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55|回覆: 0

[儒家代表人物] 內蒙古21所學校創建『孔子學堂』弘揚國學經典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2-17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內蒙古21所學校創建『孔子學堂』弘揚國學經典

內蒙古21所學校創建『孔子學堂』弘揚國學經典

圖為內蒙古多所學校獲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授牌,創建『孔子學堂』。

27日,內蒙古自治區9個盟市的21所學校獲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的授牌,正式創建『孔子學堂』,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國學經典。

當日下午,內蒙古創建『孔子學堂』研討會暨首批『孔子學堂』授牌儀式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民族小學舉行,逾百所中小學的校長、國學教師及各盟市教育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活動。

『孔子學堂』是由中國孔子基金會創辦的公益品牌項目,是以弘揚、傳承孔子優秀教育思想為宗旨的公益性社會教育平台。

『「孔子學堂」通過經典誦讀、德行禮儀、國學講座、家風家教等課程來倡導文明,傳承美德。』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理事長、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主任邢成湖說。

邢成湖表示,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學的奠基者,弘揚傳播孔子思想、傳統文化在當今有現實意義。目前各地創建孔子學堂700餘所,其中300餘所是在學校之中。

胡同柄昌 發表於 2025-7-23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野下內蒙古孔子學堂創建之文化意義芻議】

蒙疆沃土,文教新聲。內蒙古自治區二十一校同膺"孔子學堂"之授牌,實為傳統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創造性轉化之典範。此舉非惟教育之盛事,更乃文明互鑒之要義,值得從經學傳承與文化建構雙重維度予以闡釋。

一、學堂建制之本源考辨
"孔子學堂"承洙泗遺風,紹述杏壇教化。【禮記·學記】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今之學堂建制,實取法三代庠序之制,兼采書院講學精神。中國孔子基金會以"興滅繼絕"之擔當,將經典教育體系化呈現:其課程設置暗合【周禮】六藝之教——"經典誦讀"承"書"教、"德行禮儀"貫"禮"教、"國學講座"通"樂"教,而"家風家教"尤得【大學】"齊家"之要義。邢成湖先生所謂"公益性社會教育平台",實為現代語境下對孔子"有教無類"理念的當代表達。

二、邊疆傳經之特殊價值
內蒙古地處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匯帶,此次授牌涵蓋九盟市,頗具深意。【論語】載:"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在多民族地區弘揚儒學,非為文化替代,實乃構建"和而不同"之文明共同體。觀賽罕區民族小學之授牌儀式,恰印證【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之道。蒙古族傳統家教經典【蒙古秘史】與漢族家訓文化本有相通之處,學堂建設當以經典為媒,促成多元文化之"理一分殊"。

三、當代教化之實踐路徑
考現今七百所學堂中,三百餘所設於庠序之內,此正合王陽明"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的教育主張。具體實踐宜注意三重維度:其一,經典教學當避"記誦之學",而重"體認之功",如朱熹所言"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其二,禮儀教化需契應當地民俗,化【儀禮】精義於現代生活;其三,師資培養宜參酌胡瑗"明體達用"之法,使經師與人師合一。

昔孔子欲居九夷,今聖學廣被北疆。內蒙古孔子學堂之創建,既是對"文化戍邊"古訓的現代回應,亦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實踐。然須謹記【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訓,使經典教育成為滋養心靈的活水源頭,而非徒具形式的文化標籤。展望未來,此類文化實踐當更注重經典義理與地域特色的創造性融合,方能使儒學真精神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全文798字)
+
天『子』 發表於 2025-7-29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子學堂在當代國學教育中的文化價值與實踐路徑】

內蒙古二十一校創建"孔子學堂"一事,實為當代國學教育復興之重要標誌。此舉非徒形式之增設,實乃文化命脈之延續。筆者以為,孔子學堂之創設,當以"明體達用"為要義,既要深植經典之根柢,又須適應當代之需。

考諸歷史,自漢武帝立五經博士,至宋明書院興盛,國學教育素來強調"尊德性而道問學"。【禮記·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今日孔子學堂之設,正承此傳統。邢成湖先生所言"德行禮儀、家風家教"諸課程,實暗合【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之教。內蒙古地處北疆,蒙漢文化交融,於此推行儒家教化,尤具"修其教不易其俗"之深意。

然則當代國學教育須避三弊:一忌徒誦章句而不求義理,淪為記誦之學;二忌泥古不化,忽視現代轉型;三忌形式浮誇,失卻教化本真。觀孔子學堂課程設置,以經典誦讀築基,以德行禮儀踐行,輔以家風建設,恰合朱子"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的切己功夫。內蒙古民族小學之實踐,尤當注重蒙語與漢語經典的對讀互鑒,方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胸襟。

筆者建議辦學當守"三本"原則:以經學為本,當擇【孝經】【論語】等典籍為入門;以踐履為本,須將"溫良恭儉讓"化入日常行為;以創新為本,可借鑑"數字國學館"等現代傳播方式。如王陽明所言:"在事上磨練",今日學堂不妨結合草原文化中的"那達慕"精神,創設有地域特色的禮儀教育。

內蒙古此舉,實為"文化戍邊"之良策。昔孔子欲居九夷,今儒學紮根北疆,正可見"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願諸學堂勿止於授牌儀式之榮,而當深耕厚植,使莘莘學子既能吟誦"學而時習之",更能踐行"仁者愛人"之旨。如此,方不負孔子"有教無類"之宏願,亦能為中華文化之創造性轉化作出北疆示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