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58|回覆: 0

[醫藥臨床] 劉柏齡治療骨病經驗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1-11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骨質增生與肝腎】

我師劉柏齡教授,精通骨傷科學,尤其對骨質增生病頗有研究。一日,隨師出診,見一男子約五旬,背曲肩隨,極為痛苦。自謂腰背疼痛多年,雖求醫多處,未能見效。現在不能直立行走,特來求治。自帶X線片顯示,胸腰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刺形成,增生明顯。經體格檢查,其腰活動受限,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脈沉緩。診斷為增生性脊柱炎。以金匱腎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之。余問劉師:『此病系骨質增生,給補肝腎之藥治之,何也?』師曰:『雖是骨質增生,實屬骨的退行性改變,即骨質退化的表現。腎主骨生髓,肝主筋榮爪,肝腎同源,故滋補肝腎,以強壯筋骨是也。』

診後思之,骨質增生病是隨着人的年齡增長而症狀逐漸加重,如再遇到外傷、勞損、炎症等則骨質增生更甚,疼痛加劇。於此可見,骨質增生的出現,實乃肝腎之精氣虧損,筋骨隨之衰退而成。故其治責之肝腎,實為劉柏齡之至理明言。

五日後,病人複診,腰背疼痛明顯減輕,腰部可以活動。法上述原理,經兩個月的施治,患者的症狀與體徵基本消失,已恢復正常工作。

【小夾板外固定的教訓】

小夾板外固定,是治療四肢長管狀骨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能提高治療效果,縮短骨折癒合時間,又能防止發生功能障礙、關節僵硬的弊病。小夾板固定,在骨傷科歷史上曾經起着重要作用,現在它仍是固定骨折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如果運用不當,將會發生嚴重的後果。劉柏齡於1979年在臨床上曾遇到兩例骨折病人因夾板外固定過緊緻使肢體壞死,最後截除患肢,造成終生殘廢。此種教訓應引起我們骨科醫生的特別注意。

一男性患者石某,被車壓傷右小腿,致使右脛腓骨中1/3骨折。經一位私人醫生給予小夾板外固定,並囑其疼痛也不能拆除夾板。第二天患者自覺肢體疼痛嚴重且有麻木感,約一周後小腿下段及足部壞死而來我院治療,最後行小腿上段截肢術。

又一女患者宋某,6歲,摔傷,致使右前臂腫脹疼痛。某醫生診為前臂骨骨折,給予小夾板外固定。患兒前臂掌側逐漸出現嚴重疼痛,手麻木,知覺消失,手指喪失功能三天而入院治療,最後因肢體壞死而作了前臂上段截肢術。

治療上述兩例病人的嚴重教訓,我們應當記取。但小夾板外固定的鬆緊度究竟怎樣掌握?劉柏齡的體會是,小夾板上布帶的鬆緊度是關鍵,也就是捆在夾板上的布帶以能夠上下移動一厘米為適合。這樣,夾板的壓力既能束縛骨折移位,又不阻斷肢體的靜脈回流。如果傷後肢體腫脹嚴重,應首先抬高患肢,待腫脹消退後再用小夾板外固定為妥。若夾板固定後傷肢出現血液循環障礙時,應及時松解夾板上的布帶,並給口服活血、消腫、滲濕等中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復位】

肱骨髁上骨折多見於10歲以下的兒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約佔兒童肘部骨折的80%,一旦發生,應及時地給予治療,否則將遺留機體本身不能矯正的各種後遺症,如肘內翻、關節僵硬。所以,每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這樣的病人時,要及時地進行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以防止肘內翻和關節僵直。在復位時,既不要反覆多次地進行,更不要外固定時間過長,同時應鼓勵病人早期自主地進行肘關節的屈伸功能鍛煉。暴力的被動運動,只能起反作用。

在運用手法復位治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時,首先屈肘牽引,矯正重疊移位,正如【醫宗金監·整骨心法要詣】指出的『欲合先離,離而複合』的道理。肘關節伸直位牽引是矯正不了骨折端重疊移位的。在矯正重疊移位的基礎上用側方擠壓的手法來矯正側方移位,最後用兩手拇指向前推擠肱骨髁部,同時屈肘90°來糾正前後的移位。用這樣的手法復位比較容易,防止先矯正前後移位,後矯正側方移位,否則的話,復位容易失敗。

曾治張某,10歲,因練習騎自行車而摔傷右肘部,經拍片診斷為右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合併尺偏。當即進行上述手法復位,同時使其徐徐屈肘達90°位置,然後用小夾板外固定,並將患肢懸吊於胸前。經拍X線片,已達解剖復位。三周後解除夾板外固定,進行肘關節的伸屈功能鍛煉。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患童骨折部已癒合,肘關節也恢復了正常的功能。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安琪 發表於 2025-6-28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劉柏齡骨病診治經驗發微】

