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0|回覆: 1

[文學賞析] 歷史故事背後的史學思考跟張國剛教授讀【資治通鑑】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7 09: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title="「」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張國剛著,中華書局2016年8月第一版,48.00元

『史書的價值可以從兩個方面評價:一個是史料價值,一個是史著價值。作為歷史材料,【資治通鑑】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作為史學著作,【資治通鑑】具有不可替代的閱讀鑑賞價值。』這是清華大學張國剛先生在其新著【〖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中特別談到的。誠哉斯言,【資治通鑑】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部重要的編年體通史,不僅在學術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同時,該書也是一部可讀性較強的歷史讀物。

近年來,讀歷史、學歷史成為社會大眾文化生活的新熱點,『百家講壇』的不斷推送,各類歷史講座的持續火爆,成千上萬種歷史類讀物的蜂擁而出,歷史知識與觀念在不同的傳播媒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廣與普及。大眾史學的受眾對象不是學術群體,而是廣大民眾,但不應因其受眾對象的改變而喪失其學術性。【〖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正是這樣一部有學術性的大眾史學著作。

張先生是隋唐史研究大家,對【資治通鑑】一書極其推崇。在早年的求學歷程中,【通鑑】中的隋唐五代部分是激發其學術靈感的重要史料,其成名作【唐代藩鎮研究】便是在此基礎上孕育而成的。

該書用二十講的篇幅描繪了從戰國初年三家分晉到唐代安史之亂的歷史,具體而言,主要包括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以及唐前期的王朝更替史。該書在對歷史片段的選取上並非面面俱到,而是選取那些敘事性強同時又發人深省的歷史事件,讀者讀來感覺重點突出,而無繁瑣枯燥之感。張先生認為,歷史學的根本特徵之一在於它的紀實性敘事,也可以說紀實性敘事是歷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他在書中提到,『【資治通鑑】最有價值的部分,其實就是從具體事情上記述和探究王朝的興衰。我們如果非要深入探究人事背後深層次原因,什麼土地問題啦,賦役制度啦,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那樣許多問題就扯得遠了,那是推脫了當事人的責任。』在他看來,【資治通鑑】本身就是敘事的,因此對【通鑑】的解讀亦當首先遵循歷史學的敘事性原則。講故事是該書的重要敘述方式。

當然,該書所呈現給讀者並不僅僅是眾多的歷史故事,而是要表達一種史學邏輯與思考,這就是其學術性所在。

作者在分析史實時,多次提及領導者和優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這便是史學『經世致用』之體現。如在『三家分晉』中提到了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和領導能力的重要性,在『縱橫捭闔』中又突出了戰略與領導層的關係,認為戰略是一方面,戰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還要看領導層是否賢明。同時,亦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功過進行評論,如秦始皇、漢武帝、王莽、霍光、劉秀、曹操、劉備、孫權、曹丕、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等。

作者對重大歷史事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始終強調『制度』與『人』的互動因素。如高度評價了商鞅變法的意義,並肯定其所提倡的價值觀。同時站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上,認為中國的國家治理結構特色,如果是從制度上尋找起源,那就是商鞅變法。在對秦始皇的評價上,在肯定其領導能力和執政能力的同時,認為他沒能在制度上設計對權力的制約機制,沒能建設發展國家的配套軟件,由此成為了後世君王的反面教材。在對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進行分析時,則強調用人。在談到曹魏政權的衰亡時,認為從曹丕到曹睿片面接受東漢末年的教訓,把權力集中於秘書,依靠秘書治國,從而導致大權旁落。作者還總結了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結論,認為魏晉南北朝已分裂數百年,走向統一是大趨勢。走向統一,有一些關鍵的階段性節點。這段歷史中一個重要的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進而重點敘述了俸祿制、三長制、均田制等重要歷史問題。在對安史之亂的解讀中,認為唐玄宗時代,主要是制度創新不足引起的失序問題,具體地講,就是土地兼併引發的逃戶問題、兵役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由此引發內外軍事失衡,更直接釀成了大禍。作者指出:『制度本身無好壞,關鍵看歷史條件。再好的制度,關鍵還是靠人,看是在什麼樣人的掌控之下。』在書中,作者對於『人』的關懷貫穿始終。

作者還經常運用對比的研究方法,擴大史學認知的時空感和問題意識。如將商鞅變化與希臘時代的雅典城邦的梭倫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相比較,顯示出作者宏大的歷史視野。還將霍光與王莽進行對比,進而揭示西漢後期的權力運作問題。在談到王莽沒有能力解決社會問題時,作者以北宋趙匡胤作為對比,認為趙匡胤相對於王莽而言,解決了唐末五代的問題,反映出作者所具有的通史的史識。在敘述隋末起兵的各個勢力時,認為李密與李淵是最有實力的兩隊人馬。開始是李密占優勢,而最後是李淵得天下,進而分析其原因。

對於學術界存在的爭議,作者也有所闡發。如在談到漢武帝是否真的如【漢書·武帝紀】『贊』總結的那樣,『罷黜百家,表彰六經』,還是尊儒的同時,依然『悉延百端之學』,認為這個問題涉及漢武帝治國理政的方針和政策問題,需要分析。

在材料的運用上,該書不僅大量引用正史文獻,還運用【東觀漢記】【大唐創業起居注】等史料進行佐證。同時,還利用到考古資料,如在談到漢初的授田制度時,就用到了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在談到開元盛世,作者還舉了幾個數字加以說明。如天寶年間的全國人口數、當時的全國耕地面積、開元時期前來朝貢的蕃國數、開元年間整理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卷數。數字的引用不僅使作者的觀點更具說服力,也體現了學術研究的嚴謹性。

