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56|回覆: 0

[醫藥臨床] 辨病、辨證、辨位相結合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2-12 09: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劉德玉教授為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陝西省第二批名中醫,在多年臨床實踐中,勤求古訓,精研醫理,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培養了大量的中醫骨傷專業人才。劉德玉對膝骨性關節炎的診治頗有心得,現介紹其經驗如下。

【辨病、辨證與辨位相結合】

辨證 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勢及機體抗病能力的強弱等本質有機聯繫的反應狀態,表現為臨床可被觀察到的症狀等。證候理論是目前中醫研究的重點和熱點,臨床上的疾病種類繁多,所表現的證候更是千變萬化。有辨別比較容易的單一性基礎證,也有比較複雜的夾雜證和複合證。同時,同一證候在不同的疾病中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只有充分認識證候的複雜性,把握症狀與體徵等病理信息的完整、規範與否,掌握證候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才能使臨床診斷更貼近客觀實際。

目前中醫學認為膝骨性關節炎的病機大多為本虛標實,兼有虛實夾雜。關於氣血、肝腎、陰陽等多方面的不足為本歸屬於虛,氣滯血瘀、寒濕、痰瘀痹阻經絡及六淫等邪氣侵襲為標歸屬於實。治療原則為標本兼治,兼顧扶正與祛邪。即治本要補益肝腎,兼補益氣血;治標要行氣活血、化痰逐瘀、通絡止痛,兼祛風除濕。

辨位 醫師在臨床診斷過程中要注意從點到面、見微知著、整體地探究患者疼痛的發生機制,對病變的部位做出準確定位。

膝關節疼痛常見的壓痛點主要有6個:①髕股區:髕骨與股骨相接觸的關節面區域;②內側區:脛骨平台內側與股骨內髁相接觸的關節面區域;③外側區:脛骨平台外側與股骨外髁相接觸的關節面區域域;④中間區:脛骨髁間嵴及交叉韌帶附着區域;⑤膕窩內側區:半腱肌與半膜肌肌腱附着區域;⑥膕窩外側區:股二頭肌肌腱附着區域。多數患者都會伴有股二頭肌肌腱、半腱肌及半膜肌肌腱附着處的疼痛。

辨病 辨病是藉助現代醫學技術確診疾病的性質,通過X線、MRI、CT等檢查可以排除膝骨關節腫瘤、結核、骨質疏鬆及韌帶、半月板損傷等疾病。尤其是通過MRI檢查可判斷膝關節關節面下是否存在缺血性、囊性改變及特殊性骨病等,此類疾病經常由於臨床查體的局限性,導致疾病的漏診及誤診發生。

【從虛論治】

劉德玉將膝骨性關節炎分為四型論治。

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證

主症:膝關節隱隱作痛,腰膝酸睏乏力,少氣懶言,遇勞更甚,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益肝腎、益氣養血。

處方:鹿角膠12克(烊化),當歸12克,淫羊藿15克,骨碎補15克,肉蓯蓉12克,熟地黃12克,黃芪15克,牛膝10克,枸杞子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肝腎虧虛、痰瘀互結證

主症:膝關節腫脹刺痛,痛處不移,關節畸形,活動不利,面色晦暗,舌體胖,舌質紫暗,舌苔膩,脈濡細或澀。

治法:滋補肝腎、化痰祛瘀。

處方:雞血藤10克,淫羊藿10克,牛膝12克,杜仲12克,制南星12克,地龍10克,羌活10克,炒白朮10克,當歸10克,丹參10克,薏苡仁15克,茯苓12克,生甘草10克,三七10克。

肝腎虧虛、寒濕痹阻證

主症:膝部腫脹,沉重酸困,活動不便,疼痛纏綿,陰雨寒濕天氣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濡緩。

治法:滋補肝腎、散寒除濕。

處方:淫羊藿15克,金毛狗脊20克,桑寄生21克,獨活12克,當歸15克,牛膝15克,熟地黃30克,烏梢蛇30克,白芍15克,熟附子15克(先煎),細辛3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

肝腎虧虛、濕熱流注證

主症:膝關節疼痛,腫脹,皮溫較高,關節內有積液,活動不便,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滋補肝腎、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處方:黃柏12克,蒼朮12克,金銀花15克,當歸10克,薏苡仁12克,牛膝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金毛狗脊10克,熟地黃12克,甘草9克。

【注重預防】

劉德玉在治療膝關節病過程中除重視對膝關節疼痛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還重視預防措施,認為本病可作預防早期性干預。【素問·四氣調神論】言:『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可見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與既病防變兩個方面。對於本病而言,未病先防是指在膝骨性關節炎發病前,即選取適當方案來延緩或阻斷疾病的發生,從而降低各種致病因素對機體的影響。主要是培本固基、增強體質,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防止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疾病發病都是正邪相爭的結果,正氣足則身體健;正氣虧虛,臟腑功能失調,則易使膝骨性關節炎發病。正如【濟生方·諸痹門】中說:『皆固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正氣不足,風、寒、濕等外邪乘虛侵襲,留於膝部,阻滯氣血運行而發為痹痛。【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上古天真論】又云:『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故應重視培本固基、補益肝腎,增強體質,早期重視精神調護,保持愉快的心情,定期服用中藥調理,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適度鍛煉使血脈暢通。做到以上幾點,可以有效地預防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7-26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劉德玉教授膝骨性關節炎診療思想述要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劉德玉教授融匯古今,在膝骨性關節炎(KOA)診治中創立"辨病-辨證-辨位"三維診療體系,其學術精髓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一、三維診斷體系的學術建構
1. 辨證論治的動態把握
劉教授深諳【內經】"審察病機,無失氣宜"之旨,指出KOA證候具有"本虛標實、動態演變"特點。其辨證要點在於:
本虛層面:重視肝腎虧虛與氣血不足的相互影響,強調"肝主筋""腎主骨"理論指導;
標實層面:辨析氣滯、血瘀、痰濁、寒濕等病理因素的複合疊加,尤重"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的病機轉化。

