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2|回覆: 0

[思維啟發] 紅葉題詩小蠻腰 唐詩背後還有多少美麗的小故事?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2-21 1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紅葉題詩小蠻腰 唐詩背後還有多少美麗的小故事?

紅葉題詩小蠻腰 唐詩背後還有多少美麗的小故事?

本事詩序

本事詩】是很有趣的一部書,乃是有關四十幾則唐詩的本事。雖然出諸唐人手筆,但並不都是其所親歷親聞,大概多數還是從別人的書里抄出來,編纂而成的。這書雖只能作如是觀,然而卻使許多奇妙的故事得以流傳下來。據說此書是後來流行的詩話的源流,但與詩話還是有區別的,詩話雖然也會牽連到一些掌故和背景,然而重點在於說詩,【本事詩】則不然,重點乃在於敘述與詩有關的故事。

作者孟啟的史料從前是很稀少的,據【本事詩】序的末尾時光啟二年十一月,前尚書司勛郎中賜紫金魚袋孟啟序,可知他於唐光啟二年前曾官尚書司勛郎中,有學者根據零星的記載也對他的生平作過一些查考,所得亦極微。後來考古學者在洛陽發掘出唐墓誌若干,其中有兩方恰好是孟啟親撰的,經過考證,得知他大概生於元和末年(約820年),平昌安丘人,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進士,其妻李氏爲唐宗室。【本事詩】成書約在景福以後,那時孟啟已七十餘歲了。

本事詩】依所敘的人物事跡分爲情感第一、事感第二、高逸第三、怨憤第四、征異第五、徵咎第六、嘲戲第七凡七題,每題下若干則,共四十一則故事,序一篇(下文所引的詩及字,有個別與今日流行的版本有所不同,皆保持原文不作改動)。

情感題下第一則,爲南北朝時陳太子舍人徐德言與樂昌公主本事。陳太子舍人徐德言,妻爲陳後主妹(封樂昌公主),才色皆佳。陳將亡國時,德言囑妻子曰:以君的才貌,國亡後必入權豪之家,從此永絕;尚若情緣未了,還能重聚,以信物爲證。遂破一照(銅鏡),二人各執其半,相約正月望日於都市相會。陳亡後,公主果入越公楊素家(楊素隋初封越國公),寵愛殊厚。德言則顛沛流離,堪能至京,遂於約定之日訪於都市。見市有蒼頭賣半照,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引至居所,出己之半照相合。乃題詩曰:照與人俱去,照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得詩涕泣不食,楊素知之,傖然改容,召德言還其妻,並厚贈之金,聞者無不感嘆。楊素與徐氏夫婦共飲,席間令公主爲詩,詩曰: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涕俱不敢,方驗作人難。遂與德言歸江南,竟以終老。

第三則:寧王曼(皇太子)有寵妓數十,皆絕藝上色。其宅左住一賣餅者,其妻纖白明媚,寧王一見矚目,重金與其夫,取其妻子,寵惜逾等。越一年,王問之曰:汝復憶餅師否?默然不對。王遂召餅師使相見,其妻注視,雙淚垂頰。其時,寧王座上有客十餘人,皆當時文士,見狀無不淒楚。王命眾人賦詩,右丞王維詩先成,曰:莫以今時寵,寧忘舊日恩。看花滿目淚,不共楚王言。以春秋時楚文王滅息國,擄息夫人歸,息夫人卻始終不肯與其說話之典故,以刺寧王。據【唐詩記事】,此詩出後,座客無敢繼者,王乃歸餅師,以終其志。

以上兩則,所於今日有異者,在於使人感悟到人皆有情,初不在於是何身份,而古人也視之爲平常事。

第六則,是傳聞甚廣的紅葉題詩故事。顧況在洛陽,與三詩友游苑,偶於流水中得大梧桐葉,見葉上有題詩曰: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知從禁中所出。明日,顧況尋至流水上游,亦題一詩於葉上,放之水波中,詩曰: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後十餘日,有客人來苑中尋春,又於流水中得詩葉,乃和顧詩者,詩曰: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

第八則敘韓翃故事。韓翃爲名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此則故事是全書中最長最曲折者,末有跋云:開成中余罷梧州,有大梁夙將趙唯爲嶺外刺史,年將九十矣,耳目不衰,過梧州言大梁往事,述之可聽雲。此皆目擊之故,因錄於此也。則此故事應爲孟啟據口述實錄者。

