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18|回復: 2

[思維啟發] 读经·该不该与如何读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2-3 15: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读经:要不要读?怎么读?

编者按:前不久,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赵法生博士主编的『大众儒学经典』丛书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大众儒学经典」新书发布暨当前读经问题研讨会』。为此,本报约请三位与会学者撰文,围绕当前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读经』问题较为系统地阐述其看法,以供关心这一话题者参考。

" title="‘’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赵法生博士主编的『大众儒学经典』丛书,这套书『以现代的视野、大众的角度、践行的立场、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当前的大众儒学教育提供了一套很好的教材,这是值得祝贺的。与这套书的出版相伴随的是,当前有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借此机会,我也就『读经』问题略抒己见。

关于读经问题,我想首先是该不该读。这个问题当然是在中国近代以后才出现的,时代变化了,以往时代的经典在现时代还有价值吗?还应该读吗?这样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是给予否定回答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则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文化之『变』与『常』的关系。文化之『变』就是文化的时代性、阶段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要有所『损益』变革,从而有综合创新,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之『常』就是文化的连续性、继承性。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是不同时代的文化并不是断绝的,而仍然是有连续性的,我们要继承中国文化历代相『因』的『常道』,承认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在现时代仍然有其价值,这也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前提。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经』是子、史之源,集是子之流衍,『经』处于传统文化的根源和统率地位。『经者常也』,在经书中有中国文化、儒家思想的『常道』。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儒家思想的『常道』,那就应该读经。

其次是应该如何读经,这也是当前关于读经讨论的重点问题。冯友兰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哲学史〗中曾把中国哲学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子学时代』是先秦诸子各自立说,『经学时代』则是汉武帝以后至晚清,大部分著书立说者必须『依傍』经书,对经书作出训诂解释之后才能据经而立说。经学时代的思维方式是『经禀圣裁』,『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所立说者只是『诂经之说而已』。那么,现时代的读经是否要返回到以前的『经学思维方式』呢?我认为,时代不同了,我们对经书也要有一种新的认识。其实,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之后,中国学界就已经有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此即『哲学』的思维方式。如王国维所说:『余谓不研究哲学则已,苟有研究之者,则必博稽众说而唯真理之从。』『今日之时代,已入研究自由之时代,而非教权专制之时代。苟儒家之说而有价值也,则因研究诸子之学而益明其无价值也,虽罢斥百家,适足滋世人之疑惑耳。』『圣贤所以别真伪也,真伪非由圣贤出也;所以明是非也,是非非由圣贤立也。』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一方面对经书持尊重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要有所分析,有所参稽比较。经书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常道』,但是经书中并不全是『常道』;经书中有『真理』,但是并非『句句是真理』。比如〖礼记·内则〗说:『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如果经书全是绝对真理,那么中国的女性出门就和当今的伊斯兰教妇女差不多,甚至还要更严格。

关于如何读经,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

其一,青少年读经要与现代学科教育相结合,我反对那种完全封闭式的『全日制读经』。元代以后的科举只立『德行明经』一科,又以八股文取士,这是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的是,宋代的大教育家胡瑗曾有『苏湖之法』或『明体达用之学』,其设教有『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是『明体』,治事斋则是『达用』的分科教育,『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以求『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皇者大也,极者中也』)。朱熹晚年在〖学校贡举私议〗中也有类似的思想。晚清的学制改革,废科举,兴学校,将西方的近现代学科纳入学制之中,当时亦把胡瑗的『苏湖之法』和朱子的〖学校贡举私议〗作为根据,这种改革实也符合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逻辑。因此,今日之儿童读经,应与现代学科教育相结合。如果采取完全封闭式的『全日制读经』,则不仅误人而且误国。

其二,青少年读经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我反对那种在偏远山林中『出家』式的寄宿制儿童读经。儒家传统以孝悌为仁之本,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家庭教育实为个人修身成长的本源。又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人的家庭,实即中国人的教堂』。今日之儿童读经,应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如果采取那种在偏远山林中『出家』式的寄宿制儿童读经,则背离儒家传统的重视家教,势必使亲情疏远,对人情世故产生隔膜,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识、学养的正常发展。

其三,今日之读经要借鉴传统的读经方法,而不应是那种强制性、机械式的所谓『包本背诵读经法』。在儒家经典中,尊师重教莫过于〖礼记·学记〗,而〖学记〗也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如其特别重视『教学相长』,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相互激励,互有长进。『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是对学生的要求;『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是对教师的要求。『自反』和『自强』都必须在师生之间良性的教学互动中才能实现,而不是只一句『小朋友,跟我读』所能实现的。〖学记〗还很重视学习的循序渐进,『学不躐等』,如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朱熹说:『这几句都是上两字说学,下两字说所得处。如离经(断句)便是学,辨志是所得处。他仿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主张学行一致,知行合一,把学识的不断进步与德行境界的逐步提升密切结合起来。能够『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等等,不是只靠『包本背诵』所能达到的。在『大成阶段』,能够『强立而不返』,即能够坚持原则,有独立的见解,有道德的操守,不随意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尤其可贵。〖学记〗还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是说在课内和课余都有适当的安排,传统的教学内容也丰富多彩,情趣盎然,并不是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记〗又指出,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这就是主张要『因材施教』。〖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的语言要『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这就是主张启发式教学,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重视教育方法,将其提升到『教之所兴废』的高度。〖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对教师提出了如此高的要求,愿与辅导读经的教师以及从事其他教育的教师们共诫共勉!(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9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读经之必要与方法

经典之为物,乃民族精神之结晶,文化命脉之所系。今人质疑读经之价值,实昧于文化"常""变"之理。文化固有时代之变,然其核心价值恒常不易,此即"常"之所在。经籍所载,正是民族文化之"常",岂可因时代变迁而轻弃?

