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53|回復: 0

[医药临床] 刘柏龄治疗骨病经验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1-11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骨质增生与肝肾】

我师刘柏龄教授,精通骨伤科学,尤其对骨质增生病颇有研究。一日,随师出诊,见一男子约五旬,背曲肩随,极为痛苦。自谓腰背疼痛多年,虽求医多处,未能见效。现在不能直立行走,特来求治。自带X线片显示,胸腰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刺形成,增生明显。经体格检查,其腰活动受限,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沉缓。诊断为增生性脊柱炎。以金匮肾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之。余问刘师:『此病系骨质增生,给补肝肾之药治之,何也?』师曰:『虽是骨质增生,实属骨的退行性改变,即骨质退化的表现。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荣爪,肝肾同源,故滋补肝肾,以强壮筋骨是也。』

诊后思之,骨质增生病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症状逐渐加重,如再遇到外伤、劳损、炎症等则骨质增生更甚,疼痛加剧。于此可见,骨质增生的出现,实乃肝肾之精气亏损,筋骨随之衰退而成。故其治责之肝肾,实为刘柏龄之至理明言。

五日后,病人复诊,腰背疼痛明显减轻,腰部可以活动。法上述原理,经两个月的施治,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已恢复正常工作。

【小夹板外固定的教训】

小夹板外固定,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又能防止发生功能障碍、关节僵硬的弊病。小夹板固定,在骨伤科历史上曾经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它仍是固定骨折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如果运用不当,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刘柏龄于1979年在临床上曾遇到两例骨折病人因夹板外固定过紧致使肢体坏死,最后截除患肢,造成终生残废。此种教训应引起我们骨科医生的特别注意。

一男性患者石某,被车压伤右小腿,致使右胫腓骨中1/3骨折。经一位私人医生给予小夹板外固定,并嘱其疼痛也不能拆除夹板。第二天患者自觉肢体疼痛严重且有麻木感,约一周后小腿下段及足部坏死而来我院治疗,最后行小腿上段截肢术。

又一女患者宋某,6岁,摔伤,致使右前臂肿胀疼痛。某医生诊为前臂骨骨折,给予小夹板外固定。患儿前臂掌侧逐渐出现严重疼痛,手麻木,知觉消失,手指丧失功能三天而入院治疗,最后因肢体坏死而作了前臂上段截肢术。

治疗上述两例病人的严重教训,我们应当记取。但小夹板外固定的松紧度究竟怎样掌握?刘柏龄的体会是,小夹板上布带的松紧度是关键,也就是捆在夹板上的布带以能够上下移动一厘米为适合。这样,夹板的压力既能束缚骨折移位,又不阻断肢体的静脉回流。如果伤后肢体肿胀严重,应首先抬高患肢,待肿胀消退后再用小夹板外固定为妥。若夹板固定后伤肢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时,应及时松解夹板上的布带,并给口服活血、消肿、渗湿等中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80%,一旦发生,应及时地给予治疗,否则将遗留机体本身不能矫正的各种后遗症,如肘内翻、关节僵硬。所以,每当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病人时,要及时地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以防止肘内翻和关节僵直。在复位时,既不要反复多次地进行,更不要外固定时间过长,同时应鼓励病人早期自主地进行肘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暴力的被动运动,只能起反作用。

在运用手法复位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时,首先屈肘牵引,矫正重叠移位,正如〖医宗金监·整骨心法要诣〗指出的『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道理。肘关节伸直位牵引是矫正不了骨折端重叠移位的。在矫正重叠移位的基础上用侧方挤压的手法来矫正侧方移位,最后用两手拇指向前推挤肱骨髁部,同时屈肘90°来纠正前后的移位。用这样的手法复位比较容易,防止先矫正前后移位,后矫正侧方移位,否则的话,复位容易失败。

曾治张某,10岁,因练习骑自行车而摔伤右肘部,经拍片诊断为右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合并尺偏。当即进行上述手法复位,同时使其徐徐屈肘达90°位置,然后用小夹板外固定,并将患肢悬吊于胸前。经拍X线片,已达解剖复位。三周后解除夹板外固定,进行肘关节的伸屈功能锻炼。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童骨折部已愈合,肘关节也恢复了正常的功能。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安琪 發表於 2025-6-28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刘柏龄骨病诊治经验发微》

