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6|回覆: 0

[思維啟發] 雨後霽霞郎窯紅·乾隆爲何對它情有獨鍾?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23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郎窯紅,是我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艷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爲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台,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朗窯紅爲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因其於十八世紀始產於清朝督陶宮郎廷極所督燒的郎窯,故稱郎窯紅美人醉釉。又稱粉紅釉、孩兒臉釉、 豇豆紅釉、桃花片釉等,初創於明代,清代有很大發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比較繁榮,制瓷工藝達到我國歷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種不僅都能燒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

雨後霽霞郎窯紅·乾隆爲何對它情有獨鍾?

雨後霽霞郎窯紅·乾隆爲何對它情有獨鍾?

郎窯紅釉觀音尊

由於乾隆皇帝酷愛藝術,在他的倡導下,郎紅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極精的產品問世。另有,乾隆時期郎紅中的薄釉器,色如雞血,稱爲雞血紅;釉層較厚,色彩深艷,猶如初凝的牛血,稱爲牛血紅。郎紅釉是以銅爲著色劑,用1300℃高溫燒成。由於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燒制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因此當時有民諺說:若要窮,燒郎紅。所以郎紅器在當時就很昂貴。

雨後霽霞郎窯紅·乾隆爲何對它情有獨鍾?

雨後霽霞郎窯紅·乾隆爲何對它情有獨鍾?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高溫銅紅最早出現在唐代的長沙窯,另在唐長沙窯和宋代均窯中還作紋飾使用過。真正燒成渾然一色的銅紅釉瓷器始於元代的景德鎮窯,釉色爲暗紅色。它爲後世銅紅釉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到明早期的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窯才真正燒成通體鮮紅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這種燒造技術就失傳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窯中才又成功地燒制出高溫銅紅釉瓷器。

雨後霽霞郎窯紅·乾隆爲何對它情有獨鍾?

雨後霽霞郎窯紅·乾隆爲何對它情有獨鍾?

郎窯紅釉鳳尾尊

郎窯紅是銅紅釉中較鮮艷的一種,其釉面光潔透亮,有玻璃質感,開紋片並有牛毛紋,釉色深淺不一。色深者紅艷,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徵,其釉色瑩澈濃艷,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光彩奪目。色濃者泛黑,色淺者粉紅,色淡者暗褐。

雨後霽霞郎窯紅·乾隆爲何對它情有獨鍾?

雨後霽霞郎窯紅·乾隆爲何對它情有獨鍾?

郎窯紅釉琵琶尊

清代康熙時,著名督窯官郎廷極,在瓷都景德鎮龍珠閣御窯廠用銅紅釉仿照明朝永樂,宣德二代精美紅釉瓷器,燒制出又一新品種,獲得巨大成功,使銅紅釉燒得更加出色。從此,自明朝中期銅紅釉燒造失傳的技術,在200年後的康熙朝重新獲得了生產,並且各方面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後人爲紀念其功績,並把其窯產品以姓氏名義加以稱譽,史稱郎窯。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熱的痴迷者,對唐宋名貴瓷器大肆收羅,再陳設於宮廷,日夜相伴賞鑒。對郎紅器也情有獨鍾,曾賦詩讚美: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帶加微炙工。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

江決 發表於 2025-6-4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郎窯紅釉考略:霽霞流丹中的帝王審美與工藝絕詣】

乾隆御題【詠宣窯霽紅瓶】有云:"暈如雨後霽霞飛,出火還加微炙工",此中"霽霞"二字,恰爲郎窯紅釉作了絕妙註腳。考郎窯紅之獨絕,實乃天時、地氣、人工三者共濟之結晶。其色若初凝牛血,其質類透亮玻璃,釉面牛毛紋間隱現"郎不流"之工藝密碼,誠如【陶雅】所言:"華而不俗,麗而不佻,洵色釉之至寶也。"

一、源流考辨:銅紅釉之千年嬗變
郎窯紅實爲明代霽紅釉之嫡傳。考銅紅釉源流,唐代長沙窯已見端倪,然僅爲點彩裝飾;元代景德鎮創燒"釉里紅",尚屬暗紅;至永宣時期方得純正鮮紅,然成化後技藝中絕。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681-1688),督陶官郎廷極以"仿古暗合,與真無二"爲旨,經數百窯試驗,終使絕技復生。其突破在於以氧化銅爲呈色劑,精準控制窯內"還原焰"與"氧化焰"轉換,使釉中銅分子在1300℃臨界點呈現最艷麗的氧化亞銅膠體顯色。