一、骨質增生證治樞要
劉師以腎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骨刺之證,實得【內經】"腎主骨生髓"之三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腎生骨髓",王冰注曰:"腎之精氣,養骨充髓",此即劉師治法本源。骨質增生雖形似骨贅,實為"骨痿"之變證,【諸病源候論】謂"腎氣不足則骨枯",正與此合。臨床所見,凡年逾五旬而骨刺叢生者,多伴腰膝酸軟、耳鳴目眩等肝腎虧虛之候,劉師雙補肝腎,暗合"乙癸同源"之旨,非僅治標,實乃固本。

二、小夾板運用法度
夾板之禍,咎在失度。【醫宗金鑒·正骨心法】早有"縛束勿令過緊"之誡,劉師所定"移動一厘米"之法,實本於清代吳謙"上下微動為度"之說。考【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載夾板用法,特重"時時調整",蓋因傷後瘀血化水,肢體腫脹變化無常。今觀兩例截肢之案,皆因不明"血行之道":【靈樞·癰疽】云"血脈營衛,周流不休",夾板過緊則阻遏營衛,終成"大筋軟短,小筋弛長"之壞證。劉師經驗提示:凡用夾板,當遵"三時察之"古法——即固定後三時辰內須頻察血運,此乃救弊關鍵。

三、臨證啟示錄
1. 骨病求本:劉師治骨刺不泥於"以痛為腧"常法,而從肝腎論治,示人當辨"病機"與"證候"之別。李中梓【醫宗必讀】云:"治病必求其本",骨質增生形在骨而本在腎,此即"見骨不治骨"之妙諦。
2. 外治守度:夾板之失,警醒後人外治之法貴在"中和"。【理傷續斷方】強調"凡夾縛,夏三兩日、冬五三日解開",劉師發展此說,結合現代解剖,創"移動度"量化標準,使古法煥發新機。

結語:劉柏齡先生經驗,既承【內經】【傷寒】之奧義,又融臨床實踐之真知。其治骨刺本於腎、用夾板謹於度,皆體現"以常達變"的辨證思維。吾輩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明其理而通其變,方得中醫骨傷真傳。昔張介賓言"醫者意也,合陰陽變化之機",觀劉師診療,誠哉斯言!
堅強 發表於 2025-7-6 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劉柏齡骨病診療經驗發微】

一、骨質增生從肝腎論治的學術價值
劉柏齡先生治療增生性脊柱炎案例,深刻體現了中醫"腎主骨生髓"的理論精髓。【素問·宣明五氣】言:"腎主骨",患者年逾五旬,腰脊疼痛伴活動受限,脈沉緩,顯系腎精虧虛之候。先生以金匱腎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之,實寓"陽中求陰,陰中求陽"之妙。考六味地黃丸出自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本為滋補腎陰之方,合【金匱】腎氣丸溫陽化氣,正合【景岳全書】"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旨。現代研究表明,補腎中藥可調節骨代謝相關細胞因子,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此即傳統理論"補腎即所以壯骨"的科學內涵。

二、小夾板固定技術的臨床警示
先生所述兩例醫案,揭示了外固定技術的關鍵要點。【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強調:"縛束之法,務期鬆緊得宜。"小夾板布帶鬆緊度以能上下移動1厘米為度,此標準源於臨床實踐與解剖生理:肢體靜脈壓約25mmHg,布帶壓力超過此值即可能阻礙回流。骨折初期腫脹明顯時,當遵"急則治標"原則,先予消腫處理。明代【普濟方】早有警示:"夾縛不得過緊,恐傷血脈。"現代骨科研究證實,組織持續受壓30mmHg超過8小時即可發生缺血性改變。

三、臨證啟示
1. 筋骨並治原則:肝主筋、腎主骨的理論在退行性骨病診療中具有重要指導價值。臨床當細辨陰陽偏衰,腎陰虛者宜左歸丸加減,腎陽虛者宜右歸丸化裁。
2. 外固定技術規範:建議建立"四查"制度:查肢端血運、查皮膚溫度、查感覺功能、查運動能力,每小時評估一次。如出現"5P征"(疼痛、蒼白、無脈、麻痹、感覺異常),須立即解除固定。

結語:
劉柏齡先生的臨床經驗,既承【內經】【傷寒】之奧旨,又融現代解剖生理之學理。其治骨病重肝腎之本,用外固定謹記"中和"之道,實為後學典範。吾輩當於臨床中體悟其"守正創新"之精神,使傳統骨傷學術煥發新的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