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82|回覆: 0

[醫藥臨床] 高榮林談治學與臨證心得

[複製連結]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2-5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高榮林,國醫大師路志正首屆研究生,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高榮林教授熟諳醫學經典,注重臟腑辨證,長於內科疾病及疑難雜病的治療,特訪談如下。

【成長與治學】

問:在您的成長過程中,對您影響較大的著作有哪些?

答:對我影響較大的經典著作有【內經】【傷寒論】,沈金鰲的【雜病源流犀燭】,還有尤在涇的【金匱翼】等。

:在您的成長過程中,對您影響較大的老師有哪些?

答:路志正、董德懋。國醫大師路志正是我的研究生導師,他重視脾胃,重視濕邪,我們一起編寫了【中醫濕病證治學】,對臨床實際問題的解決很有意義。董德懋教授重視脾胃,他認為脾貴健通和暢,調脾胃可安五臟,並主張藥量宜輕,用藥宜精。我臨床用藥藥味少,善於抓疾病的主要矛盾。作為醫生,要考慮病人的經濟能力和脾胃承受能力。

問:從您的成長曆程來講,您認為怎樣才能學好中醫?中醫的優勢在哪裏?

答:我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最早是在內科教研室工作,1984年由內科教研室調到內三(心肺科)工作,1988年當內科主任。到了1996年內科分科,我分到呼吸科工作,1999年到疑難病科,2004年到名老中醫研究室。在這個歷程中,我在內科、疑難病科都工作過,重症、大內科都幹過。我認為要根據病人情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思路要寬,不要受西醫固有觀點束縛。中西醫結合目前難在理論創新,思路較窄,辦法較單一。拿腫瘤來講,西醫針對病的改變,中醫優勢在於針對人的整體。

【理論與臨床】

問:您是怎麼認識路志正教授調理脾胃治胸痹的觀點?

答:我的師弟李連成跟路志正教授學習,畢業時寫了【路志正調理脾胃治療冠心病】的文章,後來我們根據路志正教授的想法報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課題,進行了經驗整理、臨床驗證。路志正教授曾治療一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該患者每次吃飯時,心絞痛則發作,西醫治療無效,路志正教授用香砂六君子湯合丹參飲治療,效果很好。當時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多用活血化瘀、益氣養陰法,調理脾胃是否可以?路志正教授理論結合臨床經驗,提出調理脾胃治療冠心病五法,即健脾益氣、溫中、補益心脾、健脾化痰、化濕。在這五法中,益氣、化痰、補益法常用,我們搞了臨床方案進行臨床觀察,設有對照,療效觀察較好。後來在國家973項目課題中對路志正教授調理脾胃治胸痹做了進一步研究。

問:您個人臨床治療胸痹常用何法?

答:我臨床治療胸痹常用健脾化痰、化濕法,療效不錯。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生化不足則心血不足,生化健旺則心血充足,脾氣健運則氣血通暢。心與脾胃,經絡上有聯繫。對於脾氣虛證,主要表現為疲乏、心慌、氣短、食少、納呆、腹脹或餐後胸悶、心絞痛發作等症狀,常合用丹參飲,我喜用丹參、砂仁。健脾化痰常用小陷胸湯,臨床以胸悶為主,舌苔厚膩,脈滑;祛痰濕用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肝氣不舒,兼挾痰熱,用柴胡疏肝散合小陷胸湯。

對於年齡偏大的患者,我認為冠心病的發生多為心氣虛、氣陰兩虛,而瘀血是中間體、次生因素,用藥選用黃芪、黨參、麥冬、五味子、紅景天、丹參、砂仁,或用黨參、黃精、黃芪、赤芍、鬱金。

問:您臨床治療胸痹用活血化瘀法嗎?治療時會考慮冠心病單支、雙支、三支病變嗎?

答:我臨床也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胸痹,血府逐瘀湯也常用。瘀血明顯,表現為舌紫暗、唇青、胸痛厲害時應用。我治療冠心病辨證不看單支、雙支、三支病變,以辨證論治為主。

問:您對於心律失常如何治療?

