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26|回復: 3

[思維啟發] 『炎黄子孙』从何而来 蚩尤原来是『兵神』?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2-24 10: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果把华夏族群看作是炎黄两支族群互动融合的话,那么黄帝这一支,代表的是农耕文化,以中原为中心;炎帝代表的则是游牧文化,是不定居的,是迁徙的。我们今天说的炎黄子孙,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血统实际上来自西北方的游牧民族。

炎黄时代的传说,究竟是事实还是文学虚构?如何找到祖先的真实存在?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叶舒宪在上海图书馆做了题为〖中国祖先神话〗的系列讲座。讲座中,叶舒宪教授依据中原出土的上古文物,带领大家一起重新认识炎黄时代。

走进连孔子、司马迁也没有见过的时代

清末民初以来,西方的历史科学观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学派古史辨派。古史辨派认为司马迁、班固记载的历史谱系,尤其是三皇五帝,是后人编造的虚假历史,认为上古史是不可信的。所以,整个夏商周时代都受到了怀疑,更不用说炎帝、黄帝时代了。今天,我想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些回应。

我们知道,甲骨文距今才3000多年,而黄帝炎帝距今5000年,那是一个比文字产生早得多的时代。研究历史,过去我们只从文献入手,除了古书上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记载以外,我们无从考证。但今天的情况完全变了,我们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的文物、图像、符号,可以复原那个时代的历史谱系。所以今天,我们主要依赖考古发现的新物证,来重现炎黄时代的文明。

『炎黄子孙』从何而来 蚩尤原来是『兵神』?

『炎黄子孙』从何而来 蚩尤原来是『兵神』?

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

有两个博物馆非常重要。一个在河北涿鹿县,就是当年炎黄大战蚩尤的地方,新建了一座中华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馆,把黄帝、炎帝和蚩尤共同奉为中华民族的三位祖先。另一个博物馆也是新建的,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全名叫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大家如果去北方旅游,一定要去那里看一看,那是真正5000年以上的原始遗址。特别是那里发现了神庙,神庙中供奉的女神,被考古学界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女先祖,还有大量的墓葬,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这两个博物馆,在21世纪之前都没有听说过。但在那里,我们可以走进一个时代,一个连孔子、司马迁也没有见过的时代。那里的一些遗存,是不是黄帝炎帝留下来的,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真正是5000年前中华文明的源头。

『炎黄子孙』从何而来 蚩尤原来是『兵神』?

『炎黄子孙』从何而来 蚩尤原来是『兵神』?

应该是黄炎子孙,而不是炎黄子孙

我们常说炎黄子孙,这种说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黄帝和炎帝两位祖先曾在上古时期进行过一场战争,叫阪泉之战。战胜的一方是黄帝,战败的一方是炎帝。中国自古有胜者为王的说法,取胜的一方自然被尊为第一,所以最初的叫法,是黄帝在前、炎帝在后,不是炎黄子孙,而是黄炎子孙。〖国语周语下〗中,讲到夏族的血缘谱系,认为华夏族后代称黄炎之后。这个说法,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炎黄之说最早的文字记载。

相对而言,炎黄子孙这个说法产生得比较晚,真正流行是在晚清到民国。后来这种说法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两个古帝王的诞生地在哪里?为什么他们分别得到了姬姓和姜姓?〖国语晋语〗 中这样写: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是东周时代留下来的文献,它说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所以黄帝和炎帝应该是兄弟俩。今天学界一般认为姬水是陕西武功县漆水河,姜水是陕西宝鸡市清姜河,这两地相距很近,都在关中平原的西部。姬和姜这两个姓,看来是得于两条河水,这是古代关于炎黄诞生地和得姓的最早记载。

农耕文化需要游牧文化的补充

炎帝姓姜。姜这个字,上面是个羊下面是个女。姜和羌两个字,在甲骨文当中是通假字,是可以互用的。大家都知道少数民族中有一个羌族,〖说文解字〗解释羌为来自西北的牧羊人。

