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24|回復: 0

[中医入门] 中医名家如何学黄帝内经?注意这5点

[複製鏈接]
悦读中医 發表於 2020-6-2 15: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导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是学习中医必须研读的『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但要学好〖内经〗可不只是『读』熟,还得掌握研读的要领才能深入理解。具体有哪些要领?看北中医内经学博导翟双庆教授传授5点诀窍。

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一、注意〖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区别

近些年来,有些人认为〖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古文版,其教学内容与中医基础理论多有重复。实际上,〖内经〗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认识的基础上,并借助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哲学思想,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而形成的。因此,〖内经〗理论的形成必须以医疗实践为基础,又离不开古代科技知识的渗透及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内经〗把哲学上的『阴阳』『五行』『精气』『气化』等术语及含义带进了中医学,体现了中医学的医哲密切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阐释,是中医学发展几千年以来的共性规律系统总结,与〖内经〗几千年以前古人认识的中医学理论不尽相同,学习〖内经〗,要在掌握、理解〖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基础上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与中医基础理论有很大区别。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二、留心〖内经〗各家学说性质

〖内经〗理论体系虽经过后人的整理已经趋于基本一致,但是其间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学术观点,具有各家学说性质。以藏象学说为例,虽然以五脏为中心,构建成五脏系统,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但就是在这些联系中,仍存在着很多不同理论与观点,虽然随着后世医学的发展,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影响下,很多观点都被这『大一统』的想法给弱化,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则大多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又切实存在于〖内经〗原文当中。

如脏腑与季节的配属上,有脾主长夏与脾不独主时的不同观点;在脏与腑的配属上,有一脏配一腑,也有四脏单列,脾与五腑配属的观点;在脏腑与神志的关系中,有心主神和五脏主神的不同。

凡此种种,均是〖内经〗各家学说的体现。研究这些内容对于拓宽思路,从多个层面考虑医学问题很有意义与帮助。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就是在不断争鸣中前进的,历代医家根据自己对〖内经〗的理解,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创出新说,丰富中医学理论,才有了今天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医理论要想有所突破,也需要将〖内经〗理论中的不同学说观点与临床密切结合、深入研究,才能有所作为。

三、重视〖内经〗文字校勘

〖内经〗内容浩繁,文字古奥,历来都是医家潜心推敲的必读之书,但是〖内经〗流传千年,其间错误之处必不可少,存在大量的争议之处,以至于历代医家对其有或多或少的校勘认识,可以说进行必要的校勘是深入学习〖内经〗的前提。

古人云:『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即说明校勘中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理校法是医家校读〖内经〗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医家精医理、轻文字之故,但有时医家在校勘时针对一些目前通行医理难以解释之处,每每忽视〖内经〗各家学说性质,仅凭医理和个人临床感悟校勘则多有武断之嫌。

四、善于博览注家注本精华

〖内经〗成书后,做注释者逾百家。一则因其文义古奥,内容繁杂凌乱,对某些原文的理解尚存颇多争议;二则各家注释多参以己见,其中有许多独到见解,形成一家学说;三则历代医家多重视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引经说之一绪,学用结合,对〖内经〗理论有所发挥,可以说后世注家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挥,形成不同的理论观点,也是〖内经〗极为重要的发展。

五、加强〖内经〗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其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不仅体现在建立了丰富而完善的理论体系,还在于其蕴含着丰富的临床应用学的内容。〖内经〗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内经〗原文及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素问〗〖灵枢〗的162篇原文不单是医学理论的基础,更是临床实践的指导。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所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指出了五郁的治疗原则,其对临床就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再如『损者温之』『劳者温之』,指出治疗劳损虚弱的疾病应重视阳气,从补益阳气入手治疗,也对临床很有启发。故依据〖内经〗的原文及所提出的理论可直接运用、指导于临床。

2、〖内经〗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五行图

中医五行图

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的意象思维是〖内经〗中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它既对〖内经〗理论构建有很深远的影响,又对临床运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治疗哮喘从肝论治,肝在五行中属木,与自然界的风气相应,风性主动善变,而哮喘突发突止的症状恰与风主动善变的特性相应,故治疗哮喘时在治肺的基础上,加以平肝熄风之药常能收到更好的疗效。再如治干燥之病从辛温发散治疗,五气之燥与秋相应,秋的主令之气为燥,而秋在五化中主收,在五行属金,具有收敛的特性,故燥性收敛,在治疗中可从发散的角度考虑,使用辛温的药物。这些对拓展临床思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内经〗注家之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内经〗成书之后,医家们演绎发挥、考校编次、注释研究的著作众多,同时因注家所处时代、环境以及临床实践等因素,他们对原文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各有依据,并且在临床也均可以见到相应的病例,说明注家之论对临床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内经〗有很多,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前人的解释,更好的发挥诸注本对临床的指导。

