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50|回覆: 1

[醫藥臨床] 引火湯治顫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2-23 12: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張懷亮教授為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四區主任,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熟讀經典,勤於臨床,喜用經方,不薄時方,用藥靈活。筆者有幸跟隨張懷亮臨床學習,受益匪淺。茲舉顫證驗案一則如下,以饗讀者。

鄭某,女,67歲,2016年4月8日初診。

主訴:口齒不自主抖動近半月。

病史:半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口齒不自主抖動,某省級醫院診斷為『特發性震顫』。現每上午10點以後顫抖加重,尤以午後及夜晚更為明顯,時有雙手抖動,夜間口角流涎,心煩急躁,陣發性頭面部烘熱汗出。素有耳鳴,易生口瘡,腰部及雙下肢酸困,活動後減輕,納可,口乾,偏喜涼飲,大便干,小便調。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滑。

辨證治則方藥:證屬陰精不足,虛風內動,虛火上沖;治以填補腎精,養陰息風,清泄相火;方選引火湯加減: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天冬30克,麥冬30克,茯苓12克,五味子10克,黃柏10克,白芍15克,砂仁15克(後下),炙甘草15克,10劑,水煎服。

二診(2016年4月20日):雙手抖動及夜間流涎消失,口齒不自主抖動及顏面烘熱汗出明顯減輕,現伴見頭昏沉不清,頸項僵硬,雙目乾澀昏花,心煩急躁,夜寐差,大便正常,舌脈同前,守方加鈎藤30克,15劑,水煎服。

三診(2016年5月9日):口齒顫動基本消失,頭昏沉減輕,仍心煩急躁,夜寐差,雙目乾澀,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滑,守二診方加仙靈脾10克,生龍牡各30克以善後。

按:顫證以肢體抖動為主要症狀,屬風象,與肝關係密切。【內經】所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其『掉』字,即含震顫之意。 肝風為病,病因非一。【臨證指南醫案】言:『肝為風木之髒,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

初診見患者除口齒、上肢顫抖外,尚伴頭面烘熱汗出,口乾喜飲,耳鳴腰酸等一派陰虛表現,故張懷亮教授辨證為腎中陰精不足致虛火上沖、肝風內動之證,處大劑引火湯以補腎填精,合封髓丹以清降相火,白芍以斂肝息風。重用砂仁15克,除納氣歸腎外,尚可佐制熟地滋膩,天冬、麥冬寒涼。

然陰精不足、虛風內動、虛熱上擾,吳鞠通之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等皆為名方,為何選引火湯為主?

張懷亮推崇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使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之論。他認為大定風珠、三甲復脈湯之類皆為溫熱病後期所設,畢竟有溫熱外感前提,故主以甘寒養陰、介石重鎮。內傷雜病所見腎陰精不足而虛火、虛風內動者,反不及引火湯巧妙。本方重用熟地甘溫以補腎填精滋陰,巴戟天填精溫陽而不燥,二藥相合,深得陰陽『互根互用』之妙;麥冬甘寒潤肺,五味子補益肺腎,有『金水相生』之意;茯苓利水以導虛熱下行,用之得當,療效甚佳。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6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張懷亮教授運用引火湯治療顫證一案,體現了"從腎論治"的辨證思路,其用藥法度謹守"陰虛風動"病機,頗具啟發性。現就本案診療特點略陳管見:

一、病機剖析精當
患者以口齒抖動為主症,伴見烘熱汗出、口乾喜涼等症,張教授斷為"陰精不足,虛風內動",其辨證要點有三:一是震顫日晡加重,符合"陽動風生"之象;二是舌紅脈細,揭示腎陰虧虛本質;三是虛火徵象(口瘡、耳鳴)與下虛證(腰膝酸困)並見,恰合引火湯"水淺不養龍"病機。

二、方藥運用特色
1. 重劑填精:熟地用至90克,佐巴戟天"從陰引陽",深得陳士鐸"補水配火"之旨。砂仁後下防滋膩,尤見配伍之妙。
2. 清斂相濟:天麥冬養陰為君,黃柏清相火為臣,五味子斂浮陽為佐,形成"養-清-斂"立體結構。
3. 肝脾同調:白芍柔肝息風,茯苓健脾寧神,體現"乙癸同源"治療思想。

三、轉歸啟示
二診症減而現頭項僵痛,提示風火雖斂而清竅失濡。此時可考慮加葛根30克升清舒筋,菊花15克清肝明目,既承原方之效,又應新現之標。此等化裁,正顯"觀其脈證,隨證治之"的經方精神。

本案示範了治療顫證"不治風而風自熄"的學術思想,其重用填精、少佐清泄的用藥比例(補泄比例約8:2),對陰虛型顫證治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學者當於此等細微處體味中醫"治病求本"之奧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