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117|回复: 0

[中医世家] 顾植山·活用司天麦冬汤治疗咳嗽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12-23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认为,中医治病应分天、人、病三个层次。《黄帝内经》论病因有天、人、邪“三虚”之说,诊断上就相应有辨病证(包括辨致病之邪)、辨人(体质)和辨天(五运六气)的不同角度,治疗上有司天、司人、司病证的不同层次。所谓的“司天方”是司天人关系之方,从调整天人关系的角度出发,调理气机,从而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调动人体自身的力量消除疾病。

2016年丙申年,水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寒甚火郁,相火被岁水所克,形成郁火病机,易使肺金受邪,产生咳嗽。顾植山教授临床不拘泥于申年少阳司天的升明汤,而是活用戊年火运太过的麦冬汤,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数月乃至数年久咳的患者,亦投剂辄愈。兹举跟师顾植山教授所见病例二则,略作说明。

《病案一》

许某,女,35岁,2016年5月26日初诊。咳嗽、吐黄痰2年余,久治不愈。平素下午或午睡平躺时易咳嗽,饮食冷时咳嗽亦会加重,晨起刷牙时干呕,怕冷风,易感冒,四肢发凉,胸闷气短,心悸心慌,多汗,纳寐可,二便畅,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略涩。予司天麦冬汤原方。

处方:剖麦冬20克,桑白皮12克,钟乳石12克(先煎),潞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炙紫菀12克,香白芷6克,法半夏10克,淡竹叶10克,7剂。

二诊(2016年6月2日):诉上方后咳嗽、黄痰减轻大半,觉咽部不适,予加味四七汤合麦冬汤调治。

《病案二》

卢某,女,52岁,2016年5月26日初诊。主诉:咽痒、干咳近8个月,吃干果、遇冷空气和右侧卧位时咳嗽较严重,颈痛,颈部怕冷,寐差,纳可,二便畅,舌淡暗,苔薄黄有裂纹,脉沉小弦。予司天麦冬汤原方。

处方:剖麦冬30克,桑白皮15克,钟乳石15克(先煎),潞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炙紫菀10克,香白芷10克,法半夏10克,淡竹叶10克,7剂。

二诊(2016年6月2日):咳嗽已愈大半,唯咽中仍有异物感,苔由黄转薄白。上方加桃仁10克,威灵仙10克,7剂。

三诊(2016年6月9日):述服上方咽痒消失,8个多月顽咳已愈。今因睡眠欠佳来诊,转治睡眠。

《分析》

古代医家张子和有云:“病如不是当年气,看与何年运气同,便向某年求活法。”麦门冬汤原为岁火太过,肺金受邪而设,丙申年少阳相火司天,阴行阳化,易出现肺金受邪之病;又丙年寒水太过,寒甚火郁,麦冬汤方义救金抑火、实土御水,正与此运气病机契合。

本方包涵了《金匮要略》麦门冬汤的主药麦冬、人参、半夏、甘草。《古今名医方论》中喻嘉言评论《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曾说:“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弗知补正气以生津液,不惟无益而反害之矣。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谓肺藉其清凉,知清凉为肺之母也。又有贝母之名,谓肺藉其豁痰,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者,名不称矣。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顾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也。”

司天麦冬汤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钟乳石、桑白皮、紫菀、白芷、竹叶等药。缪问《三因司天方》释麦冬汤云:“桑白皮甘寒,紫菀微辛,开其膹郁,藉以为止血之功。再用半夏、甘草以益脾土,虚则补其母也。白芷辛芬,能散肺家风热,治胁痛称神。竹叶性升,引药上达。补肺之法,无余蕴矣。要知此方之妙,不犯泻心苦寒之品最为特识。盖岁气之火,属在气交,与外淫之火有间,设用苦寒,土气被戕,肺之化源绝矣。”

本经》认为钟乳石:“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本方用其补肺之阳,止咳下气,甚为重要。曾有一患者先未配到钟乳石时效不显,配上钟乳石后即效显。

本案两位病人,或干咳,或咳黄痰,脉皆沉细,舌黯,肺金被火所烁可知。选用麦冬汤,符合缪问所说“是方也,惟肺脉微弱者宜之,若沉数有力及浮洪而滑疾者,均非所宜”的论述。

顾植山教授在用司天方调整天人关系的基础上,也兼顾了辨证施治。如案一病人转为咽中异物感时加用了加味四七汤;案二病人咽痒、干咳较甚,对于这种类型的咳嗽,常在处方中配伍桃仁与威灵仙,这是顾植山教授的经验用药。《名医别录》谓桃仁能“止咳逆上气”。《开宝本草》记载威灵仙能“主诸风”。临床上将两药相伍,对干咳咽痒者效果显著。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赵就改的 发表于 2025-4-19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顾植山教授活用司天麦冬汤治咳验案析微