答:我治療心律失常不是以房早、室早等西醫病名為區分的。我對於心律失常的治療首先看是否氣虛,心律失常患者氣虛證為多,治療以補心氣為先,我用黃芪15~30克配合生脈散加減(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有瘀滯加川芎、赤芍、鬱金;有瘀血用丹參飲;痰阻用瓜蔞薤白半夏湯;痰熱用小陷胸湯。如溫陽用桂枝10克,嚴重者用制附子6克,加養心的藥物(酸棗仁、柏子仁),通心活血的藥物(鬱金、菖蒲),理氣的藥物(甘松、砂仁、元胡、香附、鬱金)。

岳美中教授治療心律失常,常用人參(紅參或黨參)、琥珀(裝膠囊)、三七粉。我常用纈草、甘松、黃柏。甘松可寧心。我認為黃柏治療心律失常效果很好,可清熱、利尿,這樣在益氣的同時加清,避免了補致壅塞。另外,黃柏苦可祛濕、寧心。黃連更苦、燥,我只選黃柏、黃連中的一種來使用。苦參我不常用。

臨床舌脈辨證要點:舌有裂紋屬氣虛傷陰甚,氣陰兩虛,汗出多用生脈飲;舌淡胖用黨參、黃芪、白朮健脾益氣。

問:您治療心律失常經常用炙甘草湯嗎?您認為它的君藥是什麼?

答:我臨床上治療心律失常用炙甘草湯,但不太經常用。我認為君藥是生地,因為它量大。

問:您如何治療心力衰竭?

答:我認為心衰主要是心氣虛,涉及水液,不完全是單純心氣虛。治療除益氣外,常加利水、化濕、溫陽藥,常用生黃芪30~45克,苓桂術甘湯溫陽通心,心慌、頭暈、噁心可用,利水用茯苓30克,六君子湯、附子湯的藥物多用常量,木防己湯用防己10克。

問:您對於眩暈如何治療?

答:眩暈的治療,我根據臨床表現,氣血不足的益氣養血,我更注重養血,四物湯加砂仁3克,我常用生熟地各10~15克、白芍15克、川芎6克、當歸10克。再就是肝陽上亢、痰飲等證,肝陽上亢者,用鎮肝熄風湯化裁,方用生赭石15克、懷牛膝15克、白芍15~30克養肝;天麻10克、葛根10~15克平肝;天麥冬各10克、生龍牡各30克養陰。

高血壓患者加鈎藤,我更注重肝腎不足,用杞菊地黃丸,其中生地或熟地10克(大便干的只用生地,如患者怕冷、舌淡暗、大便軟用熟地不用生地)、山藥15克、山萸肉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天麻15克、鈎藤15克、石決明30克、生龍牡各30克。

問:您如何治療失眠?

答:失眠與五臟六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其中與心、肝、膽、脾、胃、腎最為密切,我治療失眠從五臟論治,調和陰陽並注重臟腑功能的協調。

從心論治要清心、養心、寧心。清心常用瀉火導熱、滋陰降火、化痰瀉濁等法;養心常用補益心氣、滋養心血、溫補心陽、滋補心陰等法;寧心常用龍骨、牡蠣等重鎮安神藥或炒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遠志等滋養安神藥或定志丸等補心定志。

從肝論治則要清肝、柔肝、疏肝、平肝。清肝瀉火,邪熱去則魂歸,藥用丹皮、炒梔子、龍膽草;養肝和血,肝血足則魂藏,藥用白芍、當歸、枸杞子;疏肝理氣,肝氣和則魂安,藥用柴胡、枳實、香附;平肝潛陽,肝陽平則魂寧,藥用羚羊角、珍珠母、生牡蠣。從膽論治則需溫膽、清膽、利膽。肝膽氣機鬱結,脾胃升降失序,木郁化火、土壅濕聚是為釀痰化熱之源,痰與火熱合邪擾動心神遂致失眠。凡屬痰熱擾心、心虛膽怯、膽氣鬱阻、胃氣失和之失眠,用溫膽湯治療常常收到較好效果。

我治療失眠也常用交泰丸,黃連用3~6克,肉桂用1~3克。痰熱內擾用溫膽湯加酸棗仁15克、遠志10克、石菖蒲10克、生龍牡各30克、生竹茹10克、黃連6克,我很少用甘草,甘草俗稱國老,佐使藥,我幾乎不用。

問:您對於咳嗽如何治療?臨床如何運用小青龍湯?

答:咳嗽與肺、肝、脾、胃、腎關係密切,尤其是難治性咳嗽,我常用宣肺解表加消(食)積健脾。我臨床運用小青龍湯治療寒飲咳嗽,咳嗽吐痰清稀,背寒,用麻黃3克、細辛2~3克、五味子10克、白芍15克、半夏9克、乾薑6克、甘草6克、桂枝10克。

問:您如何認識治未病?