陕西宝鸡清姜河在关中的最西部,再过去就是甘肃、青海交界的地方,也就是游牧文化发达的西北地区。如果把华夏族群看作是炎黄两支族群互动融合的话,那么黄帝这一支,代表的是农耕文化,以中原为中心;炎帝代表的则是游牧文化,是不定居的,是迁徙的。

华夏有真善美三个概念,如果写出来一看,其中两个都和羊有关。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对美的解释,就是羊大为美。因为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肉食是非常稀罕的东西;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肉食是家常便饭。农耕民族特别需要西来的游牧文化作为补充,所以就有了羊大为美的观念。古人把那些富家子弟叫膏粱子弟,膏指的就是动物脂肪,他们每天有肉吃。美的概念,实际上来自于味觉。

对于羊的崇拜,我们可以在文化中找到许多证据,十二属相中有羊,根源就在于羊在古代和吉祥的祥是同字,羊能代表祥瑞。

来自西方的游牧文化对中原的农耕文化做了重要的补充,我们今天说的炎黄子孙,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血统实际上来自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姜姓在古代是不得了的姓氏,那是华夏血缘的半壁江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黄帝的两个名号轩辕有熊如何解读

『炎黄子孙』从何而来 蚩尤原来是『兵神』?

『炎黄子孙』从何而来 蚩尤原来是『兵神』?

接下来我们说说黄帝。

黄帝图腾到底是什么?黄帝的图腾和他的谥号直接有关系,黄帝名叫轩辕,又叫有熊,怎么理解这两个名号呢?关于黄帝名号的最早记载,有两个材料。一个是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这么看,有熊好像是一个地名。第二个材料是〖史记五帝本纪〗上写: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又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集解〗认为黄帝轩辕为有熊国君,把有熊看作是黄帝的国号。

轩辕和有熊,这两个名号的密码究竟如何解读?我们可以用天人神话来解读它。轩辕二字的偏旁都是车,在神话中,黄帝跟蚩尤打仗,蚩尤放出了风沙,四方都分不清楚,军队没有了方向,于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这个车不是载物、拉货用的,而是指示方位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这样的车。

甘肃礼县秦先公墓出土的青铜熊车,四四方方,四个角上站着四只鸟,中间有一个车夫,他的身后坐着一只神熊,边角上还趴着四只赤虎。显然,这是一对四的关系,代表中央和四方。虽然没有文字,我们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但是,我们可以确定青铜器是铸造出来的,一定有模型,一定有范本和想象。

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一般认为是夏代晚期的所在,出土了很多高等级的文物。其中有一个文物,拿铜做底,镶嵌数百块绿松石,有人说是老虎,有人说是狐狸,还有人说是狮子,实际上就是熊。这个青铜器属于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塑造的是代表天神的圣物。

熊的形象,在文献中虽然不多,但是一脉相承。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战国楚简〖容成氏〗中讲,大禹治水,天下拥戴,大禹要分清不同地方的人,就给每个地方的人做一面旗帜,一共有五面。东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大禹自己的旗子上是熊,这是中央的动物。旗子的图案来自于部落图腾,就相当于国旗。

黄帝和炎帝的姓氏中,为什么都有一个女字

姬姜两个姓中,都有一个字女。我们过去百思不得其解,古代伟大帝王的姓氏当中,为什么都有一个女字呢?