一、司天方理论溯源与临床思维
龙砂医派秉承《黄帝内经》"三虚"理论,构建"天-人-病"三维诊疗体系。顾师所倡"司天方"非机械套用《三因司天方》,而是以五运六气为纲,参合病机、体质,实现"因时制方"与"因病调方"的辩证统一。丙申年(2016)水运太过挟少阳相火司天,形成"寒水郁火"的特殊气化格局。《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麦冬汤本为戊年火运太过伤肺而设,顾师借治丙申寒郁火咳,正合《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之旨。

二、病机解析与方义新诠
两案共性病机为"寒束火郁,肺失宣肃":
1. 天时因素:岁水克司天相火,火郁不发,上灼肺金
2. 体质基础:案一脾肺阳虚(怕冷、肢凉、脉沉细),案二肝肺气郁(脉沉弦、苔黄裂)
3. 病证特点:久咳、遇冷加重、痰黄与干咳并存,呈现寒热错杂之象

麦冬汤组方暗合"火郁发之"治则:
麦冬、桑白皮清润肺金而不碍火郁
钟乳石温纳肾气以制寒水
白芷辛通阳明,助火气外达
紫菀、半夏升降相因,恢复肺之宣肃
顾师调整原方剂量(如案二麦冬加至30克)以应"郁火伤阴"之变,体现"守方易量"的用药艺术。

三、临证启示
1. 运气方活用法则:
把握"当年气化特点"(丙申寒水郁火)
识别"类岁气病机"(与戊年火郁相似)
结合"患者禀赋特质"(阳虚或气郁)

2. 咳嗽辨治要点:
久咳见黄痰非必属热,需辨天时郁火
遇冷加重者非纯寒证,当察郁火外发之机
颈部怕冷伴干咳,提示太阳-少阴枢机不利

3. 龙砂医学特色:
两案均未加止咳套药,通过调节"水-火-金"生克关系,使咳嗽自平。二诊见咽部症状转变,灵活化裁为四七汤、桃仁等,展现"先调气化,后治形质"的次第观。

结语
顾植山教授此二案示范了"以天道统病机,以气化释方证"的诊疗范式。当代中医临证,当师古而不泥古,如《医门法律》所言:"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司天麦冬汤的活用,正是对"天人相应"理论最生动的临床诠释。

(全文798字)
沙舟 发表于 2025-4-23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顾植山教授运用司天麦冬汤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与实践探析

龙砂医学流派顾植山教授对《黄帝内经》"三虚"理论的临床发挥,体现了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精髓。本文就其运用司天麦冬汤治疗咳嗽的学术特色作专业分析。

一、理论渊源与学术创新
1. 三层次辨证体系
顾教授构建的"天-人-病"三层次辨证框架,源自《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养生观和"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的治疗原则。其中司天辨证属最高层次,通过分析五运六气对脏腑气化的影响把握病机本质。2016丙申年水运太过克制少阳相火,形成"寒包火"病机,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的变局。

2. 司天方的活用原则
顾教授突破申年常规用升明汤的定式,转用戊年麦冬汤,正合张子和"病如不是当年气,看与何年运气同"的应变思想。麦冬汤本治火刑肺金之证,其组方暗合丙申年寒水郁火、肺失宣肃的病机特点,体现了"异病同治"的运气思维。

二、方药解析与临床应用
1. 方剂配伍精义
司天麦冬汤以麦冬为君(20-30g),既润肺燥又清郁火;桑白皮、紫菀宣肃相配,钟乳石镇摄浮火,构成"润-宣-降"三位一体的肺系调燮法。佐以四君子汤底方(党参、甘草)培土生金,半夏、竹叶交通阴阳,白芷引药上达,共奏"火郁发之"之效。

2. 病案辨证要点
两例患者虽病程长短不同(2年vs8月),但均见:
寒热错杂证:怕冷肢凉与黄痰、苔黄并见
气机失调征:卧位咳甚、咽痒干呕
脉象沉细提示阳气郁遏
此正应丙申年寒水外束、相火内郁的天人相应病机。

三、临证启示
1. 运气方活用关键
需把握"天时-病机-方证"三角对应关系。本案虽非戊年,但病机与火郁刑金相符,故异年借用奏效。现代临床常见空调病、雾霾咳等新发病,均可参此思路。

2. 剂量调整艺术
病案二加重麦冬、桑白皮用量,并增钟乳石剂量,针对八年顽咳深层次燥热伤阴;而病案一保持常规剂量,体现"因人制宜"的用药智慧。

结语:
顾植山教授此案示范了传统运气理论的现代临床应用价值,其突破年运限制的辨证思维,为治疗疑难咳嗽提供了新思路。然需注意,司天方应用仍需严格遵循"方证相应"原则,不可机械套用。建议学者当深研《内经》七篇大论,结合临床实践,方能真正掌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辨证精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