二、工藝三絕:郎窯不傳之秘
其獨特工藝可概括爲"三絕":一曰"燈草邊",因釉料高溫垂流,器口自然形成0.2-0.3毫米白邊,宛如銀線鎖紅霞;二曰"二層台",工匠以竹刀在圈足修出0.5毫米凸棱,既阻流釉又成玄色底足;三曰"牛毛紋",冷卻時釉面開片細若毫髮,在30倍放大鏡下可見網狀晶體結構。此三者俱備者,方爲真郎窯。乾隆朝更發展出"雞血紅"(銅含量1.8%)與"牛血紅"(銅含量2.5%)二品,前者摻金粉增艷,後者添瑪瑙末增稠,實爲御窯秘方。

三、帝王雅尚:乾隆審美之投射
乾隆偏好郎紅非偶然。考【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乾隆八年至十五年(1743-1750)間,景德鎮御窯呈進郎紅器達二百餘件,其中八成改作宮廷插花陳設。細察其因:其一,郎紅釉流動感暗合"釉走龍蛇"的帝王氣象;其二,其"脫口垂足"的工藝缺陷反成"缺陷美"典範,恰應和乾隆"古雅"審美觀;其三,釉色變化莫測,正契帝王"君子不器"之思。故宮藏"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底刻"乾隆丙申御賞"款,器身釉彩竟現七層色階,實乃窯變奇蹟。

今人觀郎紅,當知其不僅爲色釉巔峰,更凝結著千年窯火智慧。康熙復燒之功,乾隆雅鑒之眼,匠人"十窯九不成"的堅守,方成就這"雨過天青凝紫霞"的絕世風華。誠如【景德鎮陶錄】所嘆:"一方紅釉,半部瓷史",郎窯紅之珍,正在於它將火焰的偶然與人力之精誠,永恆凝固在了釉色之中。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6-20 0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郎窯紅釉考略:兼論乾隆朝工藝審美之嬗變】

郎窯紅釉之妙,實乃中國陶瓷史上"千窯一寶"之奇絕。其色若霽霞初散,其質類寶石凝輝,誠如【陶說】所云:"釉色瑩澈,鮮紅奪目,若寶石之蔚起。"考其源流,此釉實承永樂鮮紅、宣德寶石紅之衣缽,經康熙朝郎廷極督陶改良,終成有清一代冠絕群窯之色釉極品。

一、釉色之美學特徵
郎窯紅以銅爲呈色劑,經1300℃以上高溫還原焰燒成,其工藝難度正如【景德鎮陶錄】所載:"十窯九不成"。釉色呈現"脫口垂足"之態:口沿因釉層垂流顯露"燈草白",足際積釉呈"鱔魚黃",此乃銅紅釉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的自然流變。乾隆朝更發展出"雞血紅"與"牛血紅"二品,前者薄釉明艷如硃砂,後者厚釉沉鬱似凝血,皆得"郎不流"之妙——即工匠以"二層台"技法控釉,使流釉不至漫底。

二、工藝之歷史沿革
銅紅釉肇始於唐代長沙窯點彩,成熟於元代景德鎮霽紅,至永宣時期達至巔峰。然明代中期工藝失傳,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郎廷極督陶景德鎮,方重現此技。乾隆朝在繼承中創新,尤重釉色層次變化,如故宮藏"郎窯紅釉琵琶尊",釉面呈現"牛毛紋"與"蜻蜓翅"交織之象,此乃窯變自然天成,非人力可強求。

三、乾隆審美之深層意蘊
高宗對郎紅之偏愛,實蘊含滿漢文化融合之政治隱喻。其色近硃砂,暗合漢族"正色"觀念;其釉若血凝,契合滿洲尚武精神。御製詩【詠郎窯紅瓶】有"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之句,道出帝王對窯變天成之美的追求。更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朝將郎紅器列爲"陶政九等"之首等,每歲僅貢二十餘件,物稀爲貴之理,正是帝王權術之體現。

今觀傳世郎紅器,無論觀音尊之端莊,抑或鳳尾尊之秀拔,皆可見康乾盛世"內廷恭造"之氣象。其釉色變化萬千,實乃火的藝術、土的魂魄,更是中國陶瓷工匠千年智慧的結晶。昔人云"家有郎紅,吃穿不窮",今吾輩得見斯物,當思傳統文化守護之重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