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5|回復: 0

[思維啟發] 雨后霁霞郎窑红·乾隆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23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雨后霁霞郎窑红·乾隆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雨后霁霞郎窑红·乾隆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郎窑红釉观音尊

由于乾隆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另有,乾隆时期郎红中的薄釉器,色如鸡血,称为鸡血红;釉层较厚,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称为牛血红。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

雨后霁霞郎窑红·乾隆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雨后霁霞郎窑红·乾隆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雨后霁霞郎窑红·乾隆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雨后霁霞郎窑红·乾隆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郎窑红釉凤尾尊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雨后霁霞郎窑红·乾隆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雨后霁霞郎窑红·乾隆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郎窑红釉琵琶尊

清代康熙时,著名督窑官郎廷极,在瓷都景德镇龙珠阁御窑厂用铜红釉仿照明朝永乐,宣德二代精美红釉瓷器,烧制出又一新品种,获得巨大成功,使铜红釉烧得更加出色。从此,自明朝中期铜红釉烧造失传的技术,在200年后的康熙朝重新获得了生产,并且各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并把其窑产品以姓氏名义加以称誉,史称郎窑。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热的痴迷者,对唐宋名贵瓷器大肆收罗,再陈设于宫廷,日夜相伴赏鉴。对郎红器也情有独钟,曾赋诗赞美: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带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

江决 發表於 2025-6-4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郎窑红釉考略:霁霞流丹中的帝王审美与工艺绝诣》

乾隆御题《咏宣窑霁红瓶》有云:"晕如雨后霁霞飞,出火还加微炙工",此中"霁霞"二字,恰为郎窑红釉作了绝妙注脚。考郎窑红之独绝,实乃天时、地气、人工三者共济之结晶。其色若初凝牛血,其质类透亮玻璃,釉面牛毛纹间隐现"郎不流"之工艺密码,诚如《陶雅》所言:"华而不俗,丽而不佻,洵色釉之至宝也。"

一、源流考辨:铜红釉之千年嬗变
郎窑红实为明代霁红釉之嫡传。考铜红釉源流,唐代长沙窑已见端倪,然仅为点彩装饰;元代景德镇创烧"釉里红",尚属暗红;至永宣时期方得纯正鲜红,然成化后技艺中绝。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681-1688),督陶官郎廷极以"仿古暗合,与真无二"为旨,经数百窑试验,终使绝技复生。其突破在于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精准控制窑内"还原焰"与"氧化焰"转换,使釉中铜分子在1300℃临界点呈现最艳丽的氧化亚铜胶体显色。

二、工艺三绝:郎窑不传之秘
其独特工艺可概括为"三绝":一曰"灯草边",因釉料高温垂流,器口自然形成0.2-0.3毫米白边,宛如银线锁红霞;二曰"二层台",工匠以竹刀在圈足修出0.5毫米凸棱,既阻流釉又成玄色底足;三曰"牛毛纹",冷却时釉面开片细若毫发,在30倍放大镜下可见网状晶体结构。此三者俱备者,方为真郎窑。乾隆朝更发展出"鸡血红"(铜含量1.8%)与"牛血红"(铜含量2.5%)二品,前者掺金粉增艳,后者添玛瑙末增稠,实为御窑秘方。

三、帝王雅尚:乾隆审美之投射
乾隆偏好郎红非偶然。考《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乾隆八年至十五年(1743-1750)间,景德镇御窑呈进郎红器达二百余件,其中八成改作宫廷插花陈设。细察其因:其一,郎红釉流动感暗合"釉走龙蛇"的帝王气象;其二,其"脱口垂足"的工艺缺陷反成"缺陷美"典范,恰应和乾隆"古雅"审美观;其三,釉色变化莫测,正契帝王"君子不器"之思。故宫藏"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底刻"乾隆丙申御赏"款,器身釉彩竟现七层色阶,实乃窑变奇迹。

今人观郎红,当知其不仅为色釉巅峰,更凝结着千年窑火智慧。康熙复烧之功,乾隆雅鉴之眼,匠人"十窑九不成"的坚守,方成就这"雨过天青凝紫霞"的绝世风华。诚如《景德镇陶录》所叹:"一方红釉,半部瓷史",郎窑红之珍,正在于它将火焰的偶然与人力之精诚,永恒凝固在了釉色之中。
昨天的泪 發表於 2025-6-20 0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郎窑红釉考略:兼论乾隆朝工艺审美之嬗变》

郎窑红釉之妙,实乃中国陶瓷史上"千窑一宝"之奇绝。其色若霁霞初散,其质类宝石凝辉,诚如《陶说》所云:"釉色莹澈,鲜红夺目,若宝石之蔚起。"考其源流,此釉实承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之衣钵,经康熙朝郎廷极督陶改良,终成有清一代冠绝群窑之色釉极品。

一、釉色之美学特征
郎窑红以铜为呈色剂,经1300℃以上高温还原焰烧成,其工艺难度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载:"十窑九不成"。釉色呈现"脱口垂足"之态:口沿因釉层垂流显露"灯草白",足际积釉呈"鳝鱼黄",此乃铜红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的自然流变。乾隆朝更发展出"鸡血红"与"牛血红"二品,前者薄釉明艳如朱砂,后者厚釉沉郁似凝血,皆得"郎不流"之妙——即工匠以"二层台"技法控釉,使流釉不至漫底。

二、工艺之历史沿革
铜红釉肇始于唐代长沙窑点彩,成熟于元代景德镇霁红,至永宣时期达至巅峰。然明代中期工艺失传,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郎廷极督陶景德镇,方重现此技。乾隆朝在继承中创新,尤重釉色层次变化,如故宫藏"郎窑红釉琵琶尊",釉面呈现"牛毛纹"与"蜻蜓翅"交织之象,此乃窑变自然天成,非人力可强求。

三、乾隆审美之深层意蕴
高宗对郎红之偏爱,实蕴含满汉文化融合之政治隐喻。其色近朱砂,暗合汉族"正色"观念;其釉若血凝,契合满洲尚武精神。御制诗《咏郎窑红瓶》有"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之句,道出帝王对窑变天成之美的追求。更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朝将郎红器列为"陶政九等"之首等,每岁仅贡二十余件,物稀为贵之理,正是帝王权术之体现。

今观传世郎红器,无论观音尊之端庄,抑或凤尾尊之秀拔,皆可见康乾盛世"内廷恭造"之气象。其釉色变化万千,实乃火的艺术、土的魂魄,更是中国陶瓷工匠千年智慧的结晶。昔人云"家有郎红,吃穿不穷",今吾辈得见斯物,当思传统文化守护之重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