读经之法,当以"明体达用"为要。今人编撰《大众儒学经典》,择取精要,注解通俗,实为善举。然读经非徒记诵而已,须以现代眼光审视,以实践精神体证。如《论语》"仁"之教,当与当代公民道德相印证;《孟子》"民本"思想,可与民主理念相发明。

至于读经次第,宜由浅入深。先读《论语》《孟子》等基本典籍,再及五经。每读一段,当反求诸己,思其于今日生活之启示。如此,则古圣先贤之智慧,自能化为今人精神之资粮。
明月圆缺 發表於 2025-4-15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读经之要义:在变与常之间寻求文化慧命

关于读经问题,实乃关涉中华文化慧命传承之大事。经者,常也,乃民族文化精神之结晶,承载着华夏文明数千年来对宇宙人生之根本思考。然时代变迁,读经之道亦当有所损益,不可拘泥于古,亦不可轻弃传统。

读经之必要性,实乃文化自觉之体现。经典之为经典,正在于其超越时空之永恒价值。孔子删《诗》《书》,定《礼》《乐》,非为复古,实为"述而不作"之文化传承。朱子云:"读书须是虚心切己,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此语道出读经之真谛——非为记诵辞章,实为心性修养。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民族文化认同更显重要,读经实为建立文化主体性之根基。

然则读经之法,不可不慎。传统经学确有"疏不破注,注不破经"之弊,将经典神圣化、教条化,此乃读经之大忌。今日读经,当取"六经注我"之态度。陆九渊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此语实为读经之要诀。经典之价值,不在其文字本身,而在其所启发之智慧。读经者当以开放心态,与经典对话,既尊重文本原意,又不为文字所囿。

当代读经尤需注意三重境界:其一,文字训诂,明其本义;其二,义理阐发,通其精神;其三,切己体察,化其智慧。王阳明云:"读书须要晓得书中之言是吾心本来有的。"读经之最高境界,当是借圣贤之言,发明本心,成就德性。今日教育中之读经,不必强求背诵,而当注重引导思考,使经典智慧与现代生活相融通。

至于读经内容之选择,当以"四书"为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实为儒学精髓所在,文字简约而义理深远,最宜作为入门。程子谓:"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此说虽有偏颇,然确实道出四书之基础地位。至于五经,则可循序渐进,择要而读。

读经之目的,终究在于培养健全人格。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四句最能彰显读经之终极价值。在物质主义盛行之当下,读经可提供精神家园,安顿心灵。然必须注意,读经不可流于形式,沦为文化表演;亦不可固步自封,排斥其他文明精华。

总之,读经问题实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之缩影。我们当以开放而审慎之态度,既珍视传统智慧,又面向现代需求,使经典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如此,方可谓善读经者。
得瑟炊烟花 發表於 2025-4-26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读经之要义:在常变之际寻文化根脉

关于读经之讨论,实乃关涉中华文化命脉之大事。经者,常道也,乃民族文化精神之载体。然时代变迁,读经之态度与方法亦当有所调整,此即文化之"常"与"变"的辩证关系。

一、读经之必要性:文化传承的根基所在

经典之为物,非仅为古人遗存之文字,实乃民族精神之结晶。章学诚《文史通义》云:"六经皆史也",道出经典与民族历史记忆之深刻联系。经书所载,非一家之私言,实乃历代先贤智慧之积淀。若《论语》之"仁"、《孟子》之"义"、《周易》之"变通",皆为中华文化之核心价值,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

今人常疑:科技昌明之世,读古经有何用处?此问实未解文化传承之真谛。钱穆先生曾言:"欲亡其国者,必先亡其史;欲亡其史者,必先亡其文。"经典正是民族精神之基因图谱,若弃之不顾,则文化认同将无所依托。观今日社会道德失范、价值混乱之现象,更显经典教育之迫切。

二、读经之方法论:解经而非拘经

读经之道,贵在"得意忘言"。传统经学有汉学、宋学之分,一重训诂考据,一重心性义理,各有所长。今人读经,当兼采二者之长:既需文字训诂之基础功夫,以明经典本义;又需义理阐发之现代视野,使古智今用。

朱熹《读书法》云:"读书须是虚心切己,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此语道出读经之要诀:非为记诵辞章,而在体认践行。今之读经者,当避免两种偏颇:一为盲目崇古,将经典视为不可更易之教条;二为轻率否定,以现代观念简单裁量古人智慧。

三、大众读经之路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赵法生博士主编《大众儒学经典》,实为适应当代需求之善举。大众读经,当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择要而读。四书五经不必尽读,可选《论语》《孟子》等核心文本入门。如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所示,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其二,注重诠释。读经需辅以可靠注疏,避免望文生义。程子言:"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此即强调理解经典背后的精神实质。

其三,联系现实。读经贵在"通经致用",将经典智慧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如《大学》"格物致知"可与科学精神相印证,《中庸》"中和"思想可资社会治理参考。

结语

读经问题,实为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之缩影。我们既不可如清末腐儒之泥古不化,亦不可似五四激进者之全盘否定。当以"温情与敬意"(钱穆语)对待经典,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开新。唯有如此,方能使经典智慧真正活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为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支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