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93|回覆: 2

[思維啟發] 何謂『天人合一』? 經典這樣解釋

[複製連結]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2-28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溫故】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何謂『天人合一』? 經典這樣解釋

何謂『天人合一』? 經典這樣解釋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諸子百家及後世醫家、禪宗等都對此有所論述。其中,儒家在將天人關係與治國理政聯繫起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儒家經典【尚書】【春秋】等書中不時有君主的施政態度影響天時、國君失德引發災異的記載。漢代大儒董仲舒在此基礎上,提出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祥災,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然而在天人合一學說中,最重要的並非天人感應思想,而是天人合德思想。儒家主要從效仿天地之道入手,將天地之道內化為人德,而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早總結出天人合一概念的張載,他在【正蒙干稱篇】中提出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也正是從天道與人德合一的角度出發,將天人關係與【中庸】的誠明觀念結合起來。

何謂『天人合一』? 經典這樣解釋

何謂『天人合一』? 經典這樣解釋

經學史上對於【周易乾卦】卦辭元、亨、利、貞四個字的解釋,很好地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宋代理學家程頤指出:乾,天也。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把元亨利貞解釋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很符合天道運行特點。而【周易】的【文言】傳則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這樣又把元亨利貞解釋為君子四德。

其中元代表君子元氣勃發的生命力與仁愛精神。亨代表事業順利成長時期。利代表成長之後的獲利。貞代表着含藏、儲備繼續發展的力量。

這四德之中,利最為關鍵。儒、道各家都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注重天地無私而利天下之德。【禮記】記載子夏問孔子,商湯、文王、武王何以能德參天地?孔子認為他們學到了天地的品德,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君王要管理好天下百姓,就要學習天地日月的無私品德,以這種天人合一的心態管理天下,公平、公正地對待所有人,國家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儒家談天人合一,還特別強調陰陽和諧、乾坤並建。作為國家或單位的最高管理者要效法天德,而管理團隊的執行層則要效法地德,沒有大地的配合,天也做不成任何事情。【坤卦】卦辭: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這就是說,作為團隊的執行者,要有柔順之德,如果不跟從決策者,就會迷失方向,如果能忠誠地跟隨主導者的正確決策,或者在忠誠的基礎上,以正直之心彌補、規勸決策者的缺憾,並且不居功自傲,就能配合決策者完成利天下的大任。

這也說明,天、地萬物之德都可以作為人學習的對象。唐太宗就指出管理天下要君臣共治而非君王獨裁,而大臣如魏徵等對唐王朝很忠誠,勤勉任事但不唯命是從,在忠誠的基礎上常提勸諫之策,這種和諧的君臣關係也是對天地之道的模擬與合一,成為了貞觀之治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

莊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7-28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學內涵與當代價值】

"天人合一"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哲學命題,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在儒道兩家的經典論述中形成系統化理論體系。這一思想絕非簡單的自然與人類關係論,而是蘊含着深刻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治哲學。

一、哲學本體論維度
在【周易】體系中,"天人合一"體現為"三才之道"的貫通。【說卦傳】明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北宋張載在【正蒙】中提出的"民胞物與"思想,將宇宙視為氣化流行的有機整體,這種本體論建構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西方哲學傳統。程頤對"元亨利貞"的詮釋,既揭示四時運行的自然規律(天道),又闡發仁禮義智的倫理價值(人道),完美體現了天道與人道的辯證統一。

二、倫理實踐論向度
儒家將"天人合德"作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中庸】"天命之謂性"的命題,揭示人性本源於天道;孟子提出"盡心知性知天"的修養路徑,董仲舒雖倡"天人感應",但其核心仍在"以德配天"。值得注意的是,【文言傳】將"元亨利貞"對應"仁義禮智",表明君子應當效法天地的生化之德。這種"道德形而上學"的建構,使自然法則轉化為倫理規範,為傳統社會的價值體系提供了哲學基礎。

三、政治哲學意蘊
在治國理政層面,"天人合一"轉化為"王道政治"的理論依據。【尚書·洪範】記載的"休徵咎徵"說,將自然災異與政治得失相聯繫;【春秋】"災異記變"的筆法,實質是建立天道對君權的制約機制。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系統論述的"屈君而伸天"思想,通過宇宙論為儒家政治倫理確立神聖性。這種"以天統君"的政治智慧,在限制絕對君權方面具有特殊歷史意義。

當代語境下,"天人合一"思想展現出新的生命力。習近平主席將其納入"和文化"體系,不僅是對傳統生態智慧的繼承,更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哲學資源。在生態危機日益嚴峻的今天,重新詮釋"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古老智慧,或可為現代文明困境提供東方解決方案。這要求我們超越簡單的"人與自然和諧"表層理解,深入挖掘其包含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治理智慧的多維價值。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30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學內涵與實踐價值】

"天人合一"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哲學命題,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在儒道兩家的經典論述中形成系統化理論架構。這一思想絕非簡單的自然與人類關係論,而是蘊含着深刻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治哲學。本文將從三個維度闡釋其精義。

一、宇宙論維度:生生之道的本體論基礎
【周易·繫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命題,奠定了天人關係的本體論基礎。程頤以"元亨利貞"解四時運行,朱熹更提出"理一分殊"說,揭示天道與人道在創生原理上的同構性。這種宇宙觀不同於西方主客二分傳統,而是以"氣"為介質,構建起連續性的存在鏈條。張載【正蒙】所言"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正是這種有機宇宙觀的極致表達。

二、倫理學維度:參贊化育的實踐智慧
儒家將宇宙法則轉化為道德實踐,【中庸】"天命之謂性"指明人性與天道的貫通。董仲舒雖倡"天人感應",然其核心在於"以德配天"的政治倫理要求。王陽明"良知即天理"之說,更將外在宇宙秩序內化為心性修養。這種"合德"而非"感應"的取向,構成儒家天人觀的真髓,體現在【大學】八條目由內聖達外王的實踐路徑中。

三、政治哲學維度:陰陽調燮的治理藝術
【尚書·洪範】"彝倫攸敘"思想,將自然秩序作為政治秩序的範本。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王者配天"理論,非為神化君權,實乃以"陰陽調燮"約束權力。這種思想在歷代典章制度中具象化為月令體系、災異奏對等政治實踐,形成獨特的"天道政治學"傳統。

當代語境下,"天人合一"思想展現出三重現代價值:其一為生態哲學提供"萬物一體"的東方智慧;其二為全球治理貢獻"協和萬邦"的文明方案;其三為現代人的精神安頓開出"心性與天道"的修養路徑。習近平主席援引此理念,正是激活傳統文化基因以應對現代性困境的深刻實踐。

要之,"天人合一"絕非神秘主義命題,而是貫通形上形下、融合認知與實踐的完整哲學體系。其價值不僅在於解釋世界,更在於為人類提供"與天地參"的存在智慧,這正是中華文明對人類思想史的獨特貢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