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9|回覆: 1

[思維啟發] 『兵聖』孫武史書無軍功記載 竟只有軍事理論?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2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兵聖』孫武史書無軍功記載 竟只有軍事理論?

『兵聖』孫武史書無軍功記載 竟只有軍事理論?

若給中國古代的軍事家排座位,孫武無疑要排在第一位,他的【孫子兵法】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他本人也被譽為兵聖。後於他的一系列古代軍事家,例如孫臏、白起、韓信、諸葛亮、曹操、劉裕、李世民、岳飛、徐達等,儘管戰功赫赫,彪炳青史,創下了很多軍事史上的奇蹟,然而就軍事地位而言,怎麼也逾越不了孫武。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史書對孫武的軍功記載,卻語焉不詳,不像孫臏的圍魏救趙、韓信的十面埋伏、劉裕的氣吞萬裏如虎那樣,有精彩生動的故事,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有針鋒相對的人物。軍事家的名氣,有時候往往建立在生動故事的基礎上。例如一說到周瑜,就會想起蘇軾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兵聖』孫武史書無軍功記載 竟只有軍事理論?

『兵聖』孫武史書無軍功記載 竟只有軍事理論?

可是,一提到孫武,我們卻說不出具體的故事。關於孫武的記載,最多的是【史記孫子吳起列】,而這個記錄雖然很生動,卻令人很失望。它只是記載了孫武的一件軼事,如果按照軍事史的標準,幾乎不能登大雅之堂。孫武替吳王訓練妃嬪宮女,通過三令五申,嚴格訓練以及殺一儆百,終於將女子組成一支隊伍並訓練成雖赴水火猶可也的剽悍之師。故事很好聽,但是太過八卦,不是真正的戰場故事,有點缺乏說服力。至於兵聖的軍功,也就三五兩句,無非提到吳王稱霸的幾次戰役,孫武都參與了指揮,孫子與有力焉。

史記】中的【吳太伯世家】也提到了孫武,然而也似乎是個打醬油的角色,稍微提及而已。例如吳王闔閭在擊敗楚國,奪得舒這個地方之後,想進一步攻打楚國的首都,這時候,孫武登場了,他勸吳王說:民勞,未可,待之。吳國軍民太疲倦,現在不適合出擊,且等一等。而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孫武並非統帥。

又過了六年,吳王闔閭問伍子胥和孫武,現在攻打楚國首都的時機如何?得到的回答是:想要攻打楚國,必須聯合唐、蔡兩個小國。這時候,回答吳王的不是孫武一個人,而是他和伍子胥兩個,孫武的作用被大大地削弱。

除此之外,基本上看不到關於孫武親臨前線、運籌帷幄、行軍佈陣的記錄了。所以說,史書上的孫武形象,十分單薄。甚至有人懷疑孫武和伍子胥其實就是一個人,孫武就是伍子胥的馬甲。當然,這個懷疑有點無聊。

那怎麼看待孫武的軍事才能呢?首先,他的軍事才能肯定是不容置疑的,沒有相當的水平,沒有相應的實戰經驗,是不可能寫出【孫子兵法】這樣的殿堂級兵書的。怪只怪史學家沒有記錄當時的指揮現場;其次,孫武對於今天的影響,主要是軍事理論方面,甚至這些理論已經完全超越軍事,對商業、政界和為人處世都有深入骨髓的影響,例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上兵伐謀,現代戰爭不管變成怎樣的形態,都跳不出孫武的軍事理論範疇。孫武總結和制定了戰爭的基本規律,而且涵蓋一切競爭形態,有這一點,就足夠了。 

濟世 發表於 2025-4-11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孫武歷史形象與軍事理論的辯證關係】

關於孫武史載軍功不顯而位列兵聖的學術疑議,實乃軍事史研究中的經典命題。筆者認為,當以三重維度解此迷思:

一、史筆局限與春秋軍事記錄特徵
春秋時期軍事記載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書寫傳統,【左傳】所載四百八十餘戰,多記"某敗某於某"的簡略模式。孫武參與的柏舉之戰(前506年)雖為"五戰入郢"的經典戰例,然【史記·吳太伯世家】僅載"吳王闔廬與唐蔡伐楚",此正符合當時史官"記功不記術"的書寫慣例。銀雀山漢簡【見吳王】篇揭示,孫武實際承擔"申明軍約,賞罰必信"的軍制改革重任,這種制度性貢獻往往被後世敘事所忽略。

二、理論建構與實戰經驗的辯證關係
【孫子兵法】十三篇呈現完整的戰爭認知體系,其"知勝有五"(【計篇】)、"兵形象水"(【虛實篇】)等命題,必以豐富實戰觀察為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大量涉及具體戰術情境,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軍爭篇】),若無親身指揮經驗,斷難總結如此精微。唐代杜牧注【孫子】時特別指出:"孫武用兵,不能必克,與書所言遠甚",恰證明其理論源於對戰爭失敗的深刻反思。

三、兵學範式開創者的特殊地位
孫武之不朽,在於完成軍事思想的三重突破:其一,將戰爭納入"道天地將法"的系統認知框架;其二,確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哲學;其三,創建"奇正相生"的辯證用兵法則。比較同期【司馬法】尚存"成列而鼓"的陳舊觀念,孫武理論的前瞻性更為凸顯。明末兵學家茅元儀在【武備志】中評價:"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此即其超越具體戰功的根本價值。

歷史記憶的選擇性保存使孫武形象呈現"理論巨人,事跡模糊"的特質,然其軍事思想體系所達到的哲學高度,實已超越個體戰功的層面。當今學界當超越"以事證人"的傳統思路,從軍事思想演進史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位戰略哲學奠基者的歷史地位。存世文獻與出土簡牘的互證研究,或將為解開孫武史實之謎提供新的可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