讀罷此書,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確是在講故事,但在故事中卻包含有深刻的歷史邏輯與史學思辨。作者的敘述嚴格按照『論從史出』精神,在強調史學的敘事性原則的基礎上,引經據典,不戲說,不假說,既經常援引學界的研究成果(如陳寅恪先生的關隴集團理論),又結合自己的學術經驗,提出獨到的學術見解。

可以說,【〖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是一部充滿了史學智慧與現實關懷、既有學術性又有普及性的著作。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4-10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敘事與思辨之間:【資治通鑑】的現代解讀路徑

張國剛教授的【〖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為當代讀者提供了一把打開這部史學巨著的鑰匙。張氏以其深厚的隋唐史功底,將【通鑑】的敘事藝術與歷史智慧熔於一爐,展現出史學大家化繁為簡的功力。這種解讀方式,恰恰觸及了歷史學本質的二元性——紀實敘事與哲理思辨的辯證統一。

【資治通鑑】的獨特價值,首先體現在其"敘事史學"的典範性上。司馬光以三十年光陰淬鍊出的這部編年體巨著,不是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通過嚴謹的史料取捨與精妙的敘事安排,構建起一套理解中國歷史的內在邏輯。張著敏銳地把握住這一特質,在解讀中不刻意追求所謂"深層結構",而是讓歷史人物的抉擇與行動自然呈現其警示意義。這種尊重原著敘事特性的解讀方式,反而使讀者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歷史的脈動。

當代大眾史學常陷入兩難困境:或流於膚淺的故事化,或墮入生硬的學術化。張著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既保持了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敘事的生動性。書中對"三家分晉"、"安史之亂"等關鍵節點的剖析,既還原了歷史現場的戲劇性,又揭示了制度變遷的必然性。這種平衡藝術,正是基於對【通鑑】文本特性的深刻理解——司馬光本人就是通過具體史事的編排,來體現其政治理念與歷史觀照。

張著特別強調歷史人物的主體性,這一視角頗具啟發性。在分析唐代藩鎮問題時,作者沒有簡單歸因於制度缺陷,而是通過節度使個人的政治抉擇,展現歷史發展的多種可能性。這種解讀方式,既避免了決定論的窠臼,又為當代讀者提供了真切的歷史借鑑。當歷史不再是一連串冷冰冰的"必然規律",而成為充滿人性溫度的生命經驗時,其現代意義自然顯現。

【通鑑】作為傳統史學的高峰,其核心價值在於建立了"敘事"與"訓誡"的有機聯繫。張著的二十講內容,每一講都是對這一傳統的現代詮釋。無論是討論領導藝術還是治國方略,作者都讓司馬光的原始敘事先行,而後自然導出歷史智慧。這種"寓論於史"的方法,恰恰回歸了中國史學"述而不作"的正統。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歷史知識的普及已非難事,但歷史智慧的傳承仍屬不易。張國剛教授對【資治通鑑】的解讀示範了如何將古典史學資源轉化為現代精神財富。讀者若能透過張著的引導,進而直接閱讀【通鑑】原文,體會司馬光"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著史宗旨,或許能夠獲得更為深刻的歷史啟示。畢竟,真正有價值的史學思考,永遠建立在紮實的文本閱讀與獨立的批判思維之上。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4-25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資治通鑑】的敘事智慧與當代史學價值芻議

張國剛教授新著【〖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的出版,恰為當代史學大眾化傳播提供了典範性文本。作為研究隋唐史逾四十載的學者,張氏對【通鑑】的解讀既葆有專業史家的洞見,又實現了經典文本的現代轉譯,這種"雙重視域"的融合頗具方法論啟示。

【通鑑】的獨特價值體系,誠如張氏所言,體現於史料與史著的雙重維度。就隋唐五代部分而言,司馬光團隊對【實錄】【國史】的系統整理,使散佚文獻的精要得以保存,其史料輯佚功能已為陳寅恪等大家所實證。而作為敘事藝術,該書承繼【左傳】"以事系日"的傳統,發展出"紀事本末體"的雛形,在編年體框架中完成因果敘事,這種"時空雙維"的書寫策略,至今仍是歷史編纂學的經典範式。

張著選取三家分晉至安史之亂為敘事主線,實具深意。這段長達千年的歷史嬗變期,恰是中國帝制時代政治制度"奠基-定型-轉型"的關鍵階段。書中對玄武門之變、牛李黨爭等事件的聚焦,不僅因其戲劇性張力,更因這些節點深刻揭示了"制度與人情"的永恆命題。這種"關鍵節點分析法",既避免通史常有的平鋪直敘,又規避了專題研究的碎片化傾向。

值得關注的是張氏對【通鑑】敘事倫理的詮釋。他將司馬光的"臣光曰"視為"歷史裁判"的典型案例,指出這種"就事論事"的評判方式,實際構建了"責任史學"的範式。相較於現代史學對結構因素的過度強調,傳統史家更注重歷史當事者的主體選擇,這種"人事本位"的觀察視角,對矯正當下歷史虛無主義頗具鏡鑒意義。

在史學大眾化的實踐中,張著示範了學術嚴謹與傳播效度的平衡。其二十講結構暗合【通鑑】"以年為經,以事為緯"的體例,每講設置"制度背景""人物圖譜""事件經緯"三層結構,既保全歷史複雜性,又形成認知階梯。這種"洋蔥式"闡釋策略,或可為同類著作提供範式參考。

【通鑑】的當代閱讀,本質上是對中國治理智慧的解碼過程。張著揭示的"家國同構"敘事模式,實為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密碼。當讀者透過長樂老馮道、救時宰相姚崇等人物命運,體察制度設計與人性博弈的永恆張力時,歷史便真正實現了"鑑往知來"的功能。此即錢穆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的生動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