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4|回覆: 2

[思維啟發] 讀經·該不該與如何讀

[複製鏈接]
+
無端 發表於 2016-12-3 15: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讀經:要不要讀?怎麼讀?

編者按:前不久,由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趙法生博士主編的『大眾儒學經典』叢書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叢書出版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聯合舉辦了『「大眾儒學經典」新書發布暨當前讀經問題研討會』。為此,本報約請三位與會學者撰文,圍繞當前社會各界關注和熱議的『讀經』問題較為系統地闡述其看法,以供關心這一話題者參考。

" title="「」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最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趙法生博士主編的『大眾儒學經典』叢書,這套書『以現代的視野、大眾的角度、踐行的立場、深入淺出的講解』,為當前的大眾儒學教育提供了一套很好的教材,這是值得祝賀的。與這套書的出版相伴隨的是,當前有關於讀經問題的討論。藉此機會,我也就『讀經』問題略抒己見。

關於讀經問題,我想首先是該不該讀。這個問題當然是在中國近代以後才出現的,時代變化了,以往時代的經典在現時代還有價值嗎?還應該讀嗎?這樣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以前是給予否定回答的,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則逐漸有了新的認識。在我看來,重要的是要正確處理文化之『變』與『常』的關係。文化之『變』就是文化的時代性、階段性。隨着時代的發展,文化要有所『損益』變革,從而有綜合創新,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化之『常』就是文化的連續性、繼承性。時代雖然不同了,但是不同時代的文化並不是斷絕的,而仍然是有連續性的,我們要繼承中國文化歷代相『因』的『常道』,承認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在現時代仍然有其價值,這也是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個前提。中國古代的『經史子集』,『經』是子、史之源,集是子之流衍,『經』處於傳統文化的根源和統率地位。『經者常也』,在經書中有中國文化、儒家思想的『常道』。我們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儒家思想的『常道』,那就應該讀經。

其次是應該如何讀經,這也是當前關於讀經討論的重點問題。馮友蘭先生在其所著【中國哲學史】中曾把中國哲學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子學時代』是先秦諸子各自立說,『經學時代』則是漢武帝以後至晚清,大部分著書立說者必須『依傍』經書,對經書作出訓詁解釋之後才能據經而立說。經學時代的思維方式是『經稟聖裁』,『經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所立說者只是『詁經之說而已』。那麼,現時代的讀經是否要返回到以前的『經學思維方式』呢?我認為,時代不同了,我們對經書也要有一種新的認識。其實,在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之後,中國學界就已經有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此即『哲學』的思維方式。如王國維所說:『余謂不研究哲學則已,苟有研究之者,則必博稽眾說而唯真理之從。』『今日之時代,已入研究自由之時代,而非教權專制之時代。苟儒家之說而有價值也,則因研究諸子之學而益明其無價值也,雖罷斥百家,適足滋世人之疑惑耳。』『聖賢所以別真偽也,真偽非由聖賢出也;所以明是非也,是非非由聖賢立也。』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我們一方面對經書持尊重的態度,另一方面也要有所分析,有所參稽比較。經書中包含着中國文化的『常道』,但是經書中並不全是『常道』;經書中有『真理』,但是並非『句句是真理』。比如【禮記·內則】說:『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如果經書全是絕對真理,那麼中國的女性出門就和當今的伊斯蘭教婦女差不多,甚至還要更嚴格。

關於如何讀經,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

其一,青少年讀經要與現代學科教育相結合,我反對那種完全封閉式的『全日制讀經』。元代以後的科舉只立『德行明經』一科,又以八股文取士,這是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同的是,宋代的大教育家胡瑗曾有『蘇湖之法』或『明體達用之學』,其設教有『經義齋』和『治事齋』,經義齋是『明體』,治事齋則是『達用』的分科教育,『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講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曆以明數』,以求『舉而措之天下,能潤澤斯民,歸於皇極者』(『皇者大也,極者中也』)。朱熹晚年在【學校貢舉私議】中也有類似的思想。晚清的學制改革,廢科舉,興學校,將西方的近現代學科納入學制之中,當時亦把胡瑗的『蘇湖之法』和朱子的【學校貢舉私議】作為根據,這種改革實也符合中國傳統教育發展的邏輯。因此,今日之兒童讀經,應與現代學科教育相結合。如果採取完全封閉式的『全日制讀經』,則不僅誤人而且誤國。