一、骨质增生证治枢要
刘师以肾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骨刺之证,实得《内经》"肾主骨生髓"之三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肾生骨髓",王冰注曰:"肾之精气,养骨充髓",此即刘师治法本源。骨质增生虽形似骨赘,实为"骨痿"之变证,《诸病源候论》谓"肾气不足则骨枯",正与此合。临床所见,凡年逾五旬而骨刺丛生者,多伴腰膝酸软、耳鸣目眩等肝肾亏虚之候,刘师双补肝肾,暗合"乙癸同源"之旨,非仅治标,实乃固本。

二、小夹板运用法度
夹板之祸,咎在失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早有"缚束勿令过紧"之诫,刘师所定"移动一厘米"之法,实本于清代吴谦"上下微动为度"之说。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载夹板用法,特重"时时调整",盖因伤后瘀血化水,肢体肿胀变化无常。今观两例截肢之案,皆因不明"血行之道":《灵枢·痈疽》云"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夹板过紧则阻遏营卫,终成"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之坏证。刘师经验提示:凡用夹板,当遵"三时察之"古法——即固定后三时辰内须频察血运,此乃救弊关键。

三、临证启示录
1. 骨病求本:刘师治骨刺不泥于"以痛为腧"常法,而从肝肾论治,示人当辨"病机"与"证候"之别。李中梓《医宗必读》云:"治病必求其本",骨质增生形在骨而本在肾,此即"见骨不治骨"之妙谛。
2. 外治守度:夹板之失,警醒后人外治之法贵在"中和"。《理伤续断方》强调"凡夹缚,夏三两日、冬五三日解开",刘师发展此说,结合现代解剖,创"移动度"量化标准,使古法焕发新机。

结语:刘柏龄先生经验,既承《内经》《伤寒》之奥义,又融临床实践之真知。其治骨刺本于肾、用夹板谨于度,皆体现"以常达变"的辨证思维。吾辈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明其理而通其变,方得中医骨伤真传。昔张介宾言"医者意也,合阴阳变化之机",观刘师诊疗,诚哉斯言!
坚强 發表於 2025-7-6 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刘柏龄骨病诊疗经验发微》

一、骨质增生从肝肾论治的学术价值
刘柏龄先生治疗增生性脊柱炎案例,深刻体现了中医"肾主骨生髓"的理论精髓。《素问·宣明五气》言:"肾主骨",患者年逾五旬,腰脊疼痛伴活动受限,脉沉缓,显系肾精亏虚之候。先生以金匮肾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之,实寓"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妙。考六味地黄丸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本为滋补肾阴之方,合《金匮》肾气丸温阳化气,正合《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旨。现代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可调节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此即传统理论"补肾即所以壮骨"的科学内涵。

二、小夹板固定技术的临床警示
先生所述两例医案,揭示了外固定技术的关键要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强调:"缚束之法,务期松紧得宜。"小夹板布带松紧度以能上下移动1厘米为度,此标准源于临床实践与解剖生理:肢体静脉压约25mmHg,布带压力超过此值即可能阻碍回流。骨折初期肿胀明显时,当遵"急则治标"原则,先予消肿处理。明代《普济方》早有警示:"夹缚不得过紧,恐伤血脉。"现代骨科研究证实,组织持续受压30mmHg超过8小时即可发生缺血性改变。

三、临证启示
1. 筋骨并治原则: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在退行性骨病诊疗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临床当细辨阴阳偏衰,肾阴虚者宜左归丸加减,肾阳虚者宜右归丸化裁。
2. 外固定技术规范:建议建立"四查"制度:查肢端血运、查皮肤温度、查感觉功能、查运动能力,每小时评估一次。如出现"5P征"(疼痛、苍白、无脉、麻痹、感觉异常),须立即解除固定。

结语:
刘柏龄先生的临床经验,既承《内经》《伤寒》之奥旨,又融现代解剖生理之学理。其治骨病重肝肾之本,用外固定谨记"中和"之道,实为后学典范。吾辈当于临床中体悟其"守正创新"之精神,使传统骨伤学术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