答:治未病是一個理念,調理是個狀態,比如說八段錦、氣功,不是針對某一病來治療。預防不能太具體化,不應千篇一律,根據個人身體情況、疾病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共性上有統一,還要根據各種情況有所區別。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7-25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高榮林教授治學與臨證心得芻議

高榮林教授作為國醫大師路志正先生之高足,其治學門徑與臨證心法,實為當代中醫學術傳承之典範。細繹訪談內容,可得三重學術要義:

一、經典為基,兼收並蓄
高氏治學尤重【內經】【傷寒論】等元典,更取法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尤在涇【金匱翼】等明清專著,形成"以經立綱,以論為緯"的學術架構。其特別推崇路志正、董德懋二師"脾胃為要"的學術思想,將【中醫濕病證治學】的編撰視為理論聯繫實際的典範。董氏"脾貴健通和暢"之論,在高氏臨床實踐中體現為"藥味少而精,劑量輕而准"的處方特色,深得"四兩撥千斤"之妙。

二、辨證思維,超越窠臼
高氏歷經內科、心肺科、呼吸科、疑難病科等多崗位歷練,形成"病證結合,以證為主"的診療模式。其強調突破西醫病名束縛,以中醫整體觀駕馭複雜病情,此點於腫瘤治療中尤為突出。所謂"西醫治病之變,中醫調人之常",正是對中西醫根本差異的洞見。對於路志正"調理脾胃治胸痹"的創新理論,高氏通過課題研究予以驗證,揭示香砂六君子湯合丹參飲治療餐後心絞痛的機理,完善了冠心病中醫診療體系。

三、臨證要訣,以人為本
高氏臨床特別注重"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其處方不僅考慮病機,更顧及患者經濟承受力與脾胃功能,體現"醫乃仁術"的本質。在疑難病診治中,善用"臟腑相關"理論,通過調脾胃以安五臟,往往收"執簡馭繁"之效。這種既恪守中醫傳統思維,又直面現代醫療現實的實踐智慧,正是中醫生命力之所在。

高榮林教授的學術軌跡啟示後學:中醫傳承貴在"守正創新",既需深研經典築牢根基,更要通過多臨床、多實踐來拓展診療視野。其"以脾胃為樞機,以整體觀為統帥"的學術特色,不僅延續了燕京醫學流派的精髓,更為當代中醫疑難病診療提供了重要範式。學者若能參透其中"辨證求本,用藥求精"的奧義,自可於臨床中得心應手。
+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7-30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高榮林教授治學與臨證心得芻議

高榮林教授作為路志正先生高足,其學術思想深具淵源,今就其訪談所述,略陳管見。

一、治學根基與師承脈絡
高氏治學,首重經典。【內經】【傷寒】為其根本,此乃醫家之通識。然其特重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尤在涇【金匱翼】二書,足見其於雜病辨治之用心。沈氏以"源流"為綱,尤氏以"翼"為用,皆體現由博返約、以簡馭繁之旨,與高氏臨床藥味少而精之風格暗合。

師承方面,路志正、董德懋二公影響至深。路氏重脾胃、濕邪之說,董氏"脾貴健通和暢"之論,皆被高氏融會貫通。尤可注意者,二家雖同調脾胃,路氏偏重濕邪為患,董氏則強調通和之性,高氏兼采二長,形成"輕靈周暢"的用藥特色,實得師門真傳。

二、臨證思維特色
高氏經歷內科、心肺、呼吸、疑難病等多科歷練,其臨證思維有三重境界:
1. 臟腑辨證為本,尤重脾胃樞紐。觀其闡釋路氏調理脾胃治胸痹之理,非簡單套用,而是通過香砂六君子湯合丹參飲的方證對應,體現"脾胃為後天之本"的深層機理。
2. 疑難病辨治,善抓主要矛盾。其用藥精少,既承董氏"藥量宜輕"之教,更含"治病必求於本"之妙。
3. 中西醫融通而不失主體。其批評當下中西醫結合"思路較窄,辦法較單一",實指出現代中醫臨證常見之弊——以西律中、方證分離。

三、中醫教育啟示
高氏成長曆程對後學有三點啟示:
1. 經典與臨床互參。其重視【金匱翼】等臨床著作,提示經典學習需結合後世發揮。
2. 師承與創新並重。對路氏脾胃治胸痹理論,既能繼承又通過課題研究加以驗證發展。
3. 專科與通識兼顧。其多科輪轉經歷,恰合中醫"整體觀念"之要義。

結語:
高榮林教授之學,根柢經典而能化用,承繼師說而有發揮。其臨證思路開闊而不失法度,用藥精當而兼顧人情,實為當代中醫"守正創新"之典範。然其學術精髓,猶待吾輩深入研求,非此短文所能盡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