其二,青少年讀經要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我反對那種在偏遠山林中『出家』式的寄宿制兒童讀經。儒家傳統以孝悌為仁之本,由親親而仁民,由仁民而愛物,家庭教育實為個人修身成長的本源。又如錢穆先生所說,『中國人的家庭,實即中國人的教堂』。今日之兒童讀經,應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如果採取那種在偏遠山林中『出家』式的寄宿制兒童讀經,則背離儒家傳統的重視家教,勢必使親情疏遠,對人情世故產生隔膜,不利於兒童的心理健康和學識、學養的正常發展。

其三,今日之讀經要借鑑傳統的讀經方法,而不應是那種強制性、機械式的所謂『包本背誦讀經法』。在儒家經典中,尊師重教莫過於【禮記·學記】,而【學記】也十分重視教學方法。如其特別重視『教學相長』,也就是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相互激勵,互有長進。『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這是對學生的要求;『教然後知困……知困,然後能自強也』,這是對教師的要求。『自反』和『自強』都必須在師生之間良性的教學互動中才能實現,而不是只一句『小朋友,跟我讀』所能實現的。【學記】還很重視學習的循序漸進,『學不躐等』,如說:『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朱熹說:『這幾句都是上兩字說學,下兩字說所得處。如離經(斷句)便是學,辨志是所得處。他仿此。』可見,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主張學行一致,知行合一,把學識的不斷進步與德行境界的逐步提升密切結合起來。能夠『敬業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知類通達』等等,不是只靠『包本背誦』所能達到的。在『大成階段』,能夠『強立而不返』,即能夠堅持原則,有獨立的見解,有道德的操守,不隨意改變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這尤其可貴。【學記】還說:『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這是說在課內和課餘都有適當的安排,傳統的教學內容也豐富多彩,情趣盎然,並不是枯燥無味,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記】又指出,學生有不同的心理素質,教師要『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這就是主張要『因材施教』。【學記】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教學的語言要『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這就是主張啟發式教學,如孔子所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記】重視教育方法,將其提升到『教之所興廢』的高度。【學記】說:『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對教師提出了如此高的要求,願與輔導讀經的教師以及從事其他教育的教師們共誡共勉!(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9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經之必要與方法

經典之為物,乃民族精神之結晶,文化命脈之所系。今人質疑讀經之價值,實昧於文化"常""變"之理。文化固有時代之變,然其核心價值恆常不易,此即"常"之所在。經籍所載,正是民族文化之"常",豈可因時代變遷而輕棄?

讀經之法,當以"明體達用"為要。今人編撰【大眾儒學經典】,擇取精要,註解通俗,實為善舉。然讀經非徒記誦而已,須以現代眼光審視,以實踐精神體證。如【論語】"仁"之教,當與當代公民道德相印證;【孟子】"民本"思想,可與民主理念相發明。

至於讀經次第,宜由淺入深。先讀【論語】【孟子】等基本典籍,再及五經。每讀一段,當反求諸己,思其於今日生活之啟示。如此,則古聖先賢之智慧,自能化為今人精神之資糧。
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4-15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讀經之要義:在變與常之間尋求文化慧命

關於讀經問題,實乃關涉中華文化慧命傳承之大事。經者,常也,乃民族文化精神之結晶,承載着華夏文明數千年來對宇宙人生之根本思考。然時代變遷,讀經之道亦當有所損益,不可拘泥於古,亦不可輕棄傳統。

讀經之必要性,實乃文化自覺之體現。經典之為經典,正在於其超越時空之永恆價值。孔子刪【詩】【書】,定【禮】【樂】,非為復古,實為"述而不作"之文化傳承。朱子云:"讀書須是虛心切己,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此語道出讀經之真諦——非為記誦辭章,實為心性修養。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民族文化認同更顯重要,讀經實為建立文化主體性之根基。