韓翃少負才名,天寶末舉進士,所與游者皆當時名士。韓成名前,居所鄰居爲李將的美妓柳氏。柳氏每以暇日窺韓所居,見室唯四壁,然聞客至必名人。一日語李將曰:秀才窮甚矣,然所與游必聞名人,是必不久貧賤,宜假借之。李曰然。李將豁達,與韓翃常同飲,一日具饌邀韓,酒酣謂韓曰:秀才當今名士,柳氏當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又曰:大丈夫相遇杯酒間,一言道合尚相許以死,況一婦人何足辭也?夫子居貧無以自振,柳資數百萬可以取濟。柳,淑人也,宜事夫子能盡其操。言罷即長揖而去。

來歲韓翃成名,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奏爲從事。因世事擾亂,未敢攜柳氏隨行,留之都下三年。韓翃期間以碎金置練囊中寄予柳氏,並題詩曰: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柳復書答詩曰:楊柳枝,芳菲結,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而後,韓翃隨侯希逸入朝,尋訪柳氏不見,已爲番將沙叱利所劫。翃悵然不能割捨。一日去中書,行至子城東南角,有犢車緩緩隨後,車中有聲問曰:得非青州韓員外耶?曰:然。遂披簾曰:某柳氏也,失身沙叱利,無從自脫,明日還於此路,請來一別。明日韓翃如期而至,犢車亦至,車中投一紅巾包小盒子,內爲香膏,嗚咽言曰:終身永訣。車如電逝。是日,臨淄大校置酒於都市酒樓,韓赴宴,悵然不樂。座中人曰:韓員外風流談笑,未嘗不適,今日何慘然耶?韓翃具實以告。有虞侯將許俊,年少被酒,起身曰:僚嘗以義烈自許,願得員外手筆數字,當立奪之。座人皆激贊,韓不得已與之。俊乃急裝,騎一馬牽一馬,馳趨沙叱利府。會叱利外出,直入府曰:將軍墜馬且不救,遣取柳夫人。柳氏驚出,即以韓札示之,挾上馬絕馳而去,席未散即以柳氏授韓,一座驚嘆。時代宗方倚重沙叱利,眾人懼禍,同見節度侯希逸言其故。希逸扼腕奮髯曰:此我往日所爲也,而俊復能之。立修表上聞,深罪沙叱利。代宗見表稱嘆良久,御批曰:沙叱利宜賜絹二千匹,柳氏卻歸韓翃。

此後韓翃閒居十年,德宗時再爲李相幕吏。時韓已遲暮,同職皆新進後生,不能知韓,韓悒悒殊不得意。唯末職韋巡官知其爲名士,與友善。一日夜半扣門,賀韓曰:員外除駕部郎中知制誥(起草皇帝詔令之官)。韓大愕然曰:必無此事,定誤矣。原來制誥乏人,請求聖旨,德宗批曰:韓翃。時有人與韓翃同姓名,爲江淮刺史,於是又以二人名同進,德宗復批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炬青煙散入五侯家,又批曰:與此韓翃。韋巡官再道賀曰:此非員外詩也?韓曰:是也。才知不誤。

事感題下第四則,曰白尚書(白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白曾爲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時白氏年高邁而小蠻方豐艷,因作楊柳之詞以托意,曰:一樹春風萬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坊里東南角,盡日無人屬阿誰。宣宗朝,國樂唱此詞,宣宗問誰詞,永豐又在何處?左右告之。遂命人取永豐柳兩枝,植于禁城內。白氏感上知其名,且好尚風雅,又爲詩一章,其末句云:定知此後天文里,柳宿光中添兩枝。

此爲小蠻事。另白氏所作【不能忘情吟】序中,載樊素之事。白氏自雲年老病風,料理餘事,放樊素出(時年二十餘)。有一馬亦欲賣之,當牽馬出門之時,其回首一嘶,似有眷念之意,樊素聞之慘然。白氏遂與共飲素酒,成【不能忘情吟】二百五十五言云。

征異題下第二則記宋之問事。宋之問以事累遭貶黜,後放歸,至江南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吟行爲詩曰:鷲嶺郁岧嶢,龍宮隱寂寥。第二聯搜索奇思,終不能如意。寺有老僧,點長明燈,坐大禪床問曰:少年夜夕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答曰:弟子業詩適偶句,欲題此寺,而興思不屬。僧請試吟上聯,即吟與之。僧沉吟再三,曰:何不云: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之問愕然,訝其句遒麗,於是續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清葉禾凋。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橋。明日再訪老僧,則不復見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又曰:當敬業敗(徐敬業,曾起兵討武后),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得不測之罪,戮二死人首級以獻功。以後雖明知二人未死,亦不敢再捕。故敬業得爲衡山僧,年九十餘卒;賓王亦落髮,遍游名山,至靈隱周年後卒。

嘲戲題下第二則曰:國初,長孫太尉(太宗文德皇后之兄)見歐陽率更(歐陽詢)姿形麼陋,爲詩嘲之曰:聳膊成山字,埋肩畏出頭。誰言麟閣上,畫此一獼猴。詢亦酬之曰: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秪緣心混混,所以麵團團。太宗聞而笑曰:詢此詞非嘲皇后耶?