2. 解剖定位的精準辨識
繼承【醫宗金鑒】"筋骨同治"思想,結合現代解剖學,將膝關節疼痛定位系統化為六大功能區:
髕股區病候多屬"經筋痹阻"
內外側區疼痛常現"絡脈瘀滯"
膕窩區症狀多責之"經氣逆亂"
此定位體系為針灸選穴與手法治療提供精確靶點。

3. 現代診斷的參西用中
主張"以中為本,以西為用",通過影像學檢查實現三重鑑別:
X線分級與中醫"骨痿""骨痹"辨證的相關性研究
MRI顯示的軟骨下骨水腫與"瘀血痹阻"證候的對應關係
排除腫瘤、結核等疾病時的"司外揣內"診斷思維

二、從虛論治的臨床分型
劉教授依【景岳全書】"虛損論"將KOA分為四型:

1. 肝腎虧虛型
病機:乙癸同源虧耗,筋骨失養
方藥:獨活寄生湯化裁,重用桑寄生30g、杜仲15g
特色:配合"湧泉-太溪"藥灸療法

2. 氣血兩虛型
病機:脾失健運,宗筋弛縱
方藥:八珍湯加牛膝、雞血藤
特色:強調"治痿獨取陽明"針刺配穴

3. 陽虛寒凝型
病機:命門火衰,寒凝血瘀
方藥:陽和湯合桃紅四物湯
特色:採用"溫針透灸"療法

4. 痰瘀互結型
病機:絡脈痹阻,痰瘀膠着
方藥: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
特色:發展"點刺放血+拔罐"外治法

三、學術思想的當代價值
劉氏診療體系實現了三重突破:
1. 診斷層面:完成傳統四診與現代影像的範式融合
2. 治療層面:構建"內服-外治-康復"三位一體方案
3. 傳承層面:創立"病證位對應"教學模型,培養骨幹醫師百餘人

此學術體系不僅豐富KOA中醫診療路徑,更為骨傷科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提供範式參考,堪稱當代中醫骨傷學術創新的典範。
石良 發表於 2025-7-28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劉德玉教授膝骨性關節炎診療思想芻議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劉德玉教授融貫中西,其提出的"辨病、辨證、辨位"三維診療體系,實為中醫骨傷科現代化發展的典範。今就其學術要旨略陳管見,以饗同道。

一、三維辨證體系之學術價值
【傷寒論】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之訓,劉氏體系正承此精髓而有所創發。其特色在於:
1. 病證結合:以現代影像學為"望診延伸",既守"有諸內必形諸外"的傳統診法,又借MRI等科技手段突破感官局限。如通過關節面下囊性變辨識"痰瘀互結",實為四診合參的現代詮釋。
2. 定位精準:將膝關節六區壓痛與經絡理論對應。如膕窩外側區屬足太陽經,其痛多責之寒濕下注;髕股區應陽明經,氣滯血瘀多見。此乃【靈樞·經筋】"以痛為腧"理論的具體應用。
3. 證候分層:將本虛標實細化為四型,尤重"肝腎-氣血-筋骨"軸系。其分型暗合張景岳"虛損三本"說,而治則兼采李東垣補中、朱丹溪滋陰之長。

二、從虛論治的臨證發揮
劉氏四型辨證中,尤值玩味者有三:
1. 肝腎虧虛證:取法【醫宗必讀】"乙癸同源"論,以左歸丸合當歸補血湯化裁。現代研究證實,此方能調節軟骨細胞MMP-3/TIMP-1平衡,詮釋了"補腎生髓"的科學內涵。
2. 陽虛寒凝證:創製溫陽蠲痹湯,附子用量謹守"三陰三陽"時辰藥理,辰時給藥效宏力專。此暗合【傷寒論】"附子溫經"之旨,而給藥時序化更具創新。
3. 痰瘀互結證:活用【類證治裁】身痛逐瘀湯,佐以白芥子、僵蠶等滌痰要藥。其辨位用藥尤精:髕股區痛加土鱉蟲,膕窩痛用烏梢蛇,體現"絡病理論"在骨傷科的拓展。

三、學術思想的現代啟示
劉氏經驗啟示我們:
1. 診斷學層面:當建立"症狀-體徵-影像"三維診斷標準,如將骨贅形成對應"骨痹",滑膜增生視為"痰濕",實現中醫術語的客觀化表達。
2. 治療學層面:提出"補虛-祛邪-通絡"時序療法,急性期重祛邪,緩解期主補虛,康復期調氣血,符合【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守病機"之訓。

昔葉天士云:"醫道在乎識證、立法、用方,此為三大關鍵。"劉德玉教授三維體系,誠為當代中醫骨傷科發展的典範。其既守軒岐正脈,又參西學之長,堪為後學津梁。然學術之樹常青,猶待吾輩在臨床實踐中繼續驗證、完善此說。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