古代时,姓氏屈指可数,最重要的姓,都来自图腾符号。在世界范围内,男神崇拜出现之前,全人类崇拜的神,都是女神,中华民族也是如此。

牛河梁女神庙中的女神塑像,被认为是华夏老祖先的形象。这个神庙中没有发现男神,都是女神。距今3万年前,就出现了女神崇拜,我们农耕文明认为大地就是母亲。根据这样的想象,在商代以前的文化当中,阴阳的顺序都是阴在前、阳在后。所以在史前时代,崇拜女性是很常见的。

女神的形象除了用象征符号代表以外,往往还以动物的形象来象征。什么动物代表女神呢?猛兽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熊。辞书之祖〖尔雅〗给熊下的定义是蛰兽也,就是秋天冬天蛰伏、夏天又活过来的动物。古人认为熊死而再生,它的能量无比巨大,所以熊的本字是能,是生命的能源,可以自我修复。内蒙古林西县发掘出的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那里的古人最早种植小米,崇拜女神,那时熊的形象就已经出现了。

此外,昆虫中也有象征女性形象的,例如蜜蜂。还有天上飞的猛禽鹰和猫头鹰,都是女神的象征。猪、蛙也因为生育能力强,和女神形象连在一起。所以,这些女神的象征都充满联想。

三祖之一的蚩尤,原来是一位兵神

中华三位祖先之一的蚩尤,和遥远的西方文化有关。

古代打仗,都是短兵相接。据最早的文献记载,蚩尤最先使用了金属武器。蚩尤的形象,在汉代的画像中,是一个手拿着金属武器的兵神。兵有两种理解,一是打仗的人,二是战争中使用的兵器。对于农耕民族来说,一个外来的、使用先进金属武器的人实在是太厉害了,虽然在我们的神话中,蚩尤最终被黄帝征服了。

宋代〖太平御览〗一书中引用汉书〖龙鱼河图〗的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这就好像后人所说的刀枪不入的意思。古人认为穿着金属铠甲的蚩尤兄弟是来自西边的族群。古代有一个字戎,就是一个人拿着金属的戈。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今天的考古学证明,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西亚、中亚一代,比我们的青铜器出现早两千年左右。金属的武器、战马以及马车,都是从中亚那边传过来的。从中亚传到中国,一定会经过草原地区,所以中国新疆地区先于中原地区进入铜器时代。此外,中亚还是家马的起源地,商代以前,中国没有一匹家马,所有的马都是商周以后受西来文化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这样一看,蚩尤铜头铁额、手持金属兵器的形象,是中原人眼中的西方强敌,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明证。

黄帝之时,以玉为兵,此话一点不假

越绝书〗是一本东汉时期的书,其中专门提出了上古兵器演化的四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神农时代,那个时候的兵器是石头的。黄帝的时候,以玉为兵。大禹的时代,以铜为兵。吴越之战也就是战国的时候,以铁为兵。四个时代,大体上按照年代更替,四种材质的武器依次登场。

黄帝时代,以玉为兵,这靠谱吗?现在看来非常可信。

新石器时代末期,古人筛选出了一种石头,也就是玉石。以前不知道玉石可以制作兵器,但是现在有大量的材料证明,玉兵器的时代真的存在。正是大约5000年前,批量出现了玉兵器。

我们来看看,距今5000年左右的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发现了一大批只有玉器陪葬品的墓葬。墓主人头上戴着玉筒子,手上戴着玉环,腰上也是玉,手里拿着玉兵器,就是玉钺,它代表着军权、司法权,有着杀伐的权力。5000年前的部落领袖,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在杭州附近的良渚博物馆,呈现的也是一个大约5000年前的地方王国。当时的王和王后手里拿着玉器,脖子上戴着一串又一串的玉,手腕上也是玉镯子,国君左手还拿着一把玉钺。

在玉兵器中,玉钺是最早的一种。怎样区分玉兵器究竟是当年使用过的兵器,还是没有使用过的礼器?可以看刃部。如果是用来做兵器的,刃部一定有痕迹;如果刃部光滑的,就是礼器。玉钺是中国人礼文化的源头,也是最早的玉兵器,其主要意义不是杀人,而是权力的象征。

21世纪的新考古发现,找到了更早时期的玉器。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出土的墓葬,距今5300年。这是一个领袖的墓,其中只有一件玉钺,可见当时玉很稀罕,玉矿太稀少了。出现玉的墓葬,一般都是等级比较高的。