第三則曰:武則天朝,左司郎中張元一滑稽善謔,才思敏捷,時西戎犯邊,則天欲使諸武氏立功封爵,命武懿宗統兵以御之。寇尚未入塞,懿宗即畏懦而遁。懿宗形貌短陋,元一爲詩嘲之曰:長弓短度箭,蜀馬臨高蹁。去賊七百里,隈牆獨自戰。忽然逢著賊,騎豬向南攛。則天聞之,初未悟,曰:懿宗無馬耶,何故騎豬?元一解之曰:騎豬者是夾豕(屎)走也。則天乃大笑。懿宗怒曰:元一夙構(事先作好的),欲辱臣。則天命即時賦詩,懿宗出菶(草木茂盛)字,元一立嘲曰:裹頭極草草,掠鬢不菶菶。未見桃花麵皮,先作杏子眼孔。則天大歡,故懿宗不能得逞。

第六則曰:唐中宗朝,御史大夫裴談崇奉釋氏,妻悍妒,談畏之如嚴君。曾語人曰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時,視之如生菩薩;及男女滿前,視之如九子魔母;及五十六十薄施脂粉,或黑或青,視之如鳩般荼(菩薩、九子魔母、鳩般荼皆釋教中人物)。其時韋庶人頗襲武氏之風,中宗漸畏之。一日內宴,有優人唱回波詞曰:回波爾時栲栳,怕婦也是大好。外邊秪有裴談,內里無過李老。韋後意色自得,以束帛賜優人。

唐代教坊的優伶,專以打諢、取笑爲事,這也算是一例。唐詩有一些在當時還是能唱的,比如五七言絕句,這六字的所謂回波詞,應是教坊中曲,大約爲中宗時流行的商調。書中嘲戲題下第五則,引沈佺期所作回波詞一首,體制與此正相同,詞曰:回波爾時佺期,流向嶺外生歸。身名已蒙齒祿,袍笏未復牙緋。

此書所敘的人情風俗,使人耳目一新,此外的印象,是其敘事的平允和富有同情之心,所述四十餘則本事,即上涉皇室大臣,亦能以平常的態度予以描繪,大概那時社會風氣清朗,爲文自不必奴顏卑色也。

本事詩】的版本,流傳下來的有三種,皆爲明代刻本,爲顧元慶【顧氏文房小說】本、吳琯【古今逸史】本、毛晉【津逮秘書】本。撫印最爲清雅的當屬【津逮秘書】本,此爲崇禎時毛晉所刻的一部叢書,共收書一百四十七種,皆爲當年流傳稀少的書,【本事詩】爲其中的一種。毛氏所刻的書,稱爲汲古閣刻本,多數以自制的毛邊紙印,字體也很特別,筆者所藏的即是此原刻本,且爲孔府所散出者。因首頁有印曰素王孫傳鋕書畫珍藏,所謂素王即是孔子了。這書買時原與【周氏冥通記】合訂,於是拆開單訂一冊,書衣及訂線則還用原來舊的,以保持其古色盎然的原樣。

盧朱伍 發表於 2025-7-17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事詩】中的詩史互證與唐代文化記憶建構

【本事詩】作爲唐代重要的詩學文獻,其價值不僅在於保存了四十餘則詩壇軼事,更在於構建了詩歌創作與歷史記憶之間的特殊紐帶。孟啟以"情感"爲首的分類體系,實則反映了唐人"詩緣情"的文學觀念,其中"紅葉題詩"與"破鏡重圓"等典故,已成爲中國文化中極具張力的符號系統。

從文獻學角度考察,【本事詩】的編纂體現了唐代"以詩存史"的傳統。徐德言與樂昌公主的"破鏡"故事,雖源自南朝陳事,但經唐人重述後,銅鏡意象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安史之亂後的社會語境中,這個關於離亂與重逢的敘事,實爲對當代人集體創傷的文學療愈。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楊素"還妻贈金"的舉動,暗合唐代士族階層的道德理想,這種對歷史人物的文學重塑,恰是【本事詩】的典型敘事策略。

