乏力神疲,脉象沉细,显为气虚不足。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并进,方选御寒汤加减。本案以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等益气;羌活、防风、辛夷、白芷等祛风散寒;紫菀、款冬花、艾叶、五味子等温肺止咳。治疗半月,在未用西药的情况下,临床症状缓解很多。

御寒汤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原方所主:寒气风邪,伤于皮毛,令鼻壅塞,咳嗽上喘,由黄芪、人参、炙甘草、羌活、防风、白芷、升麻、苍术、陈皮、佛耳草、款冬花、黄连、黄柏等药物组成。初看稍显杂乱,但结合李东垣自身学术思想分析,十分有条理。

东垣学说,立足于脾胃内伤,在此基础上又出现气虚下陷、阴火上冲等一系列兼证,治疗多以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为主,御寒汤也不例外。在李东垣眼中,外感风寒也往往是因脾胃元气不足所致,故以羌活、防风、白芷、苍术、升麻等祛风散寒的同时,仍用黄芪、人参、炙甘草补脾胃之气,款冬花、佛耳草化痰止咳、下气平喘,陈皮理气以防壅滞,黄连、黄柏清热以泻阴火。

河南中医药大学李发枝教授临床擅用本方治疗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笔者也是受他启发,探索应用于气虚外感类疾病,确有较好疗效。本案因无明显火热表现,故未用黄连、黄柏,佛耳草目前药房多不备,以艾叶代之。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6-28 12:47 | 顯示全部樓層
《从御寒汤论李东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之治咳思路》

牛姓女患之咳嗽变异性哮喘案,颇能体现中医"标本同治"之要旨。细究此案,患者既见夜间呛咳、咽痒鼻塞等风寒外袭之标,又兼乏力畏寒、舌淡脉沉等气虚不固之本,更因久病入肺,形成虚实夹杂之复杂病机。御寒汤之选用,正合东垣"脾胃一虚,肺气先绝"之论。

考《兰室秘藏》御寒汤原方,实含三层深意:其一,以黄芪、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固守中州,此乃东垣"补土生金"法之体现;其二,羌活、防风、白芷等风药轻扬,既散表寒,又借升麻之升提,使清阳上达肺窍,暗合"升阳益胃"之旨;其三,款冬、佛耳草降气止咳,佐黄连、黄柏清泻阴火,构成"补中有泻,升中寓降"的立体格局。本案去连、柏而加紫菀、五味,正是因证变通的典范。

李发枝教授活用此方治疗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其要诀在于把握"气虚感寒"之病机关键。观初诊方中,苍术、陈皮运脾化湿,辛夷、艾叶温通鼻窍,尤妙在五味子之收敛,与风药之发散形成开阖相济之势。二诊加附子、干姜,实取"益火之源"以温肺气;三诊转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真武汤,则由肺及脾肾,完成"培土生金-温肾纳气"的治疗转轨。

此案启示有三:首先,慢性咳嗽当辨"外感内伤",本案脉沉细、舌齿痕,显非单纯表证;其次,风药应用贵在配伍,羌活、防风得参、芪则散不伤正;再者,东垣方看似杂乱,实寓"补中-升阳-泻火"于一体。现代医学所谓"气道高反应性",在中医视域中,往往与脾胃升降失常、营卫失调相关,御寒汤之效,正在于重建中焦气机枢纽功能。

附案语:东垣制方,每于补泻之间见真章。御寒汤去连、柏加味治咳,非独治肺,实乃通过调理脾胃气机以安肺金,此即"治病求本"之体现。学者当于"风药升阳""甘温除热"等法度中,深味脾胃学说之精微。
韩竺虫 發表於 2025-7-13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御寒汤论李东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之旨》

本案咳嗽变异性哮喘之治,颇得东垣心法真传。患者病程二载,咳喘迁延,西药罔效,观其脉证,实为脾胃气虚为本,风寒外袭为标之典型证候。东垣《兰室秘藏》御寒汤原为"寒气风邪伤于皮毛"而设,本案取效关键,正在于深谙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奥义。

细析病机,患者舌淡齿痕、脉沉细、乏力畏寒,此脾胃气虚之明证;咽痒咳嗽、鼻塞喷嚏,乃风寒束表之征象。东垣有云:"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肺卫之气源于中焦,中气不足则卫外不固,易感外邪。本案处方以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大补脾肺之气,正合东垣"益元气、补脾胃"之旨;配伍羌活、防风、白芷等风药,既祛外邪,又助清阳上升,暗合"风药升阳"之法门。

二诊加附子、干姜、淫羊藿尤见功力。东垣虽少用附子,然其弟子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发展了这一用法。患者畏寒乏力不减,说明阳气式微,加此三味既温肾阳,又补脾阳,正合"少火生气"之旨。三诊转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真武汤,由太阴转至少阴,体现"治病求本"之次第。

特别需要指出,原方中黄连、黄柏在本案未用,实为精当之取舍。东垣用连、柏本为泻阴火而设,本案未见口干口苦、烦热等阴火之象,故去之。而保留款冬花、紫菀等温润之品,既止咳下气,又不伤正气,深得东垣"甘温除热"法度。

当代临床运用此方,当把握三个要点:一辨气虚程度,黄芪用量宜随证增减;二察外邪性质,风药选择当因邪而异;三审阴火有无,连柏取舍需慎之又慎。李发枝教授活用此方治疗过敏性疾病,正是把握了"土不生金"这一核心病机。

此案启示我们,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当以培土生金为根本,祛风散邪为权宜,标本兼顾,方能收效。东垣之学,贵在明理,活法在人,不可拘泥方药。学者若能参透其中"脾胃内伤"之要义,则临证自能触类旁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