玉兵器的时代,不仅仅在华夏局部存在,而是涵盖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中国的南北方都被玉文化统一了。当时,一位统治者过世,当地臣民要制作300多件玉钺,从切割、下料到打磨、钻孔,要花很多时间,可见这个工作量有多大。所以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此话一点都不假。

文明的脉络始终没有中断,我们中国人喜欢玉,是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玉文化为什么可以传播到全中国?正是因为深远的传统。

贾况奕 發表於 2025-4-2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炎黄叙事重构:考古新证与华夏文明源流再审视

关于"炎黄子孙"这一称谓的讨论,实则是华夏文明自我认知的重要命题。从学术角度而言,这一议题涉及历史人类学、考古学与神话学的多重维度。叶舒宪教授基于考古发现对炎黄时代进行重构的研究路径,体现了当代学术对传统史观的方法论突破。

考古实物较之文献记载具有更原始的见证价值。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女神像及玉器,其文化内涵远超单纯的物质遗存。这些距今五千年的文物构成了"前文字时代"的文明密码,其纹饰、形制与分布特征,隐含着先民的宇宙观与社会组织形态。特别是红山文化的玉龙与祭祀遗址,暗示着当时已存在超越部落的信仰体系,这为理解炎黄时代的文化整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关于黄帝与炎帝的位序问题,传统"炎黄"并列的称谓确实值得商榷。《史记·五帝本纪》明确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最终"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这种权力更迭的叙事,反映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过程。考古发现显示,距今5000年左右,中原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文化突变,可能与这种族群互动有关。将蚩尤纳入"三祖"谱系则体现了当代学术对多元起源观的接纳,河北涿鹿的博物馆陈列正是这种史观转变的具象化呈现。

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存在复杂的转化关系。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指出,神话是"没有作者的叙事",承载着集体记忆。炎黄叙事不应简单判定为虚构,而应视为对史前重大事件的符号化记录。考古发现的城址(如良渚、陶寺)、礼器与战争遗迹,与传说中的"诸侯相侵伐"、"制作礼乐"等情节存在惊人的对应性。这种"神话历史"的解读方法,为我们理解文明起源提供了新视角。

当代基因考古学为族群迁徙提供了科学佐证。复旦大学金力团队的研究表明,现代汉族基因中确实包含古代游牧族群的成分,这与文献记载的炎帝部落"姜姓"(传统认为属羌人系统)相吻合。但需要强调的是,文化认同往往超越生物遗传,所谓"血统"更多是文化建构的隐喻。司马迁将不同部落纳入同一谱系的努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整合的尝试。

从方法论而言,研究炎黄时代需要"三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出土文字与考古实物的互证。殷墟甲骨文中的祭祀记录、青铜器族徽与史前符号系统的连续性,都在不同程度上佐证了传说时代的某些核心要素。特别是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社会复杂化现象,与传说中的"黄帝制制度"存在时空耦合。

重新审视"炎黄子孙"这一概念,其意义不在于考证血统纯正性,而在于理解华夏文明的形成机制。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炎黄叙事正是对这种融合过程的记忆编码。在当代语境下,这一概念应该超越族群边界,成为文化共同体的象征性表达。对文明源头的探索,最终是为了理解中国文化"连续性"的独特奥秘——这种连续性不是静态的传承,而是不同文化要素不断重组、再创造的过程。
儁雄 發表於 2025-4-8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炎黄叙事与华夏文明源流考辨

关于"炎黄子孙"这一称谓的源流及其所蕴含的文明意义,实为理解华夏文明形成机制的关键命题。今就诸君所提问题,试作系统考辨。

从考古人类学视角观之,黄帝与炎帝实为两种文明形态的象征性表达。黄帝一系确乎代表定居农耕文明,其考古学对应当为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阶段的中原聚落体系;而炎帝系统则与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及其后续游牧化倾向存在关联。近年牛河梁遗址揭示的红山文化晚期神庙体系,其玉礼器传统与中原玉文化之互动,恰为这种文明融合提供了物质见证。所谓"炎黄大战",实乃新石器时代晚期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体系碰撞融合的神话编码。