就詩歌本事而言,"紅葉題詩"典故的演變尤具典型性。從范攄【雲溪友議】到孟啟【本事詩】,同一詩作往往衍生出宮女題詩、文人拾葉等不同版本。這種文本增殖現象,實爲唐代詩歌傳播的生動寫照。考【全唐詩】中題紅葉詩多達十餘首,可見本事敘事對詩歌創作的激發作用。正如寧王宅賣餅者妻的故事所示,唐代社會階層流動中的情感張力,通過"新官對舊官"的詩句獲得審美超越,這正是本事文學的特有價值。

從接受史維度看,【本事詩】開創的"以事系詩"傳統,直接影響宋代詩話體例。但較之宋人注重考據,【本事詩】更側重情感真實。如"小蠻腰"典故雖經白居易"楊柳小蠻腰"詩句固化,但考【本事詩·事感】所載,其中蘊含的文人生活美學,遠比單純的語言考證更爲豐富。這種對詩歌情境的還原,使唐代文學得以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當代學者當以辯證眼光審視【本事詩】。其史料價值固然需要與正史參證,但其中承載的文化記憶與情感結構,卻是理解唐詩創作心理的重要鎖鑰。那些流轉於宮廷與市井的詩句,恰似紅葉般穿越時空,將唐代文人的心靈圖景永恆定格。
當理 發表於 2025-7-22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事詩】中的詩史互證與唐代文化記憶建構

孟啟【本事詩】作爲現存最早系統記載唐詩本事的文獻,其價值不僅在於保存了"紅葉題詩"等四十一則文學軼事,更在於構建了唐代詩歌創作的社會文化語境。從學術視角考察,這些故事實爲詩史互證的珍貴標本,折射出中晚唐時期文人群體對前朝文學記憶的重新整理。

一、本事敘事的文化編碼
徐德言"破鏡重圓"故事雖託名陳隋之際,實蘊含唐代特有的文化密碼。銅鏡作爲信物,在唐代婚俗中具有"合卺"象徵,【太平廣記】載唐代婚儀"以鏡紐結髮",孟啟將此意象文學化,通過"照與人俱去"的互文書寫,完成對離散主題的藝術升華。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楊素形象與【隋書】記載的權臣形象形成張力,這種改造正體現唐代文人"以詩證史"的敘事策略。

二、社會結構的詩學映照
寧王奪餅師妻的記載(情感第三則),可對照【新唐書·讓皇帝憲傳】中寧王"每謹身奉法"的史實。這種差異恰恰暴露了唐代社會階層流動的隱秘通道:故事中賣餅妻"纖白明媚"的體貌描寫,實爲寒門女子憑藉才色實現階層跨越的隱喻。而最終"笑啼俱不敢"的詩句,深刻揭示了權力場域中個體的生存困境,與元稹【鶯鶯傳】形成互文參照。

三、文本生成的史學語境
孟啟自序署"光啟二年"(886年)具有特殊意義。此時距黃巢攻陷長安僅六年,唐王朝正處於崩潰邊緣。通過輯錄開元天寶年間的文學軼事,這位七旬老者實則進行著文化搶救工作。考古發現的孟啟墓誌顯示其妻爲宗室女,這種身份可能促使他特別關注亂世中的離散敘事,如顧況"紅葉題詩"故事中"深宮二十年"的時空錯置,實爲對僖宗朝宮人流散現象的曲筆書寫。

四、詩學傳統的建構路徑
與宋代詩話不同,【本事詩】開創的"以事系詩"傳統,體現了唐代文學批評的敘事性特徵。如"人面桃花"故事中,崔護【題都城南莊】的創作情境被具象化爲完整的愛情傳奇,這種"本事化"過程實爲唐詩經典化的重要機制。日本學者市川桃子曾統計,平安時代【和漢朗詠集】引用的唐詩近三成與【本事詩】記載相關,可見其跨國影響。

當代學者當以批判性眼光審視這些故事:既不能如四庫館臣般簡單斥爲"小說家言",亦不可全盤採信。建議結合敦煌寫本、墓志銘等出土文獻進行對讀,例如法藏P.2555卷子中收錄的閨怨詩,便爲理解"情感"類本事提供新的參照系。只有將文學想像與歷史實證相結合,方能真正把握唐代詩學記憶的建構邏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