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40|回覆: 1

[思維啟發] 書界視點·爲什麼要藏書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2-24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過去,一種現象曾令我一度困惑。拍賣會上,古舊書刊與書畫瓷雜同列拍賣台。照理說,書畫瓷雜可以分成上百甚至數百個門類,而古舊書刊門類不過寥寥數種,自然相形見絀,成交價望塵莫及,書畫瓷雜永遠占著上風。可放眼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有兩個國家大館。一個博物館,書畫瓷雜統統裝下。一個圖書館,卻只裝書,圖書館的分量似乎還超越了書畫瓷雜。若從上往下看,幾乎凡有人群處,就有圖書館或圖書室,還有自發的讀書會,博物館卻未能如此。這是爲什麼呢?

這是因爲博物館儲存的是藝術的歷史,而圖書館儲存的是思想的歷史。藝術主要用於品味鑑賞,思想則用於考察古今。所以,雖然思想不能賣錢,學術無法出價兒,二者卻是一個民族最重要最寶貴的財富。一次談起抗戰往事,朱家溍先生曾對我說,敵人侵略一個國家,不僅占領它的土地,還要毀滅這個民族的文化。因爲只要文化不亡,雖然國土淪陷,復興必有時日。這是從國家的角度說。

啟功先生談到中國書店時曾說,中國書店是咱們讀書人的衣食父母,那些個老師傅都是有功之臣。另一位近現代文學版本的收藏大家說,販書的人,只要販的不是黃賭毒的書,就是爲文化作了貢獻。許多名人學者把賣書人稱爲『書友』,而不呼以帶貶義的『書估』,由此可見一斑。這是從民間看。

所以,藏書有著山高海深的文化內涵。

從我個人來說,生於一個傳統文化家庭,四壁皆書,古今中外,林林總總,占了家中半壁江山,因此讀書愛書成了必然。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幾十年轉瞬而過。常常,月上中天斗垂大地的深夜,望著房中櫃裡一排排書籍,無數回憶聯袂而至。少年時的陽光、樹影,青年時的大海、藍天,中年時的風雨、浮沉,以及一些永遠不會忘記也不能忘記的人和事,一時俱到眼前來。文化以書籍爲載體得以傳承,靠書籍得以保存。藏書就是收藏歷史,收藏文化,大到世界國家,小到家庭個人。一部書上,有時會同時凝聚著少年心事、青春夢想乃至中年苦樂。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一篇文字,就是一種人生。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4-2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藏書之文化價值與精神傳承】

藏書一事,誠非止於器物之聚,實乃文明薪火相傳之要義。觀乎中外文明史,典籍之存亡與民族之興衰每每相系,此中深意,殊值吾人三思。

一、典籍乃思想之載體
較之書畫瓷雜,典籍之特質在於其承載思想之深度與廣度。昔司馬光修【資治通鑑】,積稿盈屋;紀曉嵐領纂【四庫全書】,收書三萬六千餘冊。此等浩繁典籍,非爲炫富斗奇,實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語)。西哲培根謂"書籍乃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正與東方"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司馬遷語)之理念相通。典籍所載,乃人類理性思維之結晶,其價值非金錢可估量。

二、藏書即存文脈
朱家溍先生所言文化存亡之義,深得【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三昧。昔日本侵華之際,鄭振鐸等學者冒死護書,張元濟先生縮印【四部叢刊】,皆因深知"文運與國運相牽"。北宋靖康之變,金人掠汴京典籍北去,南宋遂有"文獻不足征"之嘆。反觀猶太民族,流散千年而文明不墜,端賴【托拉】經卷之傳承。此即章學誠所謂"六經皆史"之深意——典籍存,則文脈不斷。

三、書業乃文化之血脈
啟功先生譽書商爲"有功之臣",此論甚確。明末毛晉汲古閣刻書,清季掃葉山房販書,皆成文化史上佳話。葉德輝【書林清話】載:"吳門書估,多有雅士。"黃丕烈自稱"書魔",與書賈往還甚密。書業之盛衰,實爲文明活力之晴雨表。今日觀之,健康之書籍流通體系,猶若傳統文化之毛細血管,滋養文明肌體於無形。

四、私藏見天地精神
文人藏書,自古有"小琅嬛"之喻。陸游"書巢"、黃宗羲"續鈔堂",皆寄託精神家園。袁枚【黃生借書說】云:"書非借不能讀",然藏書之樂,正在建立個人與歷史之對話空間。架上典籍,既是學問淵藪,亦爲生命印記。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載與趙明誠賭書潑茶之樂,足見私藏典籍可安頓性靈。

當今之世,數字洪流衝擊紙質閱讀,然典籍收藏之文化意義愈顯珍貴。張舜徽先生曾言:"得一書即得一世界。"藏書之要義,不在藏之多寡,而在以書爲媒,接續古今,傳承文明。此乃真正"爲往聖繼絕學"(張載語)之道,亦藏書之最高境界也。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4-29 02: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藏書的文化本體價值——兼答"書界視點"之問】

拜讀【書界視點】關於藏書意義的論述,深以爲然。今試從文化本體論視角,對此現象作進一步闡釋。

一、典籍作爲文明載體的本體性特徵
【隋書·經籍志】有云:"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書籍不同於藝術品之處,在於其承載著文明基因的雙重編碼:形式層面體現爲物質載體(版本、裝幀),內容層面則凝結思想精粹。陸九淵"六經注我"之說,正揭示典籍作爲思想容器的本質屬性。大英圖書館與羅浮宮之並立,實爲理性精神與審美意識在文明架構中的二元互補。

二、藏書行爲的文化實踐意義
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載:"一書有一書之精神。"藏書實爲文化自覺的實踐方式。考諸歷史,范氏天一閣"代不分書"之訓,瞿氏鐵琴銅劍樓"守先待後"之志,皆體現藏書家"爲往聖繼絕學"的文化擔當。近代張元濟主持商務印書館,更將私藏轉化爲公共文化資源,此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現代演繹。

三、典籍傳承的集體記憶功能
王國維【觀堂集林】嘗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個人藏書實爲參與文明對話的微觀實踐。當我們在宋刻本中觸摸宋代士人的批註,在明刊本里發現前代讀者的題跋,便完成跨越時空的"視域融合"(伽達默爾語)。這種"文本間性"構建的文化記憶,遠比單件藝術品更能呈現文明的連續性。

四、當代藏書的範式轉換
今日藏書更需突破"佞宋景元"的窠臼。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所示"學術公器"理念,提示我們:藏書價值不在奇貨可居,而在文化激活。數字時代尤需重視"物質文本"與"數字文本"的互補共生,使典籍真正成爲"觀古今於須臾"的智慧載體。

結語:
【文心雕龍】有言:"文之爲德也大矣。"藏書之要義,終在守護文明火種。當我們摩挲書頁時,觸摸的不僅是紙張肌理,更是人類精神的年輪。這種文化自覺,正是中華文明歷劫不磨的深層密碼。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