然則讀經之法,不可不慎。傳統經學確有"疏不破注,注不破經"之弊,將經典神聖化、教條化,此乃讀經之大忌。今日讀經,當取"六經注我"之態度。陸九淵言:"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此語實為讀經之要訣。經典之價值,不在其文字本身,而在其所啟發之智慧。讀經者當以開放心態,與經典對話,既尊重文本原意,又不為文字所囿。

當代讀經尤需注意三重境界:其一,文字訓詁,明其本義;其二,義理闡發,通其精神;其三,切己體察,化其智慧。王陽明云:"讀書須要曉得書中之言是吾心本來有的。"讀經之最高境界,當是借聖賢之言,發明本心,成就德性。今日教育中之讀經,不必強求背誦,而當注重引導思考,使經典智慧與現代生活相融通。

至於讀經內容之選擇,當以"四書"為先。【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實為儒學精髓所在,文字簡約而義理深遠,最宜作為入門。程子謂:"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此說雖有偏頗,然確實道出四書之基礎地位。至於五經,則可循序漸進,擇要而讀。

讀經之目的,終究在於培養健全人格。張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四句最能彰顯讀經之終極價值。在物質主義盛行之當下,讀經可提供精神家園,安頓心靈。然必須注意,讀經不可流於形式,淪為文化表演;亦不可固步自封,排斥其他文明精華。

總之,讀經問題實為文化傳承與創新之縮影。我們當以開放而審慎之態度,既珍視傳統智慧,又面向現代需求,使經典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如此,方可謂善讀經者。
得瑟炊煙花 發表於 2025-4-26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讀經之要義:在常變之際尋文化根脈

關於讀經之討論,實乃關涉中華文化命脈之大事。經者,常道也,乃民族文化精神之載體。然時代變遷,讀經之態度與方法亦當有所調整,此即文化之"常"與"變"的辯證關係。

一、讀經之必要性:文化傳承的根基所在

經典之為物,非僅為古人遺存之文字,實乃民族精神之結晶。章學誠【文史通義】云:"六經皆史也",道出經典與民族歷史記憶之深刻聯繫。經書所載,非一家之私言,實乃歷代先賢智慧之積澱。若【論語】之"仁"、【孟子】之"義"、【周易】之"變通",皆為中華文化之核心價值,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恆意義。

今人常疑:科技昌明之世,讀古經有何用處?此問實未解文化傳承之真諦。錢穆先生曾言:"欲亡其國者,必先亡其史;欲亡其史者,必先亡其文。"經典正是民族精神之基因圖譜,若棄之不顧,則文化認同將無所依託。觀今日社會道德失范、價值混亂之現象,更顯經典教育之迫切。

二、讀經之方法論:解經而非拘經

讀經之道,貴在"得意忘言"。傳統經學有漢學、宋學之分,一重訓詁考據,一重心性義理,各有所長。今人讀經,當兼采二者之長:既需文字訓詁之基礎功夫,以明經典本義;又需義理闡發之現代視野,使古智今用。

朱熹【讀書法】云:"讀書須是虛心切己,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此語道出讀經之要訣:非為記誦辭章,而在體認踐行。今之讀經者,當避免兩種偏頗:一為盲目崇古,將經典視為不可更易之教條;二為輕率否定,以現代觀念簡單裁量古人智慧。

三、大眾讀經之路徑: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趙法生博士主編【大眾儒學經典】,實為適應當代需求之善舉。大眾讀經,當遵循以下原則:

其一,擇要而讀。四書五經不必盡讀,可選【論語】【孟子】等核心文本入門。如梁啓超【國學入門書要目】所示,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其二,注重詮釋。讀經需輔以可靠註疏,避免望文生義。程子言:"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此即強調理解經典背後的精神實質。

其三,聯繫現實。讀經貴在"通經致用",將經典智慧與當代生活相結合。如【大學】"格物致知"可與科學精神相印證,【中庸】"中和"思想可資社會治理參考。

結語

讀經問題,實為中華文化現代轉型之縮影。我們既不可如清末腐儒之泥古不化,亦不可似五四激進者之全盤否定。當以"溫情與敬意"(錢穆語)對待經典,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開新。唯有如此,方能使經典智慧真正活在現代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之中,為民族復興提供文化支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