蚩尤形象的演变尤具深意。战国文献《世本》称"蚩尤作兵",汉代纬书更明确其"兵神"地位。考诸考古发现,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与河北涿鹿周边发现的史前战争遗迹,皆暗示蚩尤集团可能代表当时掌握先进军事技术的东夷族群。三祖文化博物馆将蚩尤纳入中华民族共祖谱系,实为突破传统华夷之辨的学术进步。

关于称谓顺序问题,"黄帝在前"的原始记载见于《国语·晋语》"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谱系排列。司马迁《五帝本纪》明确黄帝"代神农氏(炎帝)"的政权更替关系。东汉以降,随着五行学说盛行,"炎黄"连称渐成固定词序,此乃阴阳五行观念影响历史叙事之典型例证。

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的互证方法,实为破解炎黄迷局的关键。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制度与《世本》"黄帝作宫室"的记载,陶寺古观象台与《尚书·尧典》历法记述的对应,皆显示神话传说中往往包含着被编码的历史真实。当代考古学已能通过C14测年、锶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重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族群迁徙路线图。

要之,"炎黄子孙"称谓承载的是多元一体文明形成的集体记忆。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的辩证参证,使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前文字时代"的文明图景——这既非古史辨派所否定的纯粹虚构,亦非传统史观中的线性叙事,而是多元文明通过冲突、交融最终形成华夏主体的复杂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炎黄蚩尤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其物质遗存与神话记忆互为表里,共同书写着东方文明的原始代码。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4-13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重审炎黄叙事:考古新证与祖先记忆的再建构》

关于"炎黄子孙"的称谓源流,实需正本清源。文献谱系显示,《国语·晋语》载"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已暗示二者并非同源;《史记·五帝本纪》明确记载阪泉之战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形成"黄炎"次序。今人所谓"炎黄"并列实为晚近建构,当恢复"黄炎子孙"的古典表述。

考古发现正重塑认知框架。牛河梁遗址出土的5500年前积石冢群与女神庙,其玉器礼制与天文观测体系,恰与《周礼》"以苍璧礼天"的记载形成时空对话。红山文化晚期(前3500-前3000年)的文明复杂度,已超越简单的"农耕-游牧"二分法。最新科技考古显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黄帝族系?)与红山文化(蚩尤族系?)存在玉器贸易网络,暗示上古族群存在深度互动。

蚩尤形象的演变尤具启示性。《世本》称"蚩尤作兵",《管子·地数篇》载其掌握冶金技术。大汶口文化晚期(前3000-前2600年)出土的铜渣与红铜饰件,佐证了"兵神"传说的物质基础。河北涿鹿陶寺类型遗址发现的暴力创伤人骨,或为"黄帝伐蚩尤"的考古映照。这种将技术神格化的叙事模式,与苏美尔恩基神话异曲同工,体现早期文明对技术权力的神圣化处理。

基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数据显示,龙山时代(前2500-前2000年)中原人群已呈现多元遗传结构,包含古华北类型、古中原类型与少量古西北成分。这与《山海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的记载形成有趣呼应,说明所谓"炎黄融合"实为持续数千年的动态过程。

建议从三重证据法重构认知:
1. 物象系统:玉礼器、城址、祭祀遗迹构成的"物的叙事"
2. 图像系统:彩陶纹饰、青铜器图式的符号学解读
3. 文献系统:将《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视为"结构化记忆"

当代学人的使命,非在确证某件器物属黄帝或炎帝,而在透过考古遗存解读先民的宇宙观与政治智慧。二里头遗址的"龙图腾"、良渚的"神人兽面纹",实为不同族群精神传统的物化结晶。当我们站在牛河梁女神庙前凝视那些距今5000年的陶塑时,所见不仅是"祖先的面容",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原始基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