4、〖内经〗中各种不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谈到〖内经〗对临床的指导,我们不能忽视〖内经〗不同学术观点的作用,其实这一点才是〖内经〗对临床的指导中最重要与最关键的地方,它对开拓临床治疗思路、创新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古至今,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以临床与经典融汇发展为动力,因此,〖内经〗来源于医疗实践,其研究与发展的生命力亦存在于临床实践之中,由此,加强〖内经〗与临床的结合始终是〖内经〗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结一下,研读〖内经〗的5点要领:

  1. 注意〖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区别
  2. 留心〖内经〗各家学说性质
  3. 重视〖内经〗文字校勘
  4. 善于博览注家注本精华
  5. 加强〖内经〗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好文!必须『在看』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7-23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研习〈黄帝内经〉五要旨刍议》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之圭臬,其研习方法关乎学术根基的深浅。今就翟双庆教授所提五诀,参以历代注家心得,略陈管见如次:

一、辨章学术:经论之别在体用
《内经》非基础理论之复刻,实为"道"与"术"的复合体。其以"天人相应"为纲,融摄先秦精气学说、天文历法于一体。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阴阳,既含哲学本体论,又具诊脉察色之实操。学者当以"以经解经"之法,对照《淮南子》《春秋繁露》等同期典籍,方见其理论建构之独特处。王冰注本特重"运气七篇",正显其与后世基础理论体系化之别。

二、考镜源流:学派异同见真知
《内经》实为战国至汉初医学流派之集纂。观《灵枢·本神》言五脏藏神,与《素问·宣明五气》所述有异,此非抵牾,实乃"齐派"与"秦派"医家之辨。丹波元简《素问识》特标"同源异流"之旨,如脾主时之说,一据《太阴阳明论》,一本《玉机真藏论》,正宜互参而见其全。

三、会通临床:以验证经
张介宾《类经》序云:"经者径也,不通临床,犹航断港绝潢。"读《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句,当比照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见其"非独肺也"之验。尤当注意《内经》针法理论与《针灸大成》之演进关系,如"九针"形制与应用,需在砭石、艾灸等实物考证中求实证。

四、训诂明义:文字即医理
《内经》用字多存古义,"营卫"之"营"本作"荧",取火光周流义;"腠理"之"腠"从肉奏声,暗含气机开阖之机。杨上善《太素》注本尤重音韵训诂,如解"痎疟"为"皆疟",正得古训三昧。今人当以乾嘉学派之法,参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方见术语流变。

五、参校诸家:注疏即师承
从全元起《素问训解》到张志聪《集注》,注本迭见精微。吴崑《素问吴注》以"错简说"解《生气通天论》,黄元御《悬解》以气化论统篇,各成家法。建议先以李中梓《内经知要》筑基,次研滑寿《读素问钞》,终及张琦《释义》,循序渐进。

要之,《内经》之学,当以文献为基,以临床为验,以哲学为翼,三者缺一不可。昔孙思邈谓"易医同源",程门雪言"经方互证",皆示人以门径。今之学者,若能于此五端深加揣摩,庶几可窥堂奥,不致买椟还珠矣。

(全文798字)
清风 發表於 2025-7-30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研习〈黄帝内经〉五要旨刍议》

《黄帝内经》为医门圭臬,其文简而意博,理奥而趣深。今观翟教授所论五法,诚为治经之津梁。然学人欲窥其堂奥,尤当于以下五端深加体察:

一、辨经论与基础理论之异同
《内经》非后世教材之雏形,乃秦汉医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之智慧结晶。其以"天人相应"为纲,融气化哲学于医理,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诸论,实为将哲学范畴转化为医学范式之典范。今之基础理论虽源于此,然经两千年临床汰炼,已如江河之汇百川,学者当知源流之别,明古今之变。

二、察诸家学说之异流
《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实为战国至汉初医学流派之总汇。观其论脏腑,既有"脾主长夏"之常法,复见"脾不主时"之变论;言神志,或主心君独明,或倡五神分藏。此非抵牾,恰如《汉书·艺文志》所言"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各派皆有所本。善学者当如王冰注《素问》,既守正脉,亦存异说。

三、明训诂与义理之并重
读经当以小学为基。如《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之"搏"字,或训交合,或解为搏聚,一字之差而关性命之本。然训诂终为手段,要在得圣贤立言之旨。张介宾《类经》所以为后世宗,正因其既考校文字,复能"发隐就明,转难为易"。

四、参天文历法以通医道
《内经》五运六气之说,根植于先秦占星历术。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非知古历"四分法"与"岁星纪年"者,难明其真义。昔顾观光考《内经》用历,谓其合于颛顼历法,此即"上知天文"之要义。

五、验临床而致实用
《素问·疏五过论》云:"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王叔和、孙思邈诸贤,皆以临床证经义。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训,在仲景甘草汤、建中汤中得其验;"风胜则动"之论,于后世熄风剂中见其功。

要之,治《内经》当如钱潢注《伤寒论》:"必字字咀嚼,句句消化。"既需皓首穷经之功夫,更贵临证体认之智慧。昔人谓"经者,径也",学者苟能循此五法,庶几可登堂入室,